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虎贲整训(1 / 2)
1073章:虎贲整训(至元四十六年秋中都虎贲师精壮整训)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中都校场,辰时的日头刚跃过城墙,八千精壮已列成八十个方阵,玄铁盔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校场东侧的观礼台上,耶律烈(蒙古万户,主训将领,曾随萧虎平叛)身着鎏金鳞甲,左手按在腰间虎头刀上,右手展开“整训规制册”——桑皮纸册上用蒙汉双语标注:“整训三月,分‘弓马基础、阵法协同、治世宣讲’三阶段,每日辰时起训,申时歇息,廪食按‘每人日三升青稞、半斤肉’供给。”
台下第一方阵前,汉官教头王文彬(曾任中原万户府教习,熟元军阵法)手持长杆,杆头绑着红绸,正演示弓术要领:“拉弓需左臂挺直,右手拉至耳后,瞄准后屏气放箭,莫慌!”方阵中,来自杭爱山的精壮巴特尔(合丹部人,此前仅会骑射,不熟阵法)咬着牙拉弓,箭却偏出靶心,脸颊涨得通红。王文彬走过去,握住他的手臂调整:“左臂再稳些,你看,这样对准靶心下沿,再放。”巴特尔按要领重试,箭擦着靶心飞过,虽未中十环,却比之前近了许多,他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校场西侧的兵器架上,玄铁刀、角弓、长矛整齐排列,每柄刀的刀柄都刻着“虎贲”二字,每张弓的拉力标注在弓臂上(分“一石五”“两石”两档,适配不同体力的精壮)。后勤官李诚正带着辅兵检查兵器:“玄铁刀要磨锋利,明日教习刀术;角弓的弓弦若松了,立刻更换,别伤了人。”辅兵们逐件检查,将松弦的角弓挑出,放在一旁待修,磨好的刀则用粗布擦拭,防止生锈。
观礼台上,耶律烈与萧虎派来的监训官孛儿只斤?也速台交谈:“这八千精壮多来自草原部落,弓马娴熟却不熟阵法,治世理念也薄弱,整训需兼顾‘练战力’与‘明事理’,不然上了战场虽勇,却不知为何而战。”也速台点头:“萧大人特意叮嘱,要让他们知道,保朝廷就是保自家牧地、保妻儿,这样才能死心塌地。”此时,校场上传来整齐的脚步声,第二方阵开始演练队列,整训的序幕,在中都的晨光中正式拉开。
整训背景与筹备,需“明需求、备万全”——结合元代西北平叛后“需精锐守边”的军事需求,依《元史?兵志》整训规制,筹备“场地、兵器、廪食、人员”,明确“战力与理念双训”目标,体现元代“整训先备,靶向施策”的军政逻辑。
整训的军事需求梳理——耶律烈在整训前的军事会议上,分析当前局势:“阿鲁台残党虽溃,西北仍有部落蠢蠢欲动,虎贲师需八千精锐守边,这些精壮多来自杭爱山、黑水河等平叛区域,弓马是长项,却不懂元军阵法,不知朝廷治世理念,若不整训,上了战场易乱阵,守边时易生异心。”监训官也速台补充:“萧大人从枢密院调来‘元军阵法图’与‘治世宣讲册’,就是要让他们既会打仗,又懂为何打仗,这样才能成精锐。”参会的将领们一致认同,确定整训核心目标:三个月内,让精壮“弓马达标、阵法娴熟、理念明晰”。
