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炮轰汗帐(1 / 2)
1056章:炮轰汗帐(至元四十六年秋虎蹲炮攻也速蒙哥汗帐)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白石头坡,四更四十分的晨光刚漫过汗帐顶的虎皮,却被帐前的硝烟染得浑浊。五门虎蹲炮整齐列在汗帐南侧三十丈处,炮身铜制,长三尺有余,炮口粗如碗口,夜间加装的夜视瞄准标仍架在炮身中部——木杆顶的荧光石泛着淡绿光,旁侧的油脂灯座已点燃,暖黄的灯光与晨光交织,照亮炮口前方的汗帐。也先帖木儿蹲在最左侧的炮前,手指抚过炮身的铜纹:“这五门炮是之前夜袭演练最准的,昨晚又调试过三次,炮口偏差已不足一尺,定能命中汗帐。”
巴图额尔敦身着玄铁轻甲,腰间悬着萧虎赐的虎头弯刀,走到炮旁,目光扫过汗帐——帐门虽被首轮箭雨射得千疮百孔,却仍紧闭,帐内隐约传来也速蒙哥的怒吼,夹杂着亲卫的慌乱应答。“也速蒙哥还在负隅顽抗,”他对也先帖木儿道,“汗帐的铁木门将有三寸厚,虎蹲炮的石弹需砸中同一处,才能轰开。”也先帖木儿点头,让工匠搬来一块与汗帐木门同厚的铁木,放在炮前百丈处:“已让炮手试过,三发石弹命中同一处,便能砸裂铁木,五门炮齐射,两轮定能轰开帐门。”
炮手统领帖木格(老炮手,参与过十余次火炮攻坚)正带着十名炮手检查炮身:“炮膛已清理干净,不会卡弹;引火孔的油脂已加满,火折子也干燥,点燃后能快速传火。”他拿起一枚石弹——石弹磨得光滑,直径与炮口适配,重量约三十斤:“这石弹是从杭爱山采石场运来的,质地坚硬,砸在铁木上不会碎裂,只会留下凹痕,多砸几次便能破。”
孛鲁台带着五百虎卫,在炮位西侧设好防线——虎卫们手持短刀与角弓,身后是帖木格派来的步兵盾阵,防止叛军从帐内冲出突袭炮队。“将军放心,只要叛军敢出来,我们定能拦住,”孛鲁台道,“已派十名探子趴在汗帐周围的草丛里,他们一动,我们便会知道。”巴图额尔敦点头,看向漏刻——铜壶内的水滴落在刻度“四更四十五分”,炮轰的时刻,越来越近。
虎蹲炮的战前调度,需从“运输、定位、调试”三环节层层推进——也先帖木儿带领工部工匠与炮手,将五门虎蹲炮从黄草谷军械库运抵汗帐外围,按“扇形分布”定位,再逐一调试炮口角度与夜视瞄准标,确保每一门炮都能精准指向汗帐,为后续炮轰打下基础。
运输环节选在四更初的微光中进行——虎蹲炮重约三百斤,需四名工匠用木架抬运,木架下垫滚木,减少地面摩擦。也先帖木儿走在最前,手持“汗帐外围地形图”,避开叛军丢弃的兵器与坑洼:“前面五十丈有处碎石堆,绕着走,别让滚木卡在石缝里,耽误时间。”工匠们齐声应诺,小心翼翼地调整木架方向,一名工匠脚下打滑,木架倾斜,也先帖木儿立刻上前扶住:“小心些!虎蹲炮是铜制的,摔了会变形,炮口就不准了。”经过半个时辰的小心运输,五门虎蹲炮终于抵达汗帐南侧的预定区域。
定位环节按“扇形分布”展开——也先帖木儿让工匠用麻绳丈量,以汗帐为圆心,在南侧三十丈处画出一道弧形线,五门炮按“每门间隔十丈”的距离,沿弧线摆放。“扇形分布能从不同角度轰击汗帐,即使一门炮偏差,其他炮也能命中,”也先帖木儿解释道,“且这个距离,石弹飞行时间短,叛军反应不过来,也能减少炮身反冲力对精度的影响。”工匠们用白石灰在地上画出炮位标记,将虎蹲炮稳稳放在标记处,炮口均对准汗帐的木门——那里是汗帐最坚固的部位,也是叛军防守的核心。
