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董仲舒(1 / 2)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后世学者依据《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考证,普遍认为其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享年七十六岁,因其重要的学术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董子”。
董仲舒自幼便对儒家经典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痴迷《春秋》一书。《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这段话的白话意思是:董仲舒是广川郡人。他年轻时就开始深入研究《春秋》,在汉景帝时期被任命为博士。他讲授经学时,会在室内悬挂帷幕,弟子们则根据入学先后顺序相互传授学业,以至于有些后来的学生甚至从未见过他的面。据说他曾经三年都没有向园圃看过一眼,他钻研学问的专心程度竟然达到了如此境界。
当时,《春秋》的解读流派众多,董仲舒师从齐国大儒胡毋生,专攻《公羊春秋》。胡毋生是汉初《公羊春秋》的重要传承者,董仲舒在其门下潜心学习,不仅掌握了《公羊春秋》的核心要义,还结合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他对《春秋》的解读细致入微,常常能从简短的经文里发掘出深层的“微言大义”,年纪轻轻便在学界崭露头角。
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因其学识渊博,被征召为博士。博士是当时的学术官员,负责掌管文献典籍,传授学问,为朝廷提供学术咨询。成为博士后,董仲舒的讲学活动更加频繁,他的弟子越来越多,由于弟子人数众多,他无法一一亲自授课,便采用“弟子传业”的方式,先将学问传授给资历较深的弟子,再由他们传授给新入门的弟子,许多弟子终其一生都未能见上他一面,却对他的学问深信不疑。
在担任博士期间,董仲舒不仅讲学授徒,还继续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将儒家经典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他常常思考如何通过儒家思想解决当时社会的治理问题,这种务实的学术取向,为他后来在汉武帝面前提出“天人三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策问贤良,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参加对策,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连续三次向董仲舒提出问题,董仲舒则一一作答,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君臣之间的三次问答,被完整地记载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汉武帝的第一道策问,主要围绕“天命”与“帝王治道”展开,他问道:“听说五帝三王的治国之道,都是通过改革制度、制作礼乐而使天下太平和谐,后世百王都效仿他们。虞舜时期的乐舞,没有比《韶》更盛大的;周朝的乐舞,没有比《勺》更盛大的。圣王去世后,钟鼓管弦的声音并未衰减,但治国的大道却逐渐缺失,衰败到桀、纣那样的暴行,王道彻底败坏。……通过怎样的修养与整饬,才能让甘露降临,五谷丰登,德行滋润四海,恩泽遍及草木,日月星辰运行正常,寒暑变化平稳,承受上天的福佑,享受鬼神的庇佑,德泽洋溢,传播到国外,延伸到万物生灵?”
针对这个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观点。他说:“我通过研究《春秋》中记载的前世已经发生的事情,来观察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道理非常值得敬畏。国家如果将要出现衰败的征兆,上天就会先降下灾害来谴责告诫君主;如果君主不知道自我反省,上天就会再出现怪异的现象来警告恐吓他;如果仍然不知道改变,那么国家的灭亡就会到来。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仁爱君主的,希望阻止祸乱。”
董仲舒认为,帝王的统治必须顺应天意,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如果施行暴政,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这一观点既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神学依据,也对帝王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约束。
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回答十分满意,随即提出了第二道策问,重点询问“帝王教化”与“人才培养”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他说:“百姓追逐利益的本性,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如果不用教化作为堤防来约束,是无法阻止的。因此,教化万民,奸邪之事就都会停止;教化废弃,奸邪之事就会出现,即便使用刑罚也无法遏制。”他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培养贤才,选拔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担任官吏,以推行教化。
汉武帝紧接着提出了第三道策问,聚焦于“国家大一统”与“思想统一”的问题。董仲舒在对策中明确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说:“《春秋》所倡导的大一统,是天地之间永恒的原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如今,各家学说不同,人们的观点各异,诸子百家的主张纷繁复杂,旨意各不相同,因此君主在上无法保持国家的统一,百姓在下不知道该遵循什么。我认为,凡是不属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目和孔子学说的,都应该阻止传播,等到邪僻的学说消灭平息后,国家的纲纪就可以统一,法度就可以明确,百姓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系统地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治国、教化、统一的三大核心问题,其思想既契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需求,也为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铺平了道路。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对策赞不绝口,当即任命他为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辅佐江都王治理封国。
江都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性格骄横勇猛,早年曾参与平定七国之乱,立下战功,因此颇为自负。汉武帝将董仲舒派到江都国,一方面是看重董仲舒的学识,希望他能教化江都王,另一方面也有让董仲舒历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