校场的分区筹备——中都校场按“训练功能”划分为五区:弓术区(设五十个箭靶,靶心涂红漆,距发射线三十步,地面画站位线)、刀术区(铺黄沙防滑,设木人桩五十个,供练习劈砍)、阵法区(最大区域,地面用白石灰画阵法站位点,标“前、中、后”阵位)、宣讲区(搭高丈余的宣讲台,台侧挂“治世理念图”,画元廷赈灾、分牧地场景)、休憩区(设十顶麻布帐篷,供精壮歇脚,旁有饮水处,装温水羊皮袋)。后勤官李诚带着百名辅兵,用三日时间布置完毕,耶律烈检查时,特意让刀术区再加十堆干草:“练刀时怕木人桩过硬伤手,用干草裹住桩头,安全些。”
兵器与廪食的筹备——兵器从枢密院军械库调拨:玄铁刀八千柄(刀柄缠防滑麻绳,刀鞘刻“虎贲”标识)、角弓四千张(分“一石五”“两石”两档,前者供体力较弱者,后者供精壮)、箭十万支(箭头淬铁,箭杆为杨木,箭羽为雁羽)、长矛两千杆(杆长一丈二,矛头锋利),每样兵器都刻有序号,登记在“兵器册”上,发放时签字领用,收回时核验。廪食按元代军制筹备:每日需青稞两千四百石、肉四百斤、水两千斤,由中都粮库每日辰时前送到校场,分十处发放点,辅兵按“每人一份”分发,确保不缺不滥。李诚道:“廪食是整训的保障,少一口都不行,我已跟粮库定好,迟送一刻,就拿他们是问。”
人员集结与编伍——八千精壮从杭爱山、黑水河、松树林等区域调来,按“每百人为一队,十队为一营”编为八营,每营设营正一名(蒙古将领)、副营正一名(汉官)、教头两名(分别教弓马、刀术)。编伍时打破部落界限,如合丹部的巴特尔与别失八里部的也速该编在同一队,避免抱团。耶律烈在集结会上道:“从今日起,你们只有一个身份——虎贲师精壮,不分部落,只分营队,谁若因部落生事,军法处置!”精壮们虽有疑虑,却也齐声应诺,编伍顺利完成。
筹备后的演练与调整——整训前一日,耶律烈组织教头与营正进行“流程演练”:弓术教头演示教学步骤,刀术教头展示木人桩用法,阵法教头在石灰线旁讲解站位,确保次日教学顺畅。演练中发现,阵法区的石灰线易被风吹模糊,李诚立刻让辅兵用红漆重画,且每五十步设一个木牌,标注阵位;宣讲区的“治世理念图”挂得太高,后排精壮看不清,又调低三尺,确保人人能看见。耶律烈道:“细节不到位,整训就会乱,现在调整好,明日才不会出岔子。”
主训团队的组建与权责划分,需“择精锐、分权责”——依元代“蒙汉协同”的军事管理传统,组建“主训将领+专业教头+后勤保障+监训监督”团队,明确各环节权责,既确保战力提升,又通过人员搭配实现制衡,体现元代“军政管理,权责对等”的权谋逻辑。
主训将领的遴选与职责——耶律烈因“平叛有功、熟草原与中原战法”被萧虎选中为主训将领,总掌整训全局:负责制定整训计划、调度将领与教头、处理重大纪律问题、向枢密院汇报进度。他每日辰时到校场巡查各营训练,申时召开“整训复盘会”,总结当日问题,调整次日计划。一次,弓术区的箭靶不够用,耶律烈立刻让李诚从军械库再调二十个,确保不耽误训练:“训练不能等,缺什么,立刻补,别让精壮空等。”他的职责既需抓战力,又需控全局,是整训的核心。
专业教头的选拔与分工——教头从军中遴选,需满足“技艺精湛、会教学”:弓术教头多来自蒙古万户府,熟骑射,如巴图(曾在忽必烈时期中过弓术状元),负责教“站姿射箭、骑马射箭”;刀术教头多来自中原汉军万户府,如周武(曾任南宋降军教头,熟劈砍技法),负责教“玄铁刀基础劈砍、近身格斗”;阵法教头多为枢密院资深将领,如孛罗(熟元军常用的鸳鸯阵、雁行阵),负责教“阵法站位、协同进退”。每个教头带两名助手,助手多为年轻将领,协助纠正动作,确保教学覆盖每一名精壮。巴图在教学前对助手道:“精壮们基础不同,别一刀切,弱的多教几遍,强的多练实战,这样才能都达标。”
