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快穿之长安一路行 > 第42章 痴情帝宠关我什么事42

第42章 痴情帝宠关我什么事4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哦?李卿有何高见?”李嗣升顺势问道。

李静忠心中一定,不紧不慢道:“其一,迎太上皇回銮乃是头等大事,眼下朝廷精力皆在此事,粮草仪仗筹备已耗去大半府库,若再支撑三路大军出征,恐国库难支。”

“其二,范阳乃安禄山老巢,经营多年,城防坚固,叛军虽败尚有残部数万,绝非旬月可破那般简单。”

“其三,李将军新复洛阳,根基未稳,此时贸然北上,若东都再生变故,悔之晚矣。”

三言两语间,就将无法总攻的原因推到了太上皇的身上,顺道还捎带着长安。

李静忠是有机敏,但能站在朝堂上的也全都是人精,一听这话就明白其中的恶意。

几位武将出身的大臣立刻反驳,“李大人此言差矣!兵贵神速,若待叛军缓过劲来,再想平叛便难如登天,国库虽紧,但若能彻底平定叛乱,日后休养生息,何愁府库不丰?”

说罢,又哼笑一声:“也是,李大人若是知晓兵事,当日早就攻下洛阳城了。”

这既是在嘲笑李静忠当初在洛阳城外被围,也是不满他如今身居高位。

面对这种嘲笑,自有李静忠的附从出言反驳,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争论。

李嗣升却借机摆了摆手,“此事事关重大,容朕深思,奏折先留中,退朝。”

说罢,不等众人再议,便起身拂袖而去,留下满殿大臣面面相觑。

消息传到洛阳后,长安毫不意外,当即修书给郭汾阳和李临淮,言说朝廷虽未下旨,但叛军士气低落,各军可先做准备,如有粮草不济,洛阳城中尚有余粮。

又命洛阳城中各部将士加强训练,粮草辎重提前清点,还给潼关汴州和虎牢关送了书信,嘱咐一定要加紧操练,做好防务。

几日后,三位将帅的第二封奏折再次送抵京城,这一次的奏折中不仅重申了出兵的紧迫性,还附上了前线探子传回的密报,叛军正在范阳周围大肆抓壮丁,试图补充兵力,若再拖延,不出一月,叛军便能恢复元气。

然而这封奏折的命运,依旧是留中不发。

如此反复,半月之内,长安等人先后四次上奏,次次石沉大海。

第五封奏折递上去时,李嗣升终于在朝会上给出了答复,却只有冷冰冰的四个字,“时机未到。”

这个答复彻底引爆了朝野。

老百姓听说前线将士要打叛军却被阻拦后,议论纷纷,军中将士更是士气受挫,不少士兵私下抱怨朝堂不顾前线死活,连朝中原本中立的大臣,也开始对圣人有了意见。

兵部侍郎崔焕在朝会上当面质问,“若因筹备迎驾或是粮草不济而错失平叛良机,他日叛军卷土重来,百姓再遭战火,圣人何以面对天下苍生?”

李嗣升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得拂袖退朝。

回到后殿,他将一整摞奏折狠狠扫落在地,“这是逼宫!是逼宫啊!”

李静忠弯腰捡起散落的奏折,小心翼翼地递回御案,“圣人,眼下舆情汹涌,一味压制恐生祸端……”

李嗣升喘着粗气看向他,示意他继续说。

李静忠压低声音:“可下旨安抚前线将士,承诺待太上皇归京后,便即刻商议平叛之事,如此一来,既能稳住军心舆情,又能将此事先按下去。”

李嗣升:“太上皇的车驾已出剑门关,不日便会进京。”

李静忠将身子躬得更低,“登里回复说就在这两三日了,届时……朝堂上下自是圣人说了算。”

剑门关外。

一辆装饰简约却不失庄重的銮驾正沿着官道疾驰,车轮碾过碎石发出沉闷的声响,震得车中铺就的锦垫都微微颤动

玄宗斜倚在软榻上,双目微阖,指尖却无意识地敲击着膝头的锦盒。

他并非是真的体恤民情才减省仪仗,而是算准了禁军的心思,自洛阳光复的消息传来,那些随他西狩的禁军便日渐躁动,夜里常能听到传来的思乡叹息。

这些禁军多是京中世家子弟,家眷财产皆在京都,当初随他出逃已是尽忠,如今天下渐安,谁愿再困守蜀地?

玄宗深知若再拖延,禁军定生不满,到那时他便成了孤家寡人,更别提重返朝堂了。

因此才借着李嗣升的诏书顺势而为,用节俭的名头加快归程,既顺了禁军心意,又能打李嗣升一个措手不及。

“前方已入关中地界,咸阳城遥遥可见了。”禁军统领随驾车旁,低声禀报。

玄宗睁开眼,透过车帘缝隙望去。

如是又疾行数里,只见远处官道上旌旗招展,一队人马正迎向此处,正是前来接驾的李嗣升与朝中重臣。

父子二人心照不宣却又温情脉脉的演绎了一出久别重逢的戏码,相拥而泣,泪洒咸阳城。

随后李嗣升坚持要为老父亲执鞭驾车,却被太上皇以“新君贵重”为由,将他叫进车内,同乘銮驾而归。

一行人来到京城外时,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老百姓,议论声欢迎声此起彼伏,一直领长安的命令留在京中的李念,觑着銮驾的速度,给对面的几人使了个眼色。

太上皇掀开车帘,面带微笑看向人群,心中正盘算着如何借着民心重新站稳脚跟,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凄厉的哭喊。

“太上皇!求您做主啊!”

一名白发老叟从卫兵的空隙中钻出来,跌跌撞撞跪在銮驾前,老泪纵横,“草民五个儿子都参军去了,如今还在前线厮杀,大将军们好几次请求去消灭叛军,可朝廷却说忙着去迎您归来,把平叛的事搁在了一边,求您发发慈悲下令剿灭叛军吧!草民年纪大了,只想在闭眼之前再看看我的孩子们啊!”

这声哭喊如同惊雷,瞬间让喧闹的街道安静下来。

又有数名头发花白的老人跪地哭求,还有不少抱着孩童的妇人也跪倒在地。

“我家男人也在前线,都说叛军快不行了,怎么还不进攻?”

“莫不是太上皇回来了,朝廷忘了前线将士?”

“请战的还有李长安将军,她说能消灭叛军就一定能,圣人为啥不同意啊?”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议论声乍起,之前被无情抛下,如今却又盼不到亲人回来,群情激奋之下的哭声和哀求声,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精准地刺穿了天家父子精心粉饰的太平。

民怨已起,民望亦落,銮驾内的太上皇和新帝,此刻才真的是父子连心,被同一根名为民心的绳索紧紧勒住了脖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