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命运各不同。(2 / 2)
采摘节比去年更热闹了。县文旅局不仅邀请了周边城市的旅行社,还开通了“长庚蓝研学专线”,每天都有大巴车拉着游客来镇上。蓝花田里,游客们跟着孩子们学采摘;工坊里,大家排队体验手工制作香囊;王顺的木雕摊位前,挤满了想要定制“蓝花扎根”木牌的人;张磊的民宿推出了“边疆蓝花主题餐”,用蓝花和边疆的葡萄干做甜点,引得游客们纷纷拍照发朋友圈。
采摘节期间,最热闹的要数“长庚蓝故事会”。林砚青站在广场的舞台上,给游客们讲从守护矿洞到培育蓝花的故事;李薇拿着戈壁滩花苗的照片,讲长庚蓝如何在边疆扎根;边疆来的代表则讲农户们种蓝花时的趣事。台下的游客们听得入迷,有个老太太擦着眼泪说:“这么好的花,这么好的人,长庚镇真是个好地方。”
故事会结束后,有个做电商的游客找到林砚青,想帮工坊把长庚蓝产品卖到国外。“现在国外都喜欢天然产品,你们的精油和花茶,肯定能受欢迎,”他指着手机里的海外电商平台,“我可以帮你们做跨境物流,还能找国外的博主推荐。”林砚青和街坊们商量后,决定试试——他们不仅想让长庚蓝走进全国,还想让它走出国门。
跨境电商的手续比想象中复杂,光是产品认证就跑了好几个月。李薇帮着整理检测报告,王顺重新设计符合国际标准的包装,张磊则跟着林砚青去省城参加跨境电商培训。有次培训到深夜,两人在街边吃面条,张磊说:“以前总觉得咱这山坳里的东西走不出去,现在才知道,只要肯干,啥都能做到。”
终于,第一批长庚蓝精油通过跨境电商发往了欧洲。物流信息更新那天,工坊里的人都围着电脑看,当看到“包裹已签收”的提示时,大家都欢呼起来。没过多久,国外的客户发来反馈,说精油的香味很特别,用着很舒服,还想再订一批。林砚青把反馈读给街坊们听,陈建军敲着铜锣唱道:“长庚蓝,飘出国,老外夸咱好货色,跨境电商通四海,幸福日子更红火!”
夏天的时候,长庚希望小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边疆援疆企业寄来的“戈壁蓝花种子”,还附了封信,说希望孩子们能种出属于自己的边疆蓝花。孩子们在校园里开辟了“蓝花友谊田”,每天放学都去浇水、松土。小石头说:“等种子发芽了,我要给边疆的小朋友寄照片,告诉他们,我们的蓝花也在长大。”
秋天,长庚镇又有了新变化——镇政府在蓝花大道旁建了“长庚蓝文化馆”,里面陈列着从矿洞笔记到蓝花培育的各种资料,还有王顺的木雕、工坊的产品样品。文化馆开馆那天,县领导来了,边疆的代表也来了,连省农科院的赵研究员都特意赶来。林砚青站在文化馆的展厅里,看着墙上“从矿洞到花海”的照片展,心里满是感慨——长庚镇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纪念馆”。
文化馆开馆后,成了长庚镇的新地标。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听讲解员讲长庚蓝的故事。有次,林砚青在文化馆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拿着一张老照片,说自己年轻时在长庚山当过矿工,看到现在的长庚镇,眼泪都流了下来:“以前这山里只有矿洞,现在满是蓝花,变化太大了,太好了。”
入冬前,林砚青收到了小雨的信。小雨说,她考上了省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以后也要像李薇姐姐一样,研究植物,帮家乡做事。信里还夹着一张照片,是小雨在大学门口拍的,手里拿着一株小小的蓝花苗。林砚青把照片贴在文化馆的“蓝花梦想墙”上,旁边写着:“从长庚镇走出的孩子,带着蓝花的梦想,走向更远的地方。”
这年的冬天,长庚镇下了场大雪。雪后的蓝花田像撒了层碎银子,温室大棚里的“长庚雪蓝”开得正艳,文化馆里暖融融的,游客们围着讲解员听故事,工坊里的机器还在运转,准备发往国外的订单。林砚青站在广场上,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看着眼前热闹的长庚镇,心里格外踏实。
他想起刚回长庚镇的时候,面对的是废弃的矿洞和荒芜的山坡,而现在,这里有满镇的蓝花,有忙碌的工坊,有热闹的文化馆,有来来往往的游客,还有一群为了梦想努力的街坊。他知道,长庚蓝的故事还在继续,长庚镇的未来还会有更多惊喜。
晚风拂过广场,带来长庚蓝的清香,也带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小石头和妞妞在广场上堆雪人,雪人手里拿着一盏蓝星灯;王顺在文化馆里雕刻新的木雕,准备送给边疆的朋友;张磊在民宿里忙着给游客准备蓝花粥;陈建军则敲着铜锣,唱起了那首熟悉的歌:“长庚蓝,蓝又蓝,长庚镇,笑开颜;好日子,天天有,幸福生活万万年!”
林砚青望着天上的长庚星,觉得它比任何时候都亮。他知道,只要大家一起坚守,一起努力,长庚镇的蓝花会开得更艳,长庚镇的故事会长得更远,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会永远拥有幸福而温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