调试环节聚焦“炮口角度与瞄准标”——炮手们趴在地上,通过夜视瞄准标的荧光石与油脂灯光,对准汗帐木门的中心位置,调整炮身的俯仰角度:“角度太高,石弹会飞过汗帐;太低,会砸在地上,需保持三十度仰角,”帖木格示范着,转动炮身底部的铜轴,“你们看,瞄准标上的荧光石与汗帐木门中心成一条直线,这样石弹就会精准命中。”每调试完一门炮,也先帖木儿都会用“测角仪”(元代木质测角工具)复核:“这门炮角度偏了两度,再往下调一点;那门炮正好,固定炮身。”工匠们用石块顶住炮身两侧,防止调试好的角度偏移。
调试过程中,巴图额尔敦带着两名亲兵前来检查——他俯身查看一门炮的瞄准标,手指顺着荧光石指向的方向望去,正好对准汗帐木门:“瞄准标很准,也先帖木儿,炮身的反冲力怎么处理?上次演练,有门炮因反冲后退,影响了第二轮射击。”也先帖木儿指着炮身两侧的土堆:“已让工匠在每门炮两侧堆三尺高的土堆,反冲时能挡住炮身,不会后退。”巴图额尔敦点头:“考虑得周全,这样就能保证两轮炮轰的精度。”
炮位的精准勘定,需结合“地形、距离、视野”三大要素——工匠们用麻绳丈量距离、用测角仪校准角度、清除炮口前方的障碍物,确保虎蹲炮能无障碍轰击汗帐,同时避免石弹反弹误伤友军,也先帖木儿与巴图额尔敦反复核查,确保炮位无任何偏差。
距离丈量由两名老工匠负责——他们手持五十丈长的麻绳,一端固定在汗帐木门的铜环上,另一端拉至炮位区域,反复测量三次,确认距离均为三十丈:“三十丈是虎蹲炮的最佳射程,石弹飞行稳定,精度最高,超过四十丈,石弹会下坠;不足二十丈,反冲力太大,炮身易受损。”也先帖木儿接过麻绳,亲自复核:“没错,三十丈正好,你们在炮位与汗帐之间,用石灰画一条直线,作为瞄准的参照。”
角度校准则需应对晨光不足的问题——四更末的晨光仍弱,夜视瞄准标的荧光石与油脂灯仍是主要瞄准依据。帖木格让炮手点燃油脂灯,灯光与荧光石的绿光交织,在炮口前方形成一道清晰的瞄准线:“你们从瞄准标看过去,要让荧光石、炮口、汗帐木门中心在一条直线上,若看不清楚,就调整油脂灯的亮度,别慌,慢慢来。”一名年轻炮手因紧张,总觉得瞄准线偏了,帖木格上前,手把手教他调整:“眼睛要盯着荧光石,别盯着灯,灯只是辅助,荧光石才是瞄准的核心。”
障碍物清除是确保轰击无障碍的关键——炮口前方有几丛半人高的灌木与几块巨石,若不清除,石弹可能会被挡住或反弹。工匠们用斧头砍断灌木,用撬棍移走巨石,清理出一条宽五丈、长三十丈的“轰击通道”:“通道要直,不能有任何遮挡,不然石弹会偏离方向,”也先帖木儿道,“清理出的灌木别扔,堆在炮位后方,能挡住部分炮声,减少对友军听力的影响。”
最后,也先帖木儿让炮手进行“空炮演练”——不装石弹,只点燃引火物,模拟炮轰时的操作,检查炮身是否稳定、引火是否顺畅。“轰!”一门炮的引火物点燃,炮膛喷出火星,炮身轻微后移,被两侧的土堆挡住,没有偏移。帖木格道:“空炮演练没问题,引火顺畅,炮身稳定,随时可装弹轰击。”巴图额尔敦看着演练成果,对身边的亲兵道:“传令各队,炮位已勘定完毕,做好掩护准备,只待弹药到位,便可炮轰。”
弹药的分装与检查,需按“规格统一、适配炮口、引火可靠”的标准执行——工部工匠从军械库运来石弹与引火物,逐一检查石弹的大小、重量与光滑度,分装引火用的油脂与火折子,确保每一枚弹药都能顺利填入炮膛,引火后能精准发射,避免因弹药问题影响炮轰效果。