后勤与监训团队的配置——后勤团队由李诚统领,含辅兵两百名、军医十名、粮库联络官两名:辅兵负责兵器发放回收、校场维护、廪食分发;军医在休憩区设临时医帐,处理训练伤(如箭伤、刀伤);联络官每日与粮库、军械库对接,确保物资供应。监训团队由也速台带领,含枢密院吏员三名,负责监督整训是否按规制执行、廪食是否足额发放、纪律是否严明,每日记录“监训日志”,直接上报萧虎,形成对主训团队的监督。也速台道:“我的职责是监督,不是干预,但若发现违规,哪怕是耶律烈,我也会如实上报。”
蒙汉官员的协同与制衡——主训团队中,蒙古将领(耶律烈、巴图、孛罗等)掌军事指挥与阵法核心教学,汉官(王文彬、周武、李诚等)掌基础技能教学、后勤保障与治世宣讲,形成“蒙掌战、汉掌训、相互配合”的格局。如阵法教学中,孛罗(蒙古)讲解阵法战术意图,王文彬(汉官)拆解站位细节,既发挥蒙古将领的战场经验,又利用汉官的教学细致;后勤中,李诚(汉官)管廪食,蒙古辅兵管兵器,相互监督,避免贪腐。耶律烈道:“蒙汉各有所长,合在一起才能把整训做好,谁也别想独断。”
权责划分的文书确认——所有团队成员的权责均写入“整训权责册”,蒙汉双语书写,每人签字按手印,存档于枢密院:耶律烈的权责写“总掌整训,不干预具体教学”;教头的权责写“专注教学,不插手营队管理”;李诚的权责写“保障后勤,不参与军事指挥”;也速台的权责写“监督不干预,如实上报”。文书确认既避免权责不清,又防止越权,体现元代“军政事务,文书为凭”的制度严谨性。王文彬道:“有了这册子,谁该做什么,谁不该做什么,清清楚楚,省得日后扯皮。”
基础弓马与刀术训练,需“夯基础、纠细节”——以元代“弓马为立国之本”的军事传统为核心,从“站姿、发力、实战”三个层面拆解训练,针对精壮的部落差异(草原精壮熟骑射、中原精壮熟步战)调整教学,确保基础技能全员达标,体现元代“军事训练,基础为先”的实战逻辑。
弓术训练的分层教学——弓术训练分“步射、骑射”两步,先练步射,再练骑射。步射阶段,巴图先演示标准动作:“双脚与肩同宽,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臂伸直,右手拉弓至耳后,视线瞄准靶心下沿,呼气时放箭。”对草原精壮(如巴特尔),重点纠正“发力过猛导致箭偏”的问题:“你臂力足,但太急,放箭时屏气稳一秒,再松弦。”对中原精壮(如来自陕西的李二),重点练“臂力”:“每日拉空弓百次,增强臂力,不然拉不开两石的弓。”步射达标后(十箭中六箭为达标),再练骑射:精壮骑在马上,绕着校场的箭靶骑行,在跑动中射箭,巴图骑马示范:“马跑稳后再拉弓,身体随马起伏调整,别被颠得脱靶。”巴特尔第一次骑射时,箭射偏了,巴图让他先慢骑,熟练后再加速,十日后果然达标。
