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遥思故里炊烟起,何处归帆泊水滨(2 / 2)
臣上有八旬老父,下有襁褓幼子,实在不敢抗命啊!”他将颂文双手奉上,纸卷的边角都被攥得发皱,可见这些年藏于怀中的煎熬。陈默仔细看过颂文,在文末落款处,发现编修偷偷刻了一个极小的“冤”字,墨迹浅淡,却藏着无尽的委屈与不甘。核实其所言非虚后,陈默将此事详细上报给萧桓。萧桓坐在御案前,展开那篇辞藻华丽却字字谄媚的颂文,文中竟将魏党首恶比作“伊尹、周公”,目光最终停留在那个极小的“冤”字上,摩挲良久才开口:“他虽写了颂文,却未参与构陷忠良,也未收受魏党钱财,只是迫于威逼,情节尚轻。
革去他的翰林院编修之职,贬为江南苏州府教谕,戴罪立功——让他去江南,教那些灾民的孩子读书识字,用笔墨赎罪,也让他亲眼看看,魏党造下的罪孽,该如何弥补。”这个处置既未姑息迁就,又留了改过自新的余地,让许多情节较轻的官员松了口气,主动坦陈的人愈发增多。
清查逐渐深入,周伯衡却忧心忡忡地进了宫。他捧着一份厚厚的奏折,奏折边角还沾着晨露,显然是刚整理好便匆匆赶来,连朝服的玉带都系歪了。他跪在萧桓面前,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声音带着急切与担忧:“陛下,此次清查牵涉官员甚广,已有三名地方官员派人送来申诉信,哭诉被同僚诬陷依附魏党。这些官员中,有两人曾因反对魏党被罢官,如今却被反咬一口,若不严加甄别,恐会寒了忠良之心,也让奸人借机报复,乱了朝局啊!”
萧桓早已虑及此节,他亲手扶起周伯衡,指尖触到老臣冰凉的手,知他是真心忧心朝堂安稳,温声道:“周卿所言极是,朕已有安排,绝不让忠良蒙冤,也不让奸人得逞。”当日午后,肃奸司外的空地上便架起了一面“鸣冤鼓”,鼓身漆成朱红色,鼓面蒙着坚韧的牛皮,敲起来声震四方,连街对面的酒肆都能听见。鼓旁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用隶书刻着“凡被诬陷者,击鼓鸣冤,周伯衡亲审”十二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入石三分。第一个击鼓的是兵部主事刘安,他衣衫整洁,却面色憔悴,眼下带着浓重的黑青,显然是多日未眠。
他被人举报收受魏党贿赂的五十两黄金,却拿不出证据自证清白,连家中的积蓄都被搜查的差役翻了个底朝天,闹得家宅不宁。周伯衡当即传召举报人对质,三堂会审后才查明,举报人曾因升迁之事与刘安结怨,此次借肃奸之机故意诬陷,举报信上的“证据”都是伪造的,连黄金的成色都与魏党常用的不符。最终举报人被革职查办,杖责三十,刘安官复原职,还得到了朝廷的安抚赏赐,赐下绸缎与银两,以补偿他受的冤屈与惊扰。
消息传开,百官无不称赞萧桓处置公允,连曾对肃奸之举略有疑虑的老臣,都主动上奏折称颂帝王的英明。有个致仕在家的前朝尚书,已是七十多岁高龄,特意派儿子送来亲笔信,信中写道:“陛下有除奸之铁腕,更有辨冤之仁心,赏罚分明,恩威并施,此乃苍生之福也!”百姓也愈发安定,街头的鞭炮声虽少了,却多了欢声笑语,孩子们追着卖糖人的老汉跑,嘴里唱着新的民谣:“陛下除奸又辨冤,咱们日子比蜜甜,白面馒头管够吃,再也不用怕官贪!”歌声飘在春日的风里,格外清亮动听。
朝堂的清查刚有眉目,萧桓便将目光投向了地方——魏党的亲信不仅盘踞京城,更像毒藤般蔓延至江南、西北等富庶之地与边镇要塞。他下旨命各地督抚即刻自查,将依附魏党的官员名单与罪证一并上报肃奸司,同时授刘怀安为巡按御史,持尚方宝剑前往江南督查——刘怀安曾遭魏党追杀,对当地魏党势力的盘根错节最为了解,是督查的不二人选。刘怀安接到圣旨时,正在江南灾区整理灾民的安置情况,他捧着明黄圣旨,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中满是泪光,当即点齐两名亲信随从启程。船行至江南境内,便见沿岸百姓举着“欢迎刘御史”的木牌在码头等候,有年迈老妇将刚从地里摘的青菜塞给他,掌心的泥渍蹭到了他的官袍上:“刘大人,当年若不是你冒险通风报信,我们这些人早就被魏党的爪牙害死了!”
