第19章 修路,征十万民夫(2 / 2)
房玄龄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死死盯着手中的文书,手指因用力而发白。
李靖更是直接跌坐在椅子上,喃喃自语:“这、这怎么可能...”
魏叔玉见状,继续解释道:“李伯伯不必惊讶,你们李家在西域的收益,一年也有十多万贯。
再说公主府产业遍布大唐,且与西域、南洋各国皆有贸易往来。一年赚个五六十万贯,不是挺正常嘛。”
李世民似乎想到什么,忍不住开口问:
“即便公主府一年赚六十万贯,那每年投入八十万贯修路,岂不是亏二十万贯?”
“亏点小钱而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李世民、房玄龄、魏征等人嘴角抽搐不已。混小子的口气不是一般大,二十万贯在他口中,居然用区区来形容。
房玄龄终于缓过神来,指着文书上一处问道:
“叔玉,你这上面写,民夫每日三餐,必有肉食?这...这未免太过奢侈了吧?”
“房相,民夫修路,体力消耗极大,若无肉食补充,难以持久。”
魏叔玉解释道,“况且,西域、北庭、吐州、关中、益州牲畜养殖颇多,正好可以借此促进农副之利。”
李靖突然想到什么,急忙问道:“十万民夫的衣物、工具,又当如何?”
“已命人在江南采购麻布十万匹,不日即可运抵。至于工具嘛,就交给长安洛阳两地的铁匠铺。一个月内可打造铁锹、铁镐等五万件。”
李世民长叹一声,拍拍魏叔玉的肩膀:
“朕一直以为,你不过是靠着些奇技淫巧得宠,今日方知爱婿之才,不在朝堂诸位重臣之下。”
魏叔玉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父皇,这是小婿设计的驰道规制,请父皇过目。”
图纸在众人面前展开,但见驰道宽的地方有十丈,最窄的地方也有两丈宽。
中间行车马,两旁走行人,沿途设驿站、货栈,甚至还有供商旅歇脚的茶棚。
“驰道宽的地方,比朱雀大街还要宽阔啊!”房玄龄惊叹道。
“房相眼神不错。”
房玄龄一阵无语,狗东西说话也忒气人吧。
魏叔玉指向图纸,“驰道宽阔,不仅利于兵马调动,更可促进商旅往来。预计不出三十年,两条驰道上的商税,就足以偿还修路之资。”
李世民凝视图纸良久,突然抚掌大笑:“好!好!好!有叔玉此计,南诏可定,西南可安!”
笑声在太极宫内回荡,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下。
殿外值守的禁军面面相觑,不知宫内发生了何等喜事。
就在此时,内侍又报:“启禀陛下,户部尚书求见。”
“宣!”李世民心情大好,声音洪亮。
高士廉急匆匆走进殿内,来不及行礼就急声道:
“陛下,老臣刚接到消息,说魏驸马要征用十万民夫修路?若是强征民夫,恐生民变啊!”
李世民与房玄龄、李靖等人对视一眼,众人突然齐声大笑起来,笑得高士廉莫名其妙。
“高爱卿啊...”
李世民止住笑声,“你多虑了。玉儿不仅不要国库出一文钱,还要给民夫发工钱、管食宿。每日三十文,还有肉食呢!”
高士廉嘴巴张得大大的,半晌都合不拢。
好一会儿他才结结巴巴道:“这、这得多少钱啊...”
“每年八十万贯,公主府出。”魏叔玉微笑道。
高士廉直接跌坐在地:“八、八十万贯?公主府出...”
房玄龄上前扶起高士廉,“高国舅,我等刚才也是如此。想不到吧,我大唐最富的不是国库,而是公主府啊!”
李世民重新坐回御座,神色渐渐严肃:“玉儿,你为朝廷解此大难,朕心甚慰。
但如此巨资,朕不能白要你的。待驰道修成,沿途关隘所收商税,公主府享三成。”
魏叔玉摇头拒绝:
“父皇,小婿此举非为牟利。若父皇执意要赏,不如将商税用于设立学堂。教化南诏百姓,使其知礼义、沐王化。”
随着魏叔玉的话音落下,殿内众人无不动容。
李靖更是拱手道:“贤侄胸怀,老夫佩服!”
李世民凝视魏叔玉良久,终于缓缓点头:
“准奏,就依玉儿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