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百草堂之莳萝子(2 / 2)
旁边的年轻人立刻递过水壶,还有人去附近的树林里捡干柴。王雪找了块平整的石头,把水壶放在上面,用干柴生火。她又从药箱里拿出一小块生姜,切成薄片,和莳萝子一起放进水壶里。火苗“噼啪”地舔着水壶底,很快,水壶里就冒出了热气,一股淡淡的辛香弥漫开来。
“这东西真能管用?”有村民小声嘀咕,毕竟这不起眼的小果子,他们从来没当药用过。
王雪一边看着火,一边解释:“我哥说了,莳萝子能温脾开胃,还能散寒气,之前镇上的赵婶子就是脾胃虚寒,喝了掺莳萝子的药就好了。”她说话时,眼神坚定,让村民们渐渐放下心来。
就在这时,一道身影从远处走来,是刘二。他穿着件黑布棉袄,缩着脖子,看到这边的动静,凑了过来,嘴里还嘟囔着:“这百草堂的丫头又来装模作样了,别是想拿些破果子糊弄人吧。”
王雪没理会他,等水壶里的水煮沸了,又焖了片刻,才把水壶拿下来。她倒出些温热的莳萝子水,用勺子喂给老栓叔。老栓叔喝了几口,眉头渐渐舒展了些,过了大约半个时辰,他深吸一口气,慢慢坐了起来,“不疼了,不疼了!雪丫头,你这药真管用!”
村民们都松了口气,纷纷夸赞:“还是百草堂的药好,雪丫头医术也高!”
刘二站在一旁,脸色青一阵白一阵,他本来想等着看王雪出丑,好回去跟孙玉国告状,没想到这莳萝子真的治好了老栓叔的病。他悻悻地哼了一声,转身就要走。
“刘二叔,”王雪叫住他,声音清亮,“我知道你是孙记药铺的人,可治病救人不是儿戏,用真药材才能治好病,你说是不是?”
刘二被问得哑口无言,涨红了脸,快步离开了。村民们看着他的背影,都笑了起来。老栓叔拉着王雪的手,一个劲地道谢:“雪丫头,多亏了你,不然我这条老命都要疼没了。这莳萝子真是好东西,我以后也要在家种些。”
王雪笑着点头,又嘱咐了老栓叔几句注意事项,让他别再吃生冷的东西,才背着药箱继续往李家村走。阳光洒在她身上,暖融融的,药箱里的莳萝子还带着淡淡的香气,她心里满是欢喜——原来这不起眼的小果子,真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也难怪哥哥会把它当成治病的关键药材。
林婉儿和张阳背着莳萝子回到百草堂时,天已经擦黑了。王宁正站在柜台后给村民抓药,见两人回来,立刻放下手里的戥子迎上去,“怎么样?买到莳萝子了吗?”
