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天下寒门尽欢腾(2 / 2)
各地的寒门学子闻讯,许多人心动不已,尤其是那些苦于没有门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更是将冀州视为了希望的所在。
不少人当即变卖田产、筹措盘缠,毅然北上。
一些因党锢之祸或不满朝局而隐居的名士,在得知蔡邕出山以及李响的承诺后,也动了心思。
毕竟,一个能容得下蔡邕,并愿意推行如此新政的州牧,或许值得他们出山一试。
……
月余之间,邺城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除了往来不绝的商队,城内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身着儒衫、背负书箱的年轻人。
他们风尘仆仆,眼中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城内的客栈、酒肆时常能听到他们讨论经义、争辩时政的声音。
州牧府早已划出城东一片宽敞的土地,开始兴建学宫舍馆。
蔡邕每日忙碌,接待前来咨询的学子,面试有意前来讲学的士人,与李响派来的属官商议学宫规制、课程设置。
李响也兑现承诺,从商盟公库中拨出大笔钱粮,用于学宫建设和供应学子日常。
他还亲自接见了几批率先抵达的、颇具才名的士子,如颍川来的几位青年才俊,以及河北本地一些素有清名的隐士,与他们纵论天下,考察其才学,并当场授予了一些人郡县文学掾、功曹史之类的职位,引得士林震动来投者愈众。
这一日,李响与蔡邕并肩站在正在施工的学宫地基前,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
蔡邕抚须感叹:“不过月余,应者云集,邺城文风渐盛。侯爷,此学宫若成,恐不止是冀州之幸啊。”
李响目光深邃,望着远方络绎不绝的人流,缓声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欲安天下,需聚天下之心,用天下之才。这学宫便是开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