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寒雁几声云外唳,瘦芦几簇岸边苍(2 / 2)
“陛下有旨,升你为禁军副将,主理京营防务!”蒙傲走下高台,将鎏金副将印信交到林锐手中,玄甲上的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京畿是朝廷的根本,是陛下与百官的屏障,你需日夜警醒,不得有半分懈怠。”林锐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印信,声音铿锵:“臣愿以颈血护京城安稳,若有差池,甘受军法处置!”一旁的兵部右侍郎裴衍上前笑道:“军需已为你备好,兵器、粮草随时可调,你只管安心练兵。”
西北边关的风沙中,赵烈正带着士兵夯筑烽火台地基,他赤着上身,古铜色的脊梁上满是汗水。兵部尚书秦昭与左侍郎邵峰骑着马前来视察,马蹄踏过碎石,发出清脆的声响。见烽火台地基打得牢固,秦昭勒住马缰赞道:“有你在此镇守,鞑靼再不敢轻易越界。当年你拒为魏党建生祠被罢官,陛下一直记着你的忠勇。”邵峰递过绘着红圈的边防图:“这是新规划的堡寨位置,与烽火台呼应,形成攻防体系,可保西北无虞。”
兵科给事中孙越此时正带着两名吏员督查军饷发放,他逐一核对士兵名册与领饷记录,忽然发现一名校尉的名册上,有十名士兵的领饷签名笔迹相同。“军饷是士兵的性命钱,你竟敢克扣!”孙越当即喝令手下将校尉扣押,对赵烈说,“赵将军,你只管专心守边、修建烽火台,军饷发放、军需采购这些事,我来替你盯着,绝不让一粒粮、一两银被克扣。”他连夜写好弹劾疏,快马送抵京城,秦昭见疏后怒不可遏,命人将校尉押京按军法处置。
鞑靼可汗听闻大吴整顿边防、修筑烽火台,心中不安,亲率数千骑兵南下犯边。赵烈早已通过探马得知消息,一面令士兵点燃烽火求援,一面率军在山口设伏。蒙傲派来的援军刚至,林锐也奉命押运粮草赶到,见战事已起,立刻率护卫军参战。他手持长枪,一马当先刺落鞑靼先锋,禁军将士紧随其后,与边军前后夹击,鞑靼军队大乱而逃。捷报八百里加急传至京城,萧桓览奏拍案,龙颜大悦,下旨升赵烈为西北总兵,赏林锐黄金百两。
萧桓早有明诏:所有新提拔官员需经三月试炼,由杨启主持的“贤才跟踪簿”记录功过,试炼不合格者一律免职。李董在苏州推行新麦种,组织百姓修水渠、建农舍,钱溥则每日拿着账册逐户核查赈灾银使用情况,二人配合默契,不到两月便将苏州灾民尽数安置妥当。杨启乔装成商人暗访苏州,听到百姓都在称赞“李通判”“钱给事”,在《贤才跟踪簿》上为二人批注“最优”。
江澈此时正主持江南主渠修缮,卢浚帮他调度工匠、协调物料,程昱则每日在工地上巡查,用锤子敲打石料检查牢固度。夏汛来临的前一日,主渠终于贯通,当晚便下起瓢泼大雨,苏州、浙江等地的洪水顺着水渠排入江河,无一处农田被淹。工部尚书冯衍接到奏报,连夜上疏萧桓:“江澈治水成效卓着,所修水渠不仅能疏水防洪,还能灌溉良田万顷,可升为工部郎中,主持全国水利事务。”
户部郎中王砚此时已在户部衙署泡了两月,将魏党遗留的盐课旧账逐一厘清。他与周霖、方泽合作,推行“盐课分户管理法”,将盐商按规模分类登记,盐税按季度缴纳、按月核查,仅半年时间,盐税收入便较去年增长五成。徐英阁老亲赴户部核查账册,见每一笔收支都清晰明了,抚须笑道:“王郎中真是理财能手,账目清晰得像刻在石头上一样,盐铁改革能有今日成效,你功不可没。”萧桓得知后下旨嘉奖,赐其“理财能臣”匾额,挂于户部衙署正堂。
试炼中也不乏不合格者——一名由旧吏复职的县令,到任后不仅不关心民生,反而摆起官威,克扣百姓赋税用于修建县衙。右都御史梁昱通过“地方政绩月报制”发现异常,派御史暗访后查实其罪行,当即上疏弹劾。杨启命人将其押京,郑衡按新律判其流放三千里。萧桓在朝堂上拿着弹劾疏怒斥:“朕设试炼,就是要筛出真才、剔除庸劣!试炼不是走过场,实绩才是当官的根本,若再有人尸位素餐,休怪朕无情!”
三个月后,试炼结果在吏部衙署外的照壁上公