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休言岁暮乏生气,复吐苍枝映日巅(1 / 2)
卷首语
《大吴通鉴?德佑朝纪事》载:“天德二年岁暮,谢渊蒙冤系狱月余,诏狱署定谳之疏三上,帝萧桓迟疑未决。时徐靖、魏进忠等结党逼宫,朝野舆情汹汹,边军将士多有上书质疑,人心浮动。内务府总管李德全久侍帝侧,洞悉君心纠结,于寒夜入御书房进言,力促帝速下决断,一场关乎忠奸、国运的君臣博弈,于烛影幢幢中展开。”
史评:《通鉴考异》曰:“德佑帝之迟疑,非徇私也,实乃权柄受制于奸佞,心忧于家国也。谢渊之功,足以安邦;徐靖之党,足以乱政。官官相护之弊,至天德朝而极:镇刑司掌缉捕,诏狱署掌刑狱,吏部掌铨选,总务府掌庶务,四者勾结,形成闭环,帝虽有皇权,亦难轻易撼动。李德全之进言,看似为江山计,实则暗合奸佞之意,君心之难,在于两难之间——惩谢渊则寒忠良之心,纵谢渊则授奸佞以柄。御书房之彻夜权衡,实为封建王朝权力制衡失衡之必然。”
树
霜欺雪虐历经年,枯干皴时绽春妍。
孤根潜植承先志,嫩叶初舒启后篇。
弗慕芳林竞繁艳,独存劲节傲霜天。
休言岁暮乏生气,复吐苍枝映日巅。
御书房的窗棂糊着厚重的桑皮纸,却拦不住穿堂的寒风,卷着庭院中未消的残雪碎屑,扑在窗纸上簌簌作响。殿内烛火高烧,三十余支牛油烛列成两排,焰苗被风搅得忽明忽暗,将梁柱间的盘龙浮雕映得时而狰狞如噬,时而晦暗如眠。金砖地面泛着冷硬的光,倒映着萧桓孤挺的身影,衣袂间仿佛还沾着殿外的雪气。
萧桓负手立于窗前,玄色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烛火下流转着暗金光泽,却暖不透他眼底的寒凉。他望着庭院中被月光覆雪的假山,石峰棱角分明,像极了谢渊刚直的侧脸,也像极了朝堂上针锋相对的派系裂痕。寒风掀动他的鬓发,带着雪粒的凉意,却吹不散他眉峰间的纠结——是念旧情,还是保皇权?是信忠良,还是防逆乱?
李德全垂手侍立在案侧三步外,鸦青色的官袍熨帖平整,内衬却早已被冷汗浸得发潮。他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清楚此刻御书房内的每一缕空气,都系着谢渊的生死、徐党的沉浮,乃至他自己的身家性命。三十年侍奉,他最懂萧桓的脾性:看似宽和,实则多疑;念及旧功,却更重皇权;此刻的迟疑,不是仁慈,而是在权衡利弊的天平上,尚未找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案上堆积的奏折蒙着薄尘,最上方那本朱封“诏狱署奏谢渊谋逆事”的疏文,封面边角被帝指摩挲得发毛,留白的朱批处依旧空空如也。李德全的目光掠过那道空白,心中暗忖:徐靖、魏进忠那边催得紧,若今日不能说动陛下,明日怕是要生变数;可若是逼得太紧,触了龙鳞,自己也讨不到好。
他膝行半步,袍角擦过金砖,发出细微的声响,在死寂的御书房内格外清晰。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颤音,既显焦灼,又藏敬畏:“陛下!老奴斗胆,再进一言!”这一声,他拿捏了许久,既不突兀,又足以打断萧桓的沉思,为接下来的进言铺垫好姿态。
萧桓缓缓回身,目光扫过李德全,眸中没有波澜,只有深深的疲惫,仿佛一夜未眠。他的视线落在李德全泛白的指节上,心中了然——这位老总管,怕是被徐党逼得紧了,又或是得了什么好处,才这般急着进言。他没有斥退,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指尖却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的玉带,那是永熙帝留下的遗物,玉质温润,却硌得掌心发紧。
李德全见状,心头一松,却愈发谨慎。他刻意压低了声调,仿佛怕被窗外的玄夜卫密探听去,实则早已算准按《大吴玄夜卫章程》,御书房外的密探需将议事尽数呈报指挥使周显,而周显与徐靖素有往来,这番话迟早会传到徐党耳中。“谢渊一案已悬月余,如今朝野上下沸沸扬扬!”他的声音带着颤音,字字清晰,却专挑最刺耳的流言说,“东市酒肆有客私言,说陛下念及谢渊青木之变守京之功,欲行废立之事;西市绸缎庄掌柜闲聊,言谢渊旧部已私藏兵器,只待劫狱谋反。”
他偷瞥萧桓神色,见帝王眉头微蹙,眼底掠过一丝厉色,心中暗喜。这些流言,半是徐党散布,半是他添油加醋,目的就是戳中萧桓最忌惮的“功高震主”“谋逆夺权”。他继续说道:“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昨日递来密信,言‘将士戍边苦寒,唯信朝廷公道,若忠奸不分,恐难再令士卒效命’——老奴揣度,这‘恐难效命’四字,分明是要挟陛下啊!”