江南巡抚本是魏党首恶的义子,他听闻刘怀安前来督查的消息,连夜将魏党赐予的金银珠宝沉入府中池塘,又在书房燃起大火,妄图烧毁与魏党往来的书信罪证。可他没想到,刘怀安早已掌握了他的铁证——当年江南巡抚克扣赈灾粮时,有灾民偷偷记下了粮车的编号与押运官员的姓名,而这些粮车,正是由他的亲信直接掌管。刘怀安一到江南巡抚衙门,便开门见山,拿出那份灾民联名画押的证词:“大人,这是你克扣赈灾粮的详细记录,还有你为魏党首恶建生祠的账目清单,每一笔银钱的去向都有据可查,你还有什么话好说?”江南巡抚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瘫坐在太师椅上,冷汗顺着鬓角流下,浸湿了官袍前襟,他万万没想到刘怀安竟查得如此彻底。最终,江南巡抚被押解回京受审,江南各州府的魏党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
西北的清查同样进展顺利。延绥总兵曾是魏党首恶一手提拔的,他本想调集亲信部队抗命,却被手下副将抢先揭发——副将的父亲曾因当众反对延绥总兵克扣军饷,被其以“通敌”的罪名活活打死,这笔血海深仇他已记了三年。延绥总兵被擒后,西北军饷得以足额补发,士兵们拿到沉甸甸的饷银,欢呼雀跃,连日常操练的呐喊声都比往日响亮了数倍。消息传回京城,萧桓正在批阅江南赈灾的奏折,看到捷报后,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清查魏党的同时,萧桓也没忘记为蒙冤的忠良昭雪。他下旨命周伯衡牵头,联合大理寺、刑部整理谢渊、周铁、岳谦等忠良的冤案,将魏党构陷的罪证一一厘清,汇编成册昭告天下,还忠良一个清白。谢渊的幼子谢明被接入宫中抚养,萧桓亲自为他挑选学识渊博的太傅,闲暇时还会召他到养心殿,抚着他的头说:“你父亲是大吴的忠臣,以血谏言,以身殉国,你要像他一样,做个正直敢言、心系苍生的人。”谢明虽年仅八岁,却格外懂事,他捧着父亲的遗像,跪在萧桓面前,小小的身子挺得笔直:“陛下,我长大了要像父亲一样,为百姓做事,不让坏人再欺负大家。”萧桓扶起他,眼中泛起泪光——谢渊当年在狱中写下的最后一封谏疏,他至今藏在御案的暗格中,上面的字迹虽因狱中条件简陋而潦草,却字字泣血,句句皆是忧国忧民之语。
周铁的遗孀接到朝廷的抚恤令时,正在城郊为丈夫守墓,寒风吹乱了她的鬓发,却吹不散她眼中的悲戚。抚恤令上写着,朝廷不仅会补发周铁生前被克扣的俸禄,还会为他修建忠烈祠,供百姓祭拜缅怀。周夫人捧着抚恤令,跪在丈夫的墓碑前,泪水滴落在冰冷的石碑上,哽咽道:“夫君,你的冤屈终于昭雪了,陛下没有忘记你,百姓也没有忘记你!”岳谦的灵柩从边关运回京城那日,萧桓亲自率百官出城十里相迎,灵柩上覆盖着大吴的龙旗,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百姓自发站在路边,手持白幡为岳谦送行。有当年跟随岳谦戍边的老兵,抚着灵柩痛哭:“岳将军,你放心,魏党倒了,军饷发了,边关安稳了,你的血没有白流啊!”