“买到了!”张阳卸下背上的布袋,解开绳结,露出里面饱满的莳萝子,“邻县农户种了不少,我们还找了两户人家,凑了这么多,够用上一阵了。”林婉儿也把自己的布袋递过去,“这些莳萝子都是新鲜采的,气香,棱线清楚,是上等货。”
王宁拿起几颗莳萝子放在鼻尖闻了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张娜连忙端来热水,让两人暖和暖和。就在这时,药铺的门被推开,一个穿着锦缎棉袄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个精致的木盒,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王掌柜,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男人开口说道,声音洪亮。他是钱多多,镇上有名的药材商人,常年往返于各地收购药材,跟百草堂有过几次合作。
王宁连忙起身招呼,“钱老板,这么晚了,您怎么来了?快请坐。”
钱多多在椅子上坐下,接过张娜递来的热茶,“我刚从北方回来,听说镇上不少人闹脾胃病,也听说孙玉国那家伙把本地的莳萝子都垄断了,特意来看看你这边情况。”他打开手里的木盒,里面铺着油纸,放着满满一盒莳萝子,“这是我从北方产地收的莳萝子,北方沙质土多,种出来的莳萝子性温更纯,药效比本地的好。我听说你这边缺莳萝子,就特意送些过来。”
王宁又惊又喜,拿起几颗北方的莳萝子仔细看了看——比本地的莳萝子更饱满,颜色也更深些,凑近闻,那股辛香比邻县收的更浓郁醇厚。“钱老板,您这份心意我实在感激,可这药材钱我不能少给。”王宁握着莳萝子,指尖能感受到果实的坚实,“您常年跑产地,收药材本就不易,我哪能让您吃亏。”
钱多多笑着摆了摆手,端起热茶抿了一口:“王掌柜这话就见外了。当年我初做药材生意,在南方收陈皮时遭了雨,药材受潮差点砸在手里,是你爹帮我出主意,用竹筛通风晾干,才没让我赔得底朝天。这份情我一直记着,如今你有难处,我哪能坐视不管?”他指了指木盒里的莳萝子,“这货我按产地价给你,分文不赚,就当是还当年的人情。”
王宁听了这话,心里暖烘烘的。他爹在世时总说“药商要讲良心,行医要重情义”,没想到多年前的一点举手之劳,钱多多竟记了这么久。张娜在一旁笑着说:“钱老板真是实在人,有了您这批莳萝子,咱们百草堂就彻底不用愁了,镇上的病患也能安心治病了。”
正说着,张阳从后堂走出来,手里拿着个纸包,里面是他刚挑拣好的邻县莳萝子:“钱老板,您看咱们这两批莳萝子,要是混着用,既能保证药效,又能多撑些日子。”钱多多凑过去看了看,点头称赞:“你这孩子眼光准,邻县的货虽然稍逊些,但胜在新鲜,掺着用正好。不过要记得跟抓药的村民说清楚,免得有人误会。”
王宁把两批莳萝子分别装在两个瓷罐里,贴上标签,一个写着“北方沙地产”,一个写着“邻县农家种”。他看着罐子里饱满的莳萝子,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孙玉国想垄断货源的算盘,终究是落空了。
几人又聊了会儿药材行情,钱多多起身要走,王宁执意要送他到门口。夜色渐浓,街上的灯笼亮了起来,映着地上的残雪,泛着暖黄的光。钱多多拍了拍王宁的肩膀:“王掌柜,好好干,咱们做药材生意的,说到底还是为了治病救人,只要守住良心,就不怕没人信你。”王宁重重地点了点头,看着钱多多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心里满是感激。
回到药铺,张娜已经把晚饭做好了,是热腾腾的萝卜排骨汤,还煮了几个贴饼子。林婉儿、张阳和王雪围坐在桌前,脸上都带着笑意。王宁盛了一碗汤,递给林婉儿:“这次多亏了你去邻县寻药,不然咱们还真要被孙玉国逼到绝路。”林婉儿接过汤,笑着说:“都是应该的,咱们百草堂是一家人,哪能看着你一个人着急。”
窗外的北风还在吹,但药铺里却暖意融融。几人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开春后种莳萝的事,王雪说要教村里的妇女用莳萝子包饺子,张阳说要编本莳萝子的种植手册,林婉儿则说要去邻县再找些好的种子。王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希望——这个冬天虽然寒冷,但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去。
正月十五的镇子格外热闹,街上挂着红灯笼,可孙记药铺前却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的。孙玉国站在台阶上,手里举着个布包,扯着嗓子喊:“大家别去百草堂抓药!他们的莳萝子是劣质品,昨天张老栓吃了都上火,嘴角起了泡!”
人群里议论纷纷,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已经转身往百草堂走——毕竟这些天,不少人靠百草堂的莳萝子药方治好了脾胃病。恰好王宁带着王雪路过,听到这话,脚步顿住了。他穿着件新浆洗的藏青长衫,胸前的银质药铃在阳光下闪着光,“孙掌柜,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张老栓昨天刚来复诊,说腹痛再没犯过,怎么就成了上火?”