刀术训练的实战导向——周武教刀术以“实战劈砍”为核心,先练基础动作:“劈、砍、挡、刺”四式,每式练百次,再结合木人桩练习。木人桩裹着干草,标着“头、胸、腿”三个要害部位,周武示范:“遇到敌人,先劈腿,让他站不稳,再砍胸,一招制敌,别花哨。”草原精壮也速该刀术基础弱,周武手把手教他握刀:“右手握刀柄前三分之一,左手扶刀背,发力时用腰劲,不是臂劲。”中原精壮李二刀术熟,周武让他当“示范兵”,带其他精壮练习,既提升李二的积极性,又帮了他人。训练中还加入“近身对抗”:两名精壮持木刀对练,周武在旁指导,纠正错误动作,确保刀术能用于实战。
基础训练的进度管控——每五日进行一次“基础测试”,弓术测步射与骑射,刀术测基础动作与对抗,记录每名精壮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差”四等。对“差”等者,教头利用休憩时间补课,如巴特尔步射差,巴图每日申时后再教他一个时辰;对“优”等者,增加训练难度,如李二刀术优,周武教他“双刀技法”,提升战力。耶律烈每日查看测试成绩,对连续两次“差”等的营正进行问责:“你的营里若有十人不达标,你就跟他们一起练,啥时达标,啥时歇。”进度管控让基础训练不松懈,精壮们的技能提升明显。
训练中的安全保障——为避免训练伤,军医每日在校场巡查,及时处理小伤;刀术训练时,精壮们戴皮质护腕、护腿,木刀的刀刃用麻布包裹;弓术训练时,箭靶旁设“禁入区”,辅兵看守,防止误射。一次,也速该练刀时不小心砍到手掌,军医立刻上前包扎,还给他涂了止血的草药:“明日别练刀,歇一日,好了再练,别感染了。”李诚还在休憩区准备了“解乏汤”(用艾草、生姜熬制),精壮们训练后喝一碗,缓解疲劳。耶律烈道:“安全第一,伤了一人,就少一人训练,咱们要让他们好好练,别带着伤上战场。”
基础训练的士气提振——为避免精壮们因训练枯燥生厌,耶律烈每周日组织“弓术比武”“刀术比拼”,获胜者奖励“额外廪食”(多一斤肉、半升青稞)或“兵器保养券”(可让工匠免费保养兵器)。巴特尔在一次弓术比武中获第三名,领到额外的肉,兴奋地跟队友分享:“好好练,不仅能达标,还能多吃肉!”比武让校场的气氛活跃起来,精壮们的训练积极性更高,基础训练的效率也提升不少。
元军阵法的拆解与协同训练,需“明阵法、练协同”——以元代实战阵法“鸳鸯阵、雁行阵”为核心,拆解“站位、进退、攻防”细节,通过“单人定位-小队协同-全营演练”逐步推进,打破部落隔阂,培养整体战力,体现元代“阵法为胜,协同为要”的军事逻辑。
鸳鸯阵的拆解教学——鸳鸯阵是元军步兵常用阵法,每队十二人,分“前、中、后”三阵:前阵两人持盾(防箭),中阵四人持长矛(刺敌),后阵四人持刀(近战),左右各一人持弓(远程支援)。阵法教头孛罗在石灰线旁,让十二名精壮站在标好的点位上,逐个讲解职责:“持盾的要站稳,挡住前面的箭,别让后面的人受伤;持矛的要看准时机,敌人靠近就刺,别乱挥;持弓的要盯着侧翼,有敌人绕后就射。”讲解后,让精壮们按点位练习“前进、后退、转向”,每步都要踩在石灰线上,孛罗在旁纠正:“持盾的再往前一步,跟持矛的拉开距离,别挤在一起!”巴特尔站在中阵持矛,一开始总踩错线,练了五十次后,终于能跟上节奏。
