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批判团结史观 下(2 / 2)
【南宋军民抵抗金朝侵略,本质上是扞卫先进农耕文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正义之举。正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彰显的民族气节,这种抵抗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不绝的精神支柱。】
【团结史观却将其扭曲为“狭隘民族主义”,这种价值立场的颠倒,与现代价值观形成尖锐对立。】
【事实上,现在中央依旧在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
【而团结史观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典型表现,他们通过诸如以倭代华、强行以团结史观编写史书等等方式将历史虚无化。】
【最后还有一点。团结史观的论证逻辑存在致命缺陷——用现代国家版图反推历史归属,将“统一”异化为“征服有理”。例如,有观点声称“清朝奠定中国版图,所以其统治具有天然合法性”,这种倒果为因完全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天幕下。
左宗棠紧皱眉头,说道:“老夫虽收复新疆,但想来末期肯定又松动了,以至于新疆后来亲近毛熊。而且清亡之后,后世建国,西藏新疆不是金珠玛米去收复的吗,清丢了东北,也是东野去占了啊”。
沉默片刻,左宗棠一甩袖子,气愤的说道:“这版图是后世军队自己打回来的,又不是拿地契要回来的”。
一旁,其副手点头道:“左公所言极是,后世甚至撕了不少割地的‘地契’呢”。
【极端团结史观用“大一统”的结果掩盖征服过程的血腥性,实质是为殖民统治提供合法性背书。】
【极端团结史观的危害性不仅体现在历史认知领域,更在于其现实政治导向。这种史观通过否定汉族历史叙事的正当性,客观上为民族分裂主义提供了理论武器罢了。】
【例如,有观点声称“汉族是虚构的民族”“汉文化没有纯粹性”,这种“去汉族化”言论直接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基础。民族认同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否定民族差异的“抽象团结”只会加剧现实矛盾。】
【中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而极端团结史观恰恰以“共同性”为名消解差异性,最终导致“共同体”沦为空洞口号。】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否定主体民族历史贡献、弱化主体文化认同的理论,都必然引发认同危机和社会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