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跨过8900亿光年 > 第267章 倭国人喜爱俊仁的原因

第267章 倭国人喜爱俊仁的原因(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而俊仁试图证明:制度差异不应成为仇恨的理由。

俊仁的构想在当时看来过于超前,甚至显得"不切实际"。但历史往往证明,最被嘲笑的理想主义,恰恰是未来的种子。

他试图告诉世界:

"人类发明了不同的制度,但我们的命运终究是共同的。"

在倭国民众眼中,俊仁亲王之所以被视为"现人神"(活着的神),并非仅仅因为他的生理特征(如蓝色血液)、超能力或皇室血统,而是因为他真正践行了"神"最本质的特质——对人类的怜悯与守护。这与传统宗教中高高在上、冷漠无情的神明形象截然不同,也让他在战后渴望和平的倭国社会中,成为一股清流。

在传统神道教观念中,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象征着威严与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但俊仁亲王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他承认自己的"神族"身份,却拒绝被这一身份束缚。

他强调"所有国家的人都是人类",淡化民族与国家的隔阂,这与战前倭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行为逻辑基于人性而非神性——他会为战争受害者捐款,会调解国际矛盾,会怜悯弱者,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民众膜拜。

这种"去神性化"的神明形象,反而让民众感到亲近。民众需要的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而是一个能理解人类苦难、愿意伸出援手的"神级存在"。

俊仁将冷战比喻为"小孩子抢玩具",这一看似幼稚的比喻,实则包含深刻的洞察:

冷战的本质是意识形态争端,但双方(美国和苏联)都像固执的孩子,不愿分享或妥协,反而不断升级对抗。

真正的成熟做法是调解矛盾,让双方明白"玩具(霸权)并不值得拼命争夺",合作才能让所有人受益。

他的ECMO专利策略、港口投资等行为,都是在扮演"调解者"的角色,避免冷战演变为热战。

民众欣赏这种"用简单比喻解构复杂政治"的能力,因为这让高高在上的国际博弈变得易于理解,也让人们看到和平的可能性。

二战后的倭国社会,经历了原子弹轰炸、东京大空袭、战败耻辱等多重创伤,民众的心理状态是:

对国家神道教的幻灭:天皇宣布自己是人而非神,战前"为天皇而死"的口号被证明是谎言,民众需要新的精神寄托。

对和平的极度渴望:厌恶战争,痛恨军国主义,希望有一个能守护和平的象征。

对"人性化神明"的需求:传统的"八百万神"体系过于抽象,而俊仁的"怜悯人类"形象更符合战后民众的心理需求。

俊仁的存在,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他既是"神族",又不冷漠;既是皇室成员,又亲近民众;既能调解国际矛盾,又能救助战争受害者。

民众对俊仁的喜爱,本质上是对"人性化救世主"的渴望。他们不需要一个只会接受膜拜的神,而是一个会主动保护他们、为他们争取和平的神。

他的神性不在于超能力或皇室血统,而在于:

对人类苦难的共情(捐款、救助战俘)。

对国际矛盾的调解(ECMO专利、港口投资)。

对和平的执着追求(拒绝冷战思维)。

在战后倭国,乃至整个东亚,俊仁亲王的存在证明了一点:

真正的"现人神"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能跨越国界、种族和意识形态,真正怜悯人类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民众视他为"神"——因为他做到了许多政治家做不到的事:让人类相信,和平是可能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