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黄金魅影(2 / 2)
伦钦陵见正面冲锋受挫,又见唐军后续部队正在快速逼近,心知不妙,急忙下令撤退。薛讷岂肯放过,立即命令骑兵衔尾追杀数十里,斩获颇丰。
石堡城之战,规模虽不大,但唐军以劣势兵力,凭借精良装备、严酷训练和针对性战术,干净利落地击败了来犯的吐蕃精锐,极大地提振了士气,也狠狠打击了禄东赞的嚣张气焰。捷报传回,薛讷在石堡城下宰杀白马,与将士歃血为盟,誓保边疆,绝不使吐蕃越雷池一步。
就在高原风雷激荡之时,遥远的南瞻洲,“南瞻宣慰使”周允的船队,正沿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艰难地向南探索。根据上次接触的部落提供的模糊方向,他们寻找着通往“黄金之国”的路径。
他们遭遇了更大的风浪,更复杂的水文,以及更多样化、有时甚至是充满敌意的土着部落。在一次与某个使用毒箭的丛林部落的冲突中,船队损失了十余名水手。周允本人也因水土不服,一度病倒。
然而,希望总在绝望中孕育。在一个风暴过后的清晨,他们在一条大河的入海口(疑似奥里诺科河),救起了几名从上游漂流下来的、来自另一个强大部落的俘虏。通过艰难的交流,周允得知,在上游遥远的内陆,翻越数座高山,确实存在一个崇拜太阳、拥有无数黄金的“伟大帝国”,他们修建了巨大的石头城市,有宽阔的道路连接四方。
虽然依旧遥远,但信息比之前具体了许多!周允强撑病体,详细记录了这一切,并绘制了更加精确的海岸线图。他派出一个小分队,携带礼物,沿河向上游进行初步探索,建立联系。而主力船队则暂时在河口建立了一个更稳固的补给点,命名为“望金港”,作为未来深入内陆的基地。
“黄金之国”的魅影,似乎越来越清晰。周允的奏报随着信鸽和后续补给船传回,虽然过程艰难,但希望的火种已然播下。
长安,夜色深沉。李琰在批阅完来自高原和南方的奏报后,并未就寝,而是信步来到了上官婉儿的寝宫。烛光下,婉儿正在为他缝补一件常服的袖口。
“陛下,边陲军务繁忙,更要保重龙体。”婉儿见他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柔声劝道。
李琰坐下,接过她递上的参茶,叹道:“高原苦寒,将士用命;南海波涛,探索维艰。朕坐在这长安宫中,每一道指令,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与帝国的未来,岂敢有丝毫懈怠。”
“陛下心系天下,是万民之福。”婉儿轻声道,“只是,妾观近日,阿黛拉妹妹似乎心事重重,时常望着西方落泪。可是思念故土,或是……担忧陛下征伐之事?”
李琰闻言,沉吟片刻。阿黛拉的身份特殊,其心境变化,确实需要关注。
次日,李琰特意在御花园召见了阿黛拉。此时的阿黛拉,已褪去了初来的惊惶与悲戚,多了几分沉静与书卷气,只是眉宇间那缕淡淡的忧郁,始终挥之不去。
“阿黛拉,近日可还习惯?朕听闻你于翰林院译书,甚是勤勉。”李琰语气温和。
阿黛拉盈盈一礼:“劳陛下挂心。大唐文化博大精深,阿黛拉能略尽绵力,幸甚至哉。只是……近日听闻陛下欲对吐蕃用兵,又见南瞻洲探索艰辛,想起故国往事,心中不免感慨。兵凶战危,无论胜败,苦的终究是黎民苍生。”
李琰看着她,心中微动。他能感受到,阿黛拉并非简单的妇人之仁,而是经历了国破家亡后,对战争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你的心思,朕明白。”李琰缓步走到一株木兰旁,“然,有时止戈,恰恰需以战止战。吐蕃不驯,则西陲不宁,丝路不畅,长久以往,受害之民更众。朕之用兵,非为穷兵黩武,实为开创一个能让万民安居、文明交汇的大同之世。这或许,也是让你波斯文明得以在更广阔天地传承的途径。”
阿黛拉抬起头,望着李琰在花影下的挺拔身影,看着他眼中那超越时代的雄心与仿佛能包容寰宇的气度,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她想起他吹奏《春江花月夜》时的风雅,想起他对自己文明传承的承诺,一种混杂着感激、崇敬与难以言喻的情愫,悄然滋长。
“陛下……雄心壮志,非常人所能及。”她低下头,声音微不可闻,耳根却悄悄染上了一抹红晕,“阿黛拉……愿见证陛下开创的盛世。”
李琰何等人物,自然察觉到了她语气和神态的细微变化。他微微一笑,并未点破,只是道:“好生译书,闲暇时,可多与婉儿、云儿她们走走。大唐,亦是你的家。”
帝国的边疆,金戈铁马;帝国的后宫,暗香浮动。高原的风雷与黄金的魅影,交织成一曲宏大叙事的背景音,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则在权力的经纬中,悄然编织着更加复杂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