忠烈祠的重建工作也在加紧进行,祠内供奉着谢渊、周铁、岳谦等数十位忠良的牌位,萧桓亲自为忠烈祠题写匾额——“丹心照汗青”,五个大字苍劲有力,尽显对忠良的敬重。落成之日,百姓纷纷前来祭拜,香火缭绕,纸钱纷飞,连空气中都带着肃穆庄重的气息。萧桓站在祠内,望着忠良的牌位,轻声道:“朕已为你们报仇雪恨,大吴的江山,定会越来越好,不辜负你们的忠肝义胆。”
魏党被彻底肃清后,朝堂终于恢复了清明气象。萧桓下旨整顿吏治,废除魏党设立的各项苛捐杂税,减免江南、西北等地受灾州县的赋税,还命户部拨出专款,用于修复因魏党贪墨而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早朝时,百官的奏疏不再是阿谀奉承的空话,而是关乎百姓生计、边关安稳的实事,朝堂之上,终于有了求真务实的风气。陈默升任户部尚书,他一上任便着手整顿国库,将魏党贪墨的银两悉数追回,还制定了严格的账目核查制度,确保每一笔国库银都用在实处,杜绝贪腐隐患。
蒙傲则被封为镇国将军,继续掌管禁军,他加强了宫城的守卫,淘汰了魏党安插的无能之辈,提拔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士,让禁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周伯衡则负责选拔新的官员,他摒弃了魏党时期任人唯亲的恶习,坚持“唯才是举”,许多有才能却因不愿依附魏党而被埋没的官员,终于得到了重用。刘怀安也被召回京城,担任吏部侍郎,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制定新的选官制度,从根源上杜绝贪腐与结党营私。
江南赈灾粮顺利运抵,刘怀安亲督发放,确保灾民人人有食。有灾民捧雪白馒头,泪落衣襟:“谢陛下,谢朝廷,我等终于有饭吃了!”捷报传京,萧桓阅罢赈灾简报,提笔批“民安则国固”五字。京中商铺渐复往日繁盛,西市杂货铺老板之子安心备考科举,南街李太公为孙儿筹备婚事,百姓脸上重绽久违笑颜。
深夜养心殿,烛火依旧。萧桓批完最后一本奏折,揉着发酸的肩,步至窗前。月光洒于宫城琉璃瓦,泛着清辉,远处禁军巡逻脚步声沉稳有序——这是他盼了三载的安稳。张伴伴捧夜宵入内,见其凝望夜色,轻声道:“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这些日子您太劳顿。”萧桓转身,取案头黑稻壳,低声问:“张伴伴,朕做得够吗?那些因魏党而逝的苍生,朕能补偿吗?”
张伴伴跪伏于地,哽咽:“陛下已尽心力,除奸昭雪,安抚万民,苍生皆看在眼里,逝者亦会感念。”萧桓扶起他,轻叹:“朕总觉不足,肃奸只是开端,振兴大吴,路还长。”他归至御案,铺宣纸挥毫,“励精图治”四字苍劲有力,带着帝王决心,“明日早朝,朕要下旨开科取士,再编《肃奸录》,以魏党为鉴,警示后人。”
天德六年清明,来得比往年早。京中柳枝抽芽,护城河水清见底,映着岸边桃花灼灼。萧桓率百官及忠良之后祭拜忠烈祠,孩童捧着新摘鲜花,轻放于牌位前。祭拜毕,萧桓与百官行于街头,百姓见之,纷纷跪伏行礼,神色恭敬喜悦。有垂髫小儿跑至近前,递上一朵粉桃:“陛下,桃花开了,好看。”萧桓接过,温笑道:“是啊,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回宫后,西北捷报至——鞑靼见大吴政清明、军威振,遣使求和,献战马牛羊。萧桓阅罢捷报,感慨道:“朝纲清则民心聚,民心聚则国势强。”他提笔书“国泰民安”四字,命悬于太和殿正中。暮色
片尾
天德六年夏,清算魏党之役终告落幕。经肃奸司核查,全国共清查魏党成员三百二十七人,其中主动坦白者一百五十七人,革职查办者九十八人,斩首示众者十二人,流放者六十人,势力被彻底根除。查抄赃银两百三十万两,尽数用于江南赈灾与西北军饷补发。
萧桓颁布《新政十条》,江南灾民尽数安置,西北边关安稳,鞑靼、倭寇不敢轻举妄动。同年秋,京中粮食丰收,百姓自发立“惠民碑”于正阳门,刻“亲贤远佞,国泰民安”八字,成天德佳话。
卷尾
魏党之祸,源于君权旁落与吏治腐败;肃奸之举,成于帝王铁腕与民心归向。萧桓以三年隐忍换雷霆一击,用三道圣旨刮骨疗毒,既以严法惩恶,又以仁心恤民,既为忠良昭雪,又为社稷选贤,终让大吴走出阴霾,重归清明。这一场清算,清算的是奸佞的罪行,更是对“君者,舟也;民者,水也”的深刻践行。
谢渊以死明志,岳谦以血卫国,周铁以谏殉节,这些忠良的脊梁撑起了风雨飘摇的江山;陈默以智查奸,蒙傲以勇除恶,周伯衡以公辨冤,这些贤臣的臂膀守护了来之不易的安稳。他们与百姓一道,证明了“民心所向,胜之所往”的千古真理——奸佞可以一时跋扈,却终敌不过民心的洪流;帝王可以一时隐忍,却终能以民心为刃,斩除祸根。
史载:“天德六年,奸党尽除,朝纲清明,民安其业,四境太平。”这十二字,是对萧桓肃奸之举的最高赞誉,更是对所有执政者的警示:亲贤远佞,则江山永固;失民心者,则失天下。清明不是一夕之功,振兴更需代代坚守,唯有以民心为根本,以忠良为臂膀,方能让江山不老,让百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