孙玉国见王宁来了,脸上闪过一丝慌乱,又立刻硬气起来,“谁知道你给张老栓吃了什么乱七八糟的药!你那莳萝子一看就是掺了杂质的,我这才是正经好货!”他打开手里的布包,里面的“莳萝子”又小又瘪,还混着不少灰渣。
“孙掌柜,你这哪是莳萝子?”人群里传来一个声音,郑钦文拄着拐杖走了过来。他是镇上的老中医,头发花白,穿着件深蓝色的绸缎长衫,衣襟上别着个玉坠,“真正的莳萝子是双悬果,灰棕色,气香,你这布包里的,分明是混了瘪谷的劣质货,之前我就见过有人吃了这种‘莳萝子’闹肚子。”
孙玉国脸色一变,“郑老,您可别被王宁骗了!莳萝子性温,吃多了就是会上火,他肯定是给人开多了药量!”
“胡说!”郑钦文皱起眉头,“莳萝子性温不假,但只对阴虚火旺者忌用,像镇上百姓这样的脾胃虚寒证,用之正好。我前几日还让弟子去百草堂抓了莳萝子,配药给我那老伙计治腹胀,现在人家能吃两大碗饭了。”他转头看向王宁,“王掌柜,把你家的莳萝子拿出来,让大家看看。”
王宁立刻让人从百草堂取来钱多多送的北方莳萝子,还有林婉儿从邻县收的货。他把莳萝子倒在盘子里,满室都飘着淡淡的辛香,“大家看,这是北方沙质土种的莳萝子,饱满,棱线清楚;这是邻县农户种的,虽然小些,但也是正经果实,没有杂质。”他又拿起一颗,递给身边的村民,“你们可以闻闻,真的莳萝子有辛香,孙掌柜那布包里的,除了土味还有什么?”
村民们凑过来闻了闻,纷纷点头。这时,张老栓也挤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个药包,“孙玉国,你别冤枉好人!我昨天嘴角起泡,是因为我贪嘴吃了两串糖炒栗子,跟百草堂的药没关系!你看,我今天还来抓莳萝子呢,想给家里人煮饺子放些,王掌柜说这东西温脾开胃,冬天吃正好。”
孙玉国的脸彻底白了,他身后的刘二见势不妙,悄悄往后退,却被村民们拦住了,“刘二,你之前不是说百草堂要关门吗?现在怎么说?”刘二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
孙玉国还想辩解,却被郑钦文打断了,“孙掌柜,你用劣质药材坑害百姓,还散布谣言,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咱们镇上的药材行,以后可不能再跟你合作了。”
人群里的村民们也纷纷指责孙玉国,孙记药铺的生意彻底黄了。王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松了口气,他转头对村民们说:“大家放心,百草堂的药材都是正经货,以后要是有脾胃不适,尽管来。开春后,我还想组织大家在镇上的沙质土地里种些莳萝,到时候大家自家煮菜、入药都方便。”
村民们听了,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转眼到了开春,镇上的空地上种满了绿油油的莳萝。王宁带着林婉儿、张阳教村民们打理,告诉大家莳萝喜沙质土、不耐积水,要等土干了再浇水。张娜和王雪则在院子里支起灶台,教大家用莳萝子煮饺子、炖肉,空气中飘着莳萝的辛香和食物的香气,格外诱人。
钱多多路过镇上,看到这景象,笑着对王宁说:“王掌柜,你这可是把莳萝子变成宝了,既救了急,又暖了乡邻的心。”王宁看着地里的莳萝,又看了看身边忙碌的乡邻,胸前的银质药铃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暖风吹过,带着莳萝的辛香,也带着百草堂的暖意,漫过整个小镇——这暖冬的药方,终究在春天里,开出了最治愈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