石弹的筛选与打磨在军械库便已完成——工匠们挑选直径与炮口适配(均为碗口粗)、重量三十斤左右的青石,用细砂纸反复打磨表面,去除棱角与杂质,防止填入炮膛时卡壳。“石弹表面要光滑,不然会摩擦炮膛,影响射程与精度,”工匠总管帖木儿(非炮手统领)道,“每枚石弹都要过秤,误差不能超过一斤,太重或太轻,都会导致弹道偏移。”运抵炮位后,炮手们再次检查石弹:“这枚石弹表面有个小凸起,会卡壳,不能用;那枚石弹重量正好,表面光滑,可用。”不合格的石弹被挑出,替换成备用弹,确保五门炮的弹药均合格。
引火物的分装由专人负责——引火物分为“油脂”与“火折子”:油脂用羊皮袋分装,每袋半两,足够点燃一枚石弹的引信;火折子用芦苇杆包裹硫磺与硝石,提前点燃,吹灭后保留火星,用时只需一吹便可复燃。张谦派来的粮草队提供了优质的牛油:“这牛油纯度高,燃烧时间长,能确保引信完全点燃,”粮草队吏员道,“共带来五十袋,足够炮轰使用,后续还能补充。”工匠们将油脂袋与火折子按“一门炮配十套”的数量,分发给各炮手,炮手们将其整齐摆放在炮身旁的木盒里,方便取用。
弹药与炮口的适配性检查是关键——炮手们将一枚石弹轻轻填入炮膛,再取出,反复三次,感受石弹与炮膛的贴合度:“太松,石弹会在炮膛内晃动,影响精度;太紧,填弹太慢,会耽误炮轰节奏,”帖木格道,“你们看,这枚石弹填入后,用手能轻轻推动,又不会晃动,这就是最合适的。”若遇到略紧的石弹,工匠们会用砂纸再次打磨炮膛内侧,直到石弹能顺畅填入;若太松,则在石弹外侧缠一层薄麻布,增加贴合度。
分装与检查完成后,也先帖木儿进行最后复核——他随机抽取一门炮的弹药,检查石弹的光滑度与重量,查看油脂袋是否有破损、火折子是否能复燃:“油脂袋没破,火折子一吹就着,石弹也合格,”他对炮手们道,“弹药是炮轰的命门,待会儿填弹时要轻,引火时要快,别出任何差错,不然会影响整个战局。”炮手们齐声应诺,眼中虽有紧张,却更多是期待——他们知道,这一轮炮轰,将决定汗帐之战的胜负。
巴图额尔敦的战前动员,既为鼓舞士气,也为明确“炮轰-冲锋”的战术衔接——他召集炮手、虎卫与步兵将领,强调炮轰汗帐的意义,解释“苍狼之法,当随虎爪而新”的内涵,约定炮轰后的冲锋信号,让各队明确目标,协同作战,同时传递“平叛安牧民”的理念,让士兵们明白战斗的根本目的。
动员在炮位旁的空地上进行——五百余名炮手、虎卫与步兵围站成圈,巴图额尔敦站在中央,玄铁刀斜挎在腰,目光扫过众人:“兄弟们,之前咱们虎啸惑敌、破营夺隘,现在已兵临汗帐,就差最后一步——炮轰木门,擒住也速蒙哥!这不仅是为了平定叛乱,更是为了西北草原的部民,让他们不再受战乱之苦。”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士兵们纷纷挺直腰杆,眼中闪过战意。
提到“苍狼之法,当随虎爪而新”的口号,巴图额尔敦解释道:“苍狼是草原的旧影,代表过去的战乱与纷争;虎爪是咱们元军的锐势,代表新的安稳与秩序。不是要抛弃草原的根本,而是要让旧法顺应时势,平定叛乱后,咱们会按陛下的旨意,给部民分牧地、发青稞,让大家安居乐业,这才是‘新’的意义。”士兵们听完,纷纷点头——他们中不少人来自草原部落,深知战乱之苦,对“安稳”二字格外期盼,士气愈发高涨。
战术衔接的约定则具体到“信号与动作”——巴图额尔敦规定,首轮炮轰后,若汗帐木门出现裂痕,小旗手吹“一长两短”的哨笛,步兵盾阵前移,掩护炮手准备第二轮炮轰;若木门被轰开,吹“三长”的哨笛,虎卫立刻冲锋,步兵跟进清理残敌。“炮轰时,炮手要专注,别管帐内的动静;虎卫要盯着木门,哨笛一响就冲;步兵要守住防线,别让叛军趁机突围,”他对将领们道,“咱们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定能一举破帐。”
