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倭国太学 讲授儒经(2 / 2)
中大兄天皇常微服来太学听课。有次吉备真备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听得格外认真,课后对吉备真备说:“这话比《倭国书纪》里的神话管用。神话能唬人,儒经能教人,以后太学要扩大,让地方也设‘国学’,让百姓都能听儒经。”
不久后,天皇下诏:“凡入仕者,必先通儒经。太学学子需通过‘明经科’考试,方能授官。”这道旨意,让太学成了入仕的必经之路,学子们读书更用功了,连夜里都要点着油灯苦读。
菅原道真的儿子菅原清就在太学读书,他的汉文策论常被当作范文。有次写《论忠君》,他写道:“大唐天子为天可汗,我天皇为大唐藩属,忠天皇者,亦当敬大唐。此如子敬父,臣敬君,一脉相承。”
吉备真备看到这篇策论,特意呈给天皇。天皇看后大悦,在末尾批道:“此言甚善。儒经教忠,亦教敬上,大唐为上国,敬之便是忠道。”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正在翻看倭国太学的课程表。见上面的科目、学制几乎与大唐国子监一致,连考试内容都有“帖经”“墨义”,不由得对裴炎笑道:“吉备真备他们,是把长安的国子监搬到平城京了。”
裴炎递上菅原清的策论抄本:“陛下您看,这少年竟知‘敬上国即忠道’,可见儒经已入其心。”
李承乾看着策论,点头道:“朕说过,文化如水,能润万物而无声。他们学《论语》,学的不只是字句,更是‘君臣有序’‘天下一统’的道理。这比派千军万马去震慑,要高明得多。”
他下旨,赐倭国太学《五经正义》刻本一套,派国子监博士前往讲学。当大唐博士抵达平城京时,吉备真备带着太学师生出城十里迎接,沿途百姓夹道欢呼,说“大唐的圣人来了”。
大唐博士在太学讲了三个月,讲《礼记》的“大同篇”,讲《尚书》的“协和万邦”,听得倭人如痴如醉。有个老博士临走时,对吉备真备说:“儒经的精髓,不在‘治人’,在‘安人’。让百姓安稳,让天下太平,这才是孔子的本意。”
吉备真备将这话刻在太学的石碑上,作为校训。从此,太学的学子们不仅学“忠君孝悌”,更学“爱民如子”,不少人毕业后到地方为官,都学着大唐县令的样子,修水渠、办学堂。
这年秋天,太学举行了第一届“明经科”考试。菅原清以《论语》策论第一的成绩被录取,授官“大学寮助”,成了最年轻的太学官员。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天皇“仿照大唐,开‘乡贡’,让平民子弟也能通过考试入仕”。
天皇准奏,下旨各地方“每岁选通儒经者三人,送太学应试”。消息传开,平城京的书坊里,《论语》《孝经》的抄本卖到脱销,连偏远的渔村都有人学着念“学而时习之”。
吉备真备站在太学的孔子像前,看着往来的学子,忽然想起在长安时,王夫子说的话:“学问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是用来改变世道的。”如今,倭国的世道真的在变——贵族不再只靠血统,官员开始讲政绩,百姓知道了“礼仪”,连街头的孩童都知道“要忠君,要敬上”。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讲堂的《论语》上,字里行间仿佛都闪着光。这些来自大唐的儒经,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的不只是“忠孝”,还有对“天朝上国”的认同,对“天下一体”的向往。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一群留学生带回的几卷经书,和一个“以儒经治倭”的朴素愿望。当太学的书声传遍平城京的大街小巷时,海东的文化交融,早已超越了制度的模仿,深入到了人心的塑造——这,或许才是最牢固的臣服,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