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大陆第一邪修 > 第6章 命运各不同。

第6章 命运各不同。(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雾锁长庚

第十二章星耀蓝途

长庚蓝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消息,像长庚山的风一样,吹遍了周边村镇,甚至传到了省农科院。初秋刚过,省农科院的考察组就沿着新修的蓝花大道来了,领头的是研究药用植物的赵研究员,车刚停稳,他就直奔温室大棚,蹲在“长庚雪蓝”跟前,手里的放大镜几乎贴到了花瓣上。

“花瓣厚实度比普通品种高15%,有效成分含量更是超出预期,”赵研究员翻着检测报告,抬头时眼里满是惊喜,“你们这培育成果,完全能作为北方药用花卉的标杆案例!”林砚青递过刚泡好的蓝花茶,笑着说:“这都是大家一起拼出来的,从李薇团队扎根基地,到街坊们搭棚护苗,少了谁都不行。”

考察组在镇上待了三天,不仅详细记录了“长庚雪蓝”的种植技术,还跟工坊敲定了合作——省农科院会帮工坊升级精油提取设备,还会推荐长庚蓝系列产品进入省级中医药采购目录。消息传到广场时,陈建军当即敲着铜锣绕了三圈,嘴里唱的新词引得街坊们跟着拍手:“蓝花成了地理标,设备升级技术高,中药采购把咱要,长庚日子更红火!”

设备升级那阵子,工坊里天天热闹得像过节。省农科院派来的工程师带着工人调试机器,李薇也天天泡在工坊,跟工程师讨论如何在提取过程中保留更多有效成分。王顺则琢磨着新的包装——他用本地的核桃木做精油盒,盒盖雕上“长庚雪蓝”的图案,还在角落刻上小小的地理标志logo,拿到工坊一试,连工程师都夸:“这包装跟产品一样,满是匠心。”

新设备投产那天,第一批升级后的蓝花精油刚流进玻璃瓶,就被县中医院的采购车拉走了。送精油的路上,张敬山坐在副驾上,手里捧着精油瓶,像护着宝贝似的:“咱长庚的花,现在能治病救人了,这可是积德的事。”林砚青看着窗外掠过的蓝花大道,心里突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另一句话:“土地不会辜负用心待它的人。”

没过多久,长庚镇又迎来了新客人——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学生,是县城中学组织的“乡村振兴实践团”。孩子们跟着小石头去蓝花田,听他讲如何辨别长庚蓝的品种;在工坊里,看着工人操作新设备,眼睛里满是好奇。有个戴眼镜的小姑娘,拿着笔记本问李薇:“姐姐,我以后也想研究植物,像你一样帮家乡做事,需要学什么呀?”李薇蹲下来,指着笔记本上的“长庚雪蓝”图案:“先爱上一株植物,再慢慢去了解它,就像我们对长庚蓝这样。”

实践团离开时,每个孩子都带走了一小瓶蓝花精油和一张干花标本。带队老师说,回去后要在学校办“长庚蓝主题展”,让更多孩子知道这个藏在山里的“蓝色奇迹”。小石头站在村口送他们,挥着手里的蓝星灯喊:“明年蓝花节,你们一定要来呀!”

入冬前,工坊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来自边疆的一家援疆企业,想采购一批“长庚雪蓝”的花苗,在边疆的戈壁滩上试种。林砚青和李薇特意去了趟边疆,实地考察土壤和气候。看到戈壁滩上成片的防护林时,李薇突然说:“说不定长庚蓝也能在这里扎根,既能当药用植物,还能改善土壤。”

他们带着边疆的土壤样本回到长庚镇,李薇团队立刻开始试验,调整花苗的培育方案。街坊们也跟着忙活,张磊收拾了几箱蓝花软糖和花茶,说要让援疆的工作人员尝尝长庚的味道;王顺雕了个“蓝花扎根”的木牌,让林砚青带去边疆。出发那天,广场上站满了人,陈建军敲着铜锣送了一程又一程:“把咱长庚的蓝,种到边疆去,让全国都看见!”

林砚青和李薇在边疆待了半个月,手把手教当地农户种植“长庚雪蓝”。当第一株花苗在戈壁滩上冒出嫩芽时,农户们围着苗床,笑得比阳光还灿烂。援疆企业的负责人握着林砚青的手说:“等明年花开了,我们就办‘边疆蓝花节’,到时候请你们来做客!”

第十三章蓝脉延绵

第二年春天,长庚镇的蓝花大道第一次迎来了边疆的客人——援疆企业的代表带着戈壁滩上“长庚雪蓝”的照片,来参加第二届蓝花采摘节。照片里,蓝色的花瓣在戈壁的阳光下绽放,旁边站着满脸笑容的农户,看得街坊们都红了眼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