雁行阵的实战讲解——雁行阵多用于骑兵,呈“人”字形,前锋三人,两翼各四人,后方五人,适合包抄敌人。骑兵教头阿术(蒙古将领,熟骑兵战术)带着骑兵队在阵法区演练:“前锋先冲,吸引敌人注意力,两翼绕到敌人两侧,后方跟上,把敌人围在中间,别让他们跑了!”演练时,也速该在右翼,一开始跟前锋的距离太远,阿术喊道:“右翼再靠近些,不然包抄时会有缺口,敌人会从那跑掉!”也速该调整位置,几次演练后,终于能跟队友配合默契。阿术还结合平叛实例讲解:“上次在杭爱山,咱们就是用雁行阵包抄阿鲁台的残兵,没让一个跑掉,你们好好练,以后上了战场也能这么厉害。”
单人定位与小队协同——阵法训练先从“单人定位”开始,每个精壮记住自己在阵中的位置、职责,比如“我在鸳鸯阵前阵左盾位,负责挡左侧的箭”;再进行“小队协同”,十二人的小队反复练习“进退、转向、攻防”,确保一人动,全队动,不脱节。王文彬辅助孛罗教学,用“喊号子”的方式统一节奏:“一进!二退!三转向!”精壮们跟着号子动作,渐渐形成默契。一次,巴特尔所在的小队练鸳鸯阵时,持盾的队友慢了一步,导致中阵暴露,王文彬让他们重新练:“一人慢,全队险,你们要像一个人一样,才能打赢仗。”小队协同练熟后,再进行“队与队的配合”,如两个鸳鸯阵前后衔接,形成更大的防御网。
全营演练与战术调整——当各小队的阵法练熟后,耶律烈组织“全营演练”:八营精壮在阵法区,一半练鸳鸯阵(步兵),一半练雁行阵(骑兵),模拟“步兵防、骑兵攻”的战场场景。演练中,步兵的鸳鸯阵挡住骑兵的第一次冲锋,骑兵立刻调整为“两翼包抄”,步兵则转为“圆形阵”防御,双方攻防激烈。演练后,耶律烈召开复盘会:“骑兵的包抄慢了,下次要更快;步兵的圆形阵转得太乱,要提前练熟。”教头们根据复盘结果调整训练,比如骑兵增加“包抄速度”训练,步兵多练“圆形阵转向”,确保阵法在实战中能灵活调整。
阵法训练中的部落融合——编伍时打破部落界限,阵法训练则进一步强化融合:同一阵中的精壮,不管来自哪个部落,都要互相配合,比如巴特尔(合丹部)持矛,需要也速该(别失八里部)持盾保护,两人一开始因部落有隔阂,配合生疏,孛罗让他们结对训练,吃饭、休憩也在一起,渐渐熟悉起来。一次演练中,巴特尔的矛断了,也速该立刻用盾挡住敌人,让他换矛,两人配合默契,成功击退“敌人”。巴特尔道:“之前觉得他是别失八里部的,不想跟他配合,现在才知道,阵里只有队友,没有部落,少了谁都不行。”阵法训练不仅提升了协同战力,还打破了部落隔阂,为后续的团结作战奠定基础。
治世理念的宣讲与认同培养,需“讲实例、接地气”——结合元代“治边先治民”的理念,以“朝廷优抚、边疆安稳、家庭保障”为核心,用“平叛后牧民生活改善”“军属优抚政策”等实例,让精壮理解“保朝廷即保家园”,培养向心力,体现元代“军政一体,理念先行”的治理逻辑。
治世理念的核心内容确定——宣讲团队由枢密院儒吏张思廉(熟元代民政政策)与部落长老(如杭爱山的帖木格长老)组成,确定宣讲核心:一是“朝廷治边,牧民安稳”,讲平叛后杭爱山牧民分牧地、发青稞、免税收的实例;二是“军属优抚,后顾无忧”,讲朝廷对军属的政策(军属可多领青稞、优先分牧地,子女入学优先);三是“边疆安稳,家人安全”,讲若边疆乱,牧民会被残兵劫掠,家人会受苦,守边就是保护家人。张思廉在宣讲前对长老们道:“别讲大道理,就讲他们身边的事,比如谁的家人在杭爱山领了青稞,谁的亲戚因是军属多分了牧地,这样他们才听得懂、愿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