孛鲁台与帖木格纷纷表态——孛鲁台道:“虎卫已备好,哨笛一响,定能第一个冲进汗帐!”帖木格道:“步兵盾阵已就位,会全力掩护炮队,不让叛军靠近一步!”炮手统领帖木格也道:“炮手们已准备好,定能精准命中,不辜负将军的信任!”巴图额尔敦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拔出玄铁刀,指向汗帐:“好!那就让咱们用虎蹲炮的轰鸣,宣告叛乱的终结,用虎卫的锐势,开启草原的安稳!”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周围的牧草微微晃动,炮轰前的氛围,被推向高潮。
各队的协同部署,是炮轰顺利实施的保障——帖木格带步兵设盾阵护炮位、孛鲁台带虎卫候冲锋、博罗带骑兵堵暗门、也先帖木儿督炮队,各队按“炮轰-掩护-冲锋-堵截”的流程,形成闭环,确保炮轰时无叛军干扰,炮轰后能快速控制汗帐,不给也速蒙哥任何喘息之机。
帖木格的步兵盾阵设在炮位外围——一千名步兵手持三尺宽的牛皮盾,组成三层同心圆盾阵,内层盾阵紧贴炮队,防止叛军箭矢射中炮手;外层盾阵面向汗帐,随时准备抵御叛军的突袭。步兵们将盾身扎进土里,盾与盾之间不留缝隙,只在盾阵后侧留供炮手进出的小口:“盾阵要稳,叛军若冲出来,先用盾挡住,再用短刀反击,别让他们靠近炮位,”帖木格对步兵们道,“你们的任务是‘守’,守住炮位,就是守住胜利的关键。”
孛鲁台的虎卫则在盾阵外侧候命——五百名虎卫分为两组,每组二百五十人,分别位于炮位的东西两侧,手持玄铁刀与短刀,马蹄裹着麻布,随时准备冲锋。“咱们要盯着汗帐木门,一旦被轰开,就像猛虎扑食一样冲进去,先控制帐内的叛军,再找也速蒙哥,”孛鲁台道,“冲锋时要快,别挤在一起,帐内空间小,分散开才能更快制敌。”虎卫们按小组列队,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盯着汗帐,像蓄势待发的猎豹。
博罗的骑兵队则加强了后山暗门的封锁——之前审讯得知汗帐有暗门通往后山,博罗已带一千骑兵守在暗门出口,此刻又增派五百骑兵,在出口周围设伏:“也速蒙哥若从暗门逃跑,咱们定要截住他,”博罗对骑兵们道,“弓箭手在暗门两侧的山壁埋伏,骑兵守在出口,他一出来,先射马,再抓人,别让他跑了!”骑兵们检查着弓箭与短刀,目光警惕地盯着暗门出口,连风吹草动都不放过。
也先帖木儿的炮队与各队的沟通,靠“哨笛与手势”——炮队有三名信号兵,分别对应步兵、虎卫与骑兵,若遇叛军突袭,信号兵吹“急促短哨”,并指向突袭方向,对应部队立刻支援;若炮队需要弹药补充,信号兵举“红布旗”,粮草队的工匠便会快速送弹。“沟通要快,别等叛军冲到面前才发信号,”也先帖木儿对信号兵道,“你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确保炮队与各队无缝衔接。”
协同部署完成后,巴图额尔敦骑着马,绕着各队巡视——看到步兵盾阵严丝合缝,虎卫蓄势待发,骑兵警惕守关,炮队调试完毕,他心中满是安稳:“各队已就位,协同无漏洞,只要炮轰精准,汗帐必破!”此时,漏刻指向“四更五十分”,弹药已全部到位,炮轰的时刻,终于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