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大唐盛世重修:寰宇一统 > 第525章 太孙的课堂

第525章 太孙的课堂(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帝国的鼎盛,如同夏日的正午,阳光普照,万物繁茂。然而,敏锐的观察者已然能够察觉到,在这片辉煌之下,来自不同方向的微风正悄然汇聚,它们拂过新拓的疆土,掠过遥远的海洋,甚至渗入帝国的肌理,预示着变化将至。

都督沈光以孙二狗的人头再次宣示了维护技术壁垒的决心,巴士拉表面恢复了秩序。然而,他深知,严刑峻法只能遏制明面的行动,无法根除人心的欲望。随着贸易的持续繁荣,越来越多的唐商、水手、乃至低级官吏的家属被允许迁至巴士拉居住,一座小小的“唐城”在港口旁初具规模。人口构成的复杂化,使得监控难度倍增。

沈光采纳了部分王玄策的建议,经奏请长安批准后,有限度地向外商出售了一些改良过的、并非最顶尖的丝绸品种和瓷器花色,以及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农具和水车模型。此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少周边势力的需求,转移了部分对军事技术的注意力,也为都督府带来了额外的可观收入。

但真正的核心,他守得更紧。他建立了一套功勋与忠诚考核体系,与接触机密人员的待遇和晋升直接挂钩。同时,“靖安司”的密探更加无孔不入,他们不仅监视外人,也警惕着内部的每一次异常。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在觥筹交错的宴会之下,在熙熙攘攘的市集之中,人心与金线的拔河从未停止。沈光明白,只要大唐保持绝对的技术优势,这场拔河就能持续下去,但任何一丝懈怠,都可能造成致命的泄露。

周允对同盟内部的裂痕采取了行动。他召集各部落酋长,重新议定了物资分配方案,确保相对公平,并严厉斥责了那个散布流言的边缘部落酋长,削减了其交易份额以示惩罚。表面上看,联盟暂时恢复了稳定,“望金港”的探索活动得以继续。

然而,被触犯利益的势力并未真心屈服。那个被惩罚的酋长,表面上恭顺,暗中却更加怨恨。他将目标对准了联盟的核心——“神启”部落。他利用古老的部落巫术信仰,秘密雇佣了一个以使用吹箭和天然毒物闻名的、与世隔绝的丛林猎人部落。

一天夜晚,“神启”部落那位最德高望重、也是与大唐学者沟通最主要桥梁的老祭司,在自家的棚屋外被一支涂抹了见血封喉树液的细小吹箭射中,顷刻毙命。凶手如同鬼魅般消失在雨林中,无从追踪。

老祭司的死,在“神启”部落中引起了巨大的悲痛和恐慌。他们将其视为对“神意”的挑衅,怀疑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周边所有非盟友部落,内部一时人心惶惶,对大唐的信任也产生了一丝微妙动摇——如果“神使”连他们最尊敬的祭司都无法保护……

周允震怒,下令彻查,但雨林茫茫,线索寥寥。他不得不派出更多士兵保护“神启”部落的重要人物,并加强了“望金港”自身的警戒。这次暗杀事件,如同一根毒箭,虽未致命,却深深扎入了同盟的肌体,让信任变得脆弱,也让周允意识到,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有些规则,并非唐军的弩箭和猛火油能够完全覆盖。

罗马教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情报搜集后,终于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一位名为博尼法斯的、富有传教热情且略通东方事务的教士,被秘密任命为“赴东方观察使”。他并未携带大量随从,而是伪装成一名寻求知识的朝圣者,跟随一支前往君士坦丁堡的意大利商人船队出发。他的任务并非直接前往大唐——那在当下看来仍不现实——而是先抵达君士坦丁堡,深入了解拜占庭所知的关于东方帝国的一切,并评估从拜占庭领土向更东方传教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赫斯塔尔的丕平也在积极行动。北方航路失败,穿越撒哈拉的构想过于渺茫,他将重心放回了欧洲内部。他加紧了与西哥特人残部的联络,并提供了一些军事援助,帮助他们抵抗伊比利亚半岛上阿拉伯人的压力。丕平的远期目标,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打通或至少稳定一条经过直布罗陀海峡、避开阿拉伯海军主力、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航路,为未来可能的东方贸易奠定基础。欧罗巴的各方势力,正以不同的方式,被东方的引力所牵引,缓慢而执着地调整着自己的航向。

在大明宫附属的崇文馆内,太孙李昊的学业仍在继续。那日关于文化融合的问题,似乎打开了他思维的某个开关。他在学习经典之余,开始主动向来自安西、甚至偶尔能见到的波斯、阿拉伯学者询问外域的风俗、律法和信仰。

一次,在听师傅讲解《礼记·王制》篇中“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时,李昊若有所思地问道:“师傅,此言是说治理远方之民,需尊重其习俗。然则,若其俗与我华夏礼教大有悖逆,譬如……某些部落有活人祭祀之陋习,又当如何?是强行禁绝,还是引导渐变?”

他的问题愈发具体和深刻,让授课的大儒既感欣慰,又觉难以简单回答。这些讨论逐渐超出了孩童的范畴,开始触及帝国统治中现实而复杂的伦理与实践困境。

消息传到李琰耳中,他并未直接干预,只是对太子李琮淡淡说了一句:“昊儿渐长,所思已不限于书本。可择机让他旁听一些不涉机要的朝议,看看真实的天下是何等模样。”

太孙的成长,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帝国未来统治者在面对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时,必将经历的思考与抉择。一股注重实务、兼容并包的新风,似乎正在帝国的继承人身上悄然孕育。

风,确实已经起于青萍之末。巴士拉的暗战、南瞻洲的毒箭、欧罗巴的使节、太孙的疑问……这些看似微小的波澜,正在帝国这面巨大的镜湖上,荡开一圈圈预示着未来的涟漪。李琰站在宫阙之巅,目光穿透眼前的繁华,仿佛已看到了那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正在汇聚的潜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