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丝路西尽,海道东开(2 / 2)
大食使者抵达长安时,楚尘正在太学视察。来自西域各国的留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学习《楚律》。看到楚尘进来,一个大宛国的王子站起来,用流利的汉语背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楚尘笑着点头,对身边的范雎道:“你看,这些孩子比他们的国王还懂楚国的道理。”
范雎刚要回话,内侍匆匆赶来:“陛下,大食国使者求见,说带来了重礼。”
楚尘回到宫殿,见大食使者捧着一个金盘,里面放着一块鸽子蛋大的蓝宝石。
“哈里发说,只要楚国肯派工匠去大食,这宝石就献给陛下。”使者恭敬地说,“我们还愿意开放港口,让楚国的船自由进出。”
楚尘拿起蓝宝石,对着阳光照了照:“宝石很漂亮,但楚国帮人,不是为了礼物。”他放下宝石,“可以派工匠去大食,但有三个条件:第一,善待楚国工匠;第二,保障商路安全;第三,不许攻打跟楚国交好的国家。”
使者连忙答应:“都能做到!都能做到!”
楚尘对范雎道:“让工部选五十名最好的工匠,带齐工具,去大食。告诉他们,不光要教造船、修路,还要教他们种水稻、织布。”
范雎有些不解:“陛下,教他们这么多本事,不怕他们变强吗?”
楚尘笑道:“他们变强了,才买得起更多楚国的东西。你看大秦,打赢了仗,不是反而跟我们更亲近了吗?”
大食国的铁路开工那天,巴格达万人空巷。楚国工匠带着大食工人铺设铁轨,蒸汽压路机在沙漠里碾出平整的路基,引得百姓们连连惊叹。易卜拉欣站在工地旁,看着铁轨在沙漠中延伸,对身边的儿子说:“记住这一天,大食的好日子,从这条铁路开始。”
就在西域的铁路不断向西延伸时,楚国的船队也在探索更远的海域。水师将领郑和率领的“远洋舰队”,已经绕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抵达了一个名叫“桑给巴尔”的岛国。
桑给巴尔的国王从没见过如此巨大的船队,以为是天神降临,带着臣民跪在沙滩上朝拜。郑和派人送上丝绸和瓷器,国王才敢站起来,用当地语言连说带比划:“天神要什么?象牙?黄金?我们都有!”
郑和通过翻译说:“我们不是天神,是来自楚国的商人。想跟你们做生意,用丝绸换象牙。”
国王大喜,立刻让人搬来十根象牙:“这些都给你们,能不能教我们造大船?”
郑和笑着点头:“可以。我们会留下工匠,教你们造船、织布,还会给你们种子,教你们种水稻。”
半年后,桑给巴尔有了第一座织布坊,织出的棉布虽然不如楚国的丝绸精致,却比当地的树皮布强多了。国王穿着棉布长袍,站在海边看着楚国船队离开,对儿子说:“记住楚国的好,以后他们的船来了,要像亲人一样招待。”
楚国的影响力像潮水一样,沿着海陆两条路线向世界蔓延。从东方的倭国到西方的大秦,从南方的桑给巴尔到北方的康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楚国的钱币,学习楚国的文字,甚至仿照楚国的制度治理国家。
这日,白起从西域回到长安,刚进城门就被一阵喧哗吸引。只见一群金发碧眼的大秦商人围着一个卖胡饼的摊贩,用生硬的汉语讨价还价。
“这个,两个铜板?”大秦商人指着胡饼,比划着。
摊贩笑着点头:“再买一个,送你块咸菜!”
白起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笑容。他想起刚到西域时,疏勒国的人见了楚国人就躲,如今大秦商人却能跟楚国摊贩讨价还价,这变化,比铁路延伸得还要快。
回到王宫,楚尘正在看各国的贡品清单:大秦的琉璃、大食的香料、桑给巴尔的象牙……堆得像小山一样。
“陛下,”白起躬身行礼,“西域都护府报,今年的贸易额,比去年又翻了一倍。”
楚尘放下清单,指着窗外:“你看长安的街道,以前只有楚国人,现在有西域人、大秦人、大食人……他们说着不同的话,却能坐在一起喝茶、做生意。这才是朕想要的天下。”
白起点头:“陛下,臣听说大食国的工匠已经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船,虽然比楚国的小,却能在红海里跑了。”
“好啊。”楚尘笑道,“他们造得越多,需要的钢铁就越多,就得买我们的铁矿石。这才是生生不息的道理。”
正说着,内侍匆匆进来:“陛下,东海都护府急报,说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岛上的人用黄金当石头,还种着从没见过的粮食!”
楚尘和白起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兴奋。
“新大陆?”楚尘拿起地图,在东海的位置画了个圈,“看来,楚国的路,还能走得更远。”
白起握紧拳头:“臣请命,率领船队去看看!”
楚尘摇摇头:“这次不用你去。让郑和去吧,他比你会跟陌生人打交道。”他看着窗外的落日,“告诉郑和,带些种子和工匠去,别想着征服,要想着交朋友。”
夕阳的金辉洒满长安,给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街上的人们还在忙碌,楚国的铜钱在不同肤色的人手中传递,清脆的响声里,仿佛预示着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融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