萧桓的指尖猛地收紧,玉带扣上的龙纹硌得指节泛白。他自然知晓这些流言多半是假,可“废立”“谋反”这等字眼,如同一根根毒刺,扎在他的心头。夺门之变的血腥犹在眼前,他能复位,全靠徐靖、魏进忠的兵权,如今谢渊手握军政大权,若真有异心,京师内外,谁能制衡?这种忌惮,如同藤蔓,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李德全察言观色,知道流言已起作用,却不敢太过急切。他顿了顿,放缓了语气,却依旧字字诛心:“老奴侍奉陛下三十年,见惯了朝堂风波,从未见过这般舆情汹汹。岁节将至,本应人心思安,可此案悬而未决,恰似一根毒刺扎在众人心头,稍有不慎,便是大乱啊!”他刻意强调“大乱”,就是要让萧桓明白,拖延下去,受损的是他的皇权。
烛火噼啪作响,火星溅起,落在案上的密折上,又迅速熄灭。萧桓的目光飘向窗外,庭院中的残雪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他没有说话,只是示意李德全继续,心中却在盘算:徐靖调动缇骑,究竟是防备谢党,还是另有所图?岳谦与谢渊交好,会不会真的暗中勾结?
李德全见状,知道可以进一步挑动矛盾,声音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恐惧:“陛下可知,徐靖已暗中调动诏狱署缇骑,驻守正阳、崇文等七门,与京营分庭抗礼?”他刻意停顿,见萧桓神色微动,继续说道,“按《大吴诏狱署章程》,缇骑不得参与京师布防,可徐靖却以‘防备谢党作乱’为由,调三千缇骑擅入九门。”
他抬手指了指案上的另一本奏折,那是岳谦的上书:“都督同知岳谦数次反对,言‘缇骑擅入,恐引发军变’,可徐靖仗着魏进忠撑腰,置之不理,反斥责岳谦‘偏袒谢党’。陛下想想,岳谦是谢渊一手提拔,两人私交甚笃,他这般阻挠,怕不是别有用心?”这番话,既点出了徐靖的擅权,又暗指岳谦与谢渊勾结,一箭双雕,既讨好徐党,又加深了萧桓对谢渊的猜忌。
萧桓的眉头皱得更紧,心中的纠结愈发深重。岳谦的父亲岳峰是为国捐躯的忠将,岳谦本人也在青木之变中立下大功,他本是信任的;可李德全的话,却让他不得不怀疑——岳谦反对缇骑布防,究竟是为了军制,还是为了谢渊?这种猜忌,如同毒雾,弥漫在他心头,让他对谢渊的旧情,渐渐被疑虑侵蚀。
寒风再次吹过窗棂,烛火摇曳得更甚,将萧桓的影子拉得歪歪扭扭,如同他此刻混乱的思绪。他想起谢渊提拔岳谦时说的话:“岳将军将门之后,忠勇可嘉,当委以重任。”那时只觉谢渊知人善任,如今想来,却像是在培植私党。
李德全见萧桓神色变幻,知道嫌隙已生,心中愈发笃定。他继续说道:“如今九门缇骑密布,官吏百姓出入皆受盘查,人心惶惶。宫中人私下议论,都说‘朝廷要对忠良动手了’,可老奴却觉得,这背后怕是谢党故意散布流言,欲图混淆视听,趁机作乱啊!”他颠倒黑白,将徐党的擅权归咎于谢党,进一步挑动萧桓的神经。
萧桓缓缓走到案前,拿起那本岳谦的上书,指尖划过“偏袒谢党”四字,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青木之变时,谢渊与岳谦并肩守安定门,两人浴血奋战,铠甲染血,却依旧挺直脊背;想起谢渊巡抚晋豫时,岳谦率京营支援赈灾,两人配合默契,活万民于水火。这些记忆,与李德全的谗言交织在一起,让他难以分辨真假。
“陛下,老奴知道您念及谢渊昔日功绩,心中不忍。”李德全看出了萧桓的犹豫,适时打出感情牌,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是精心伪装的演技,“青木之变,谢渊坚守京师,击退北元;巡抚晋豫,赈灾救民,活万民于水火。这些功绩,老奴记在心里,陛下也未曾忘记。”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可陛下别忘了,永熙帝病重时,谢渊曾力主拥立景泰帝。若不是徐靖、魏进忠等人率兵拥立陛下复位,陛下如今何在?谢渊之功高,已盖主;其心之异,已难测。江山社稷为重,个人私恩为轻,万万不能因一念之仁,让他人觊觎陛下的龙椅啊!”这番话,直击萧桓的要害——夺门之变的隐痛,复位后的不安,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欲。
