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内海波澜(2 / 2)
求救的烽火和信鸽迅速传回切尔松尼斯。
“升帆!启航!”周淮安没有任何犹豫,立刻亲率三艘“黑海级”战舰出击。
在距离克里米亚半岛南端不远的海域,唐军舰队追上了正在围攻商船的海盗。海盗船有十余艘,虽然单体不大,但数量占优,且熟悉本地水文,见到唐军战舰前来,并未立刻逃散,反而仗着灵活,试图包围。
“弩炮准备,猛火油柜预热!”周淮安冷静下令。
海盗船叫嚣着靠近,试图使用钩索进行接舷战。然而,他们尚未进入弓箭射程,唐军战舰上的弩炮已然发威!并非发射石弹,而是特制的、装有易燃油脂和硫磺的陶罐!
“嘭!嘭!嘭!”陶罐在海盗船群中碎裂,油脂四溅。
“放!”周淮安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火箭如同流星般射入敌阵。
“轰——!”
海面上瞬间腾起数道火墙,粘稠的火焰在海盗船上疯狂蔓延,速度快得惊人。海盗们惊恐地发现,即使跳入海中,身上沾染的油脂依旧在燃烧!凄厉的惨叫声响彻海面,原本气势汹汹的海盗船队,顷刻间陷入了混乱与绝望的炼狱。
唐军战舰甚至没有进行传统的接舷跳帮,仅仅依靠远程火力,便在短时间内将这支海盗船队焚烧殆尽,仅有寥寥数艘见机得快,仓皇逃窜。
这场短暂而酷烈的海战,如同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黑海沿岸。消息迅速传开,无论是可萨汗国的部落,还是拜占庭在黑海的殖民城邦,都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大唐海军那令人胆寒的远程打击能力。尤其是那如同来自地狱之火的猛火油,给所有目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恐怖印象。
长安,凝碧池离宫。
阿黛拉公主坐在水榭中,面前摊开的是一卷刚刚译成波斯文的《孟子》。西域大捷的消息,她早已得知。起初是复仇的快意,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沉的茫然。故国沦丧,仇敌败退,但她萨珊波斯的复国希望,似乎并未因此而变得更加清晰。强大的大唐,真的需要一个孱弱的波斯附庸吗?
上官婉儿偶尔会来看她,并不谈论国事,只是与她品茶、赏画,或者听她弹奏琵琶。在一次闲谈中,上官婉儿似是无意地说道:“陛下常言,世间万物,盛极而衰,衰极复生,乃天道循环。然文明之火,若能融入更广阔的天地,得其滋养,则虽形态有变,其精神亦可永续。”
这番话,如同暗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阿黛拉迷茫的心。她开始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大唐的文化,从《诗经》的婉转到《史记》的磅礴,从儒家的仁政到道家的自然。她发现,这个帝国不仅拥有无坚不摧的武力,更有着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
那一日,李琰在御花园设小宴,款待即将随新任使团前往拜占庭的官员,阿黛拉亦在邀请之列。席间,李琰论及西域战后治理,引用了《春秋》中“兴灭国,继绝世”的理念,并言道:“波斯文明,源远流长,其天文、历法、医术,皆有其独到之处。若能取其精华,融入我大唐文明之海,岂非美事?”
阿黛拉心中剧震。她终于明白,皇帝陛下并非全然无意于波斯,而是意图以一种更高层面的方式——文明融合——来“继承”波斯。这或许,是萨珊王室血脉和精神能够延续下去的最好方式,甚至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宴会散去,月光如水。阿黛拉在返回离宫的路上,恰好遇见了也在散步的李琰。她鼓起勇气,上前深深一礼:“陛下。”
李琰停下脚步,温和地看着她:“阿黛拉,有事?”
“陛下,”阿黛拉抬起头,月光映照着她清澈而坚定的眼眸,“阿黛拉愿倾尽所能,将波斯之典籍、技艺、文明精粹,译介至大唐。愿波斯之文明星火,能借大唐盛世之光,得以传承,亦能为陛下之寰宇一统,略尽绵薄。”
李琰凝视她片刻,看到了她眼中不再是亡国公主的悲戚,而是一种找到归宿与使命的宁静与坚定。他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赞许:“善。朕准了。你可随时出入翰林院与崇文馆,一应所需,皆可奏报。”
这一刻,阿黛拉·波斯的命运,真正与大唐帝国紧密相连。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政治筹码,而是成为了文明交流的使者。
长安西市的酒肆中,说书人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西域大捷与黑海扬威的故事,引得满堂喝彩。来自天竺的香料、波斯的银器、阿拉伯的宝石、乃至刚刚通过黑海商路运来的拜占庭玻璃器皿,在市场上琳琅满目。帝国的富庶与强大,渗透在每一个角落。
而在遥远的南瞻洲试验田,玉米已然抽出了金黄的穗子,土豆也在泥土下茁壮成长。司农寺的官员小心翼翼地记录着每一个生长细节,他们知道,这些来自新大陆的种子,未来将养育更多的大唐子民。
李琰站在大明宫的最高处,俯瞰着这座当世最伟大的城市。他的身后,是已然稳固的东方,是刚刚打通的西方门户,是正在探索的南方大陆,是即将深入的内海。
西进的序曲已然奏响,内海的波澜初现峥嵘。帝国的车轮,正以无可阻挡之势,沿着他规划的“寰宇一统”的轨迹,轰然向前。
他知道,与拜占庭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更遥远的欧罗巴诸国尚在迷雾之中,阿拉伯帝国的潜力仍未尽显。但大唐,已然占据了时代的先机。下一步,将是更深层次的接触,更激烈的碰撞,以及……更宏大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