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西线烽烟(2 / 2)
东洲,唐城。
与西域的血火硝烟相比,这里的气氛则更侧重于建设与秩序的重塑。征服“林中之鹰”联盟之后,摆在刘仁轨和杜环面前的,是如何有效管理这片新纳入掌控的、数倍于唐城原有控制区的广阔土地和众多归附的土着人口。
在原来“鹰巢”所在的谷地,一座新的、更具规模和防御能力的城池开始奠基,刘仁轨将其命名为“镇远城”,与沿海的“唐城”形成犄角之势。大批被俘和归附的“林中之鹰”部众,被有组织地迁移到唐城和镇远城周边,划分土地,在唐军农师的指导下,学习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同时也被编入户籍,承担劳役和辅助守城的任务。
杜环主持制定了《东洲新附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归附部落享有自治权,但其酋长需由大唐东洲都护府册封确认;各部需按丁口缴纳一定的粮食或特产作为赋税;青壮需轮流服徭役,参与筑城、修路、开矿;严禁部落之间私斗,纠纷由唐城派官裁决;鼓励土着学习唐语、穿戴唐衣,与唐人通婚者,可获得减免赋税等优待。
与此同时,对“白金”矿脉的勘探和开采工作迅速展开。刘仁轨亲自选定了一处易于防守、靠近水源的矿址,建立“金山营”。被俘的“林中之鹰”战士,在唐军的监督下,成为了第一批矿工。唐城的工匠则负责指导开采和初步的冶炼工作。闪烁着银白色光泽的“白金”矿石,被一车车地运回唐城,堆积起来,等待后续船队运回大唐。
为了保障矿区和新拓土地的安全,刘仁轨开始大规模编练土着辅助部队。他从归附部落中挑选健壮、表现顺从的青年,与部分唐军士兵混编,由唐军军官负责训练和指挥,装备以长矛和皮盾,主要负责巡逻和维持地方秩序。这支被称为“东洲团结兵”的部队,逐渐成为唐城武力的有效补充。
东洲的开拓,终于从最初的军事征服,逐步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殖民与建制阶段。一个以大唐代官、军事堡垒为核心,以归附土着为基层,以高产农业和珍贵矿产为经济基础的全新统治模式,开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长安,大明宫。
李琰仔细阅读着来自西域和东洲的最新奏报。魏王李意在西域乱局中表现出的沉稳与老练,让他深感欣慰。而东洲刘仁轨在军事胜利后迅速转向建制管理的举措,更是深合他“武功文治,缺一不可”的理念。
“意儿已得朕之三分真传矣。”李琰对上官婉儿和阿史那云感叹道,“西域这盘棋,如今已大半落入我手。接下来,便是看罗马与大食,谁能伤得更重了。”
上官婉儿笑道:“魏王殿下智勇双全,皆是陛下教导有方。东洲刘都护亦是能臣,开疆拓土,建制安民,井井有条。假以时日,东洲必成帝国又一臂助。”
阿史那云更关心实际收获:“陛下,那‘白金’矿脉既然已经开采,不知其效用究竟如何?可能打造神兵利器?”
李琰微微一笑:“此物密度极高,耐腐蚀,延展性极佳,虽不及百炼精钢坚硬,但自有其妙用。朕已命将作监加紧研究,或可用于打造钱币、精密仪器、皇室器皿,乃至……一些特殊的甲胄部件。其价值,不可估量。”
他沉吟片刻,下达了新的旨意:
“传旨,西域事务,魏王可全权处置。命其密切关注战局,若有机会,可酌情加大与呼罗珊伊嗣俟之联系,许其若真心内附,可奏请朕册封其为‘归义波斯王’,世镇呼罗珊。”
“东洲建制,刘仁轨、杜环所请官员、工匠、典籍,着吏部、工部、国子监尽快遴选调拨,随下一批船队前往。另,赐东洲都护府自行铸币之权,钱式需报朕核准,以便当地商贸流通。”
他的旨意,进一步放宽了前线的权力,并给予东洲更大的自主性,以适应遥远距离带来的管理挑战。东西两线,在他的遥控下,正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然而,李琰也深知,罗马与大食的战争结局,以及东洲新体制的稳固,都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帝国的寰宇之路上,机遇与风险始终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