萧桓的眸中闪过一丝狠厉,却又迅速被纠结取代。他知道李德全说得有道理,帝王之道,从来都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可谢渊的功绩,如同丰碑,矗立在他心中,让他难以轻易下杀手。他想起谢渊入宫复命时的场景,一身征尘,却依旧挺直脊背,说“臣幸不辱命,京师已安”;想起谢渊赈灾归来,衣衫褴褛,却笑着呈上账本,说“百姓已安,国库无损”。
烛火映照下,萧桓的侧脸一半明一半暗,如同他此刻的心境。他既忌惮谢渊的兵权与声望,又感念他的功绩与忠诚;既想满足徐党的要求,稳固皇权,又怕寒了天下忠良之心。这种拉锯,让他倍感疲惫,却又不得不做出决断。
李德全见萧桓依旧迟疑,心中有些急躁,却不敢表露。他知道,萧桓的软肋是皇权,是江山,只要不断强化“谢渊威胁皇权”这一点,不愁他不动心。他继续说道:“陛下,谢渊在狱中仍不安分,每日与狱卒闲谈,提及青木之变功绩,暗示陛下忘恩负义。更有传言,他已暗中联络旧部,若三日内陛下不释放他,便要举兵作乱。”
萧桓猛地抬手,打断了李德全的话,语气带着一丝不耐:“够了!”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帝王的威严,让李德全心头一凛,连忙闭口不言,伏在地上。御书房内陷入死寂,只有烛火噼啪作响,寒风卷着雪粒扑在窗纸上,发出簌簌的声响。
萧桓的目光落在案角一本不起眼的密折上,那是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昨日递来的。密报中言,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查出“通敌密信”有破绽:笔迹模仿、墨色不符、纸张是诏狱署专用。这本密报,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让他无法轻易相信徐党的“铁证如山”。
他想起内阁首辅刘玄的进言:“谢渊一案疑点重重,三法司未及会审,恐有冤情。陛下若仓促决断,恐寒天下忠良之心。”刘玄是三朝元老,老成持重,素来直言敢谏,他的话,萧桓不能不深思。可刘玄无实权,六部皆为徐党掌控,他的进言,如同空谷回音,难以撼动徐党的势力。
萧桓的指尖划过秦飞的密折,心中暗忖:秦飞与谢渊无甚私交,他的查报应该可信;张启精于文勘,若密信真有破绽,谢渊的冤情便有了转机。可徐党势力强大,若要重审此案,必然会引发更大的动乱,甚至危及他的皇位。这种两难,让他再次陷入纠结。
李德全伏在地上,心中忐忑不安。他没想到萧桓会突然打断他,更没想到帝王心中还藏着秦飞的密报。他暗忖:看来秦飞那边是个变数,若不尽快除掉这个隐患,谢渊的案子怕是难以办成。他决定,等今日进言结束,便暗中联络徐靖,想办法阻止秦飞继续查案。
萧桓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李德全,起来吧。谢渊一案,疑点颇多,不可仓促决断。”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传朕旨意,令秦飞继续查探密信真伪,三日内务必呈报结果。徐靖、魏进忠那边,令其暂且退去,不得再聚众逼宫。”
李德全闻言,心中一沉,知道今日的进言未能达到目的。可他并未显露不满,而是恭敬地起身,躬身道:“老奴遵旨。”他的脸上依旧是惶恐与顺从,心中却在迅速盘算:萧桓要秦飞查案,说明他对密信仍有疑虑;三日期限,既是机会,也是危机。他必须在这三日内,要么让秦飞的查案无果而终,要么让徐党进一步施压,逼萧桓就范。
他眼珠一转,再次开口,语气变得愈发谨慎:“陛下圣明,三思而后行,方能避免冤情。只是老奴忧心,秦飞与谢渊虽无私交,可玄夜卫南司指挥使周显与徐靖素有往来,若周显从中作梗,或是徐党暗中阻挠,秦飞的查案怕是难以顺利进行啊!”他故意提及周显与徐靖的关系,既暗示秦飞查案受阻的可能性,又不动声色地挑拨了玄夜卫南北二司的关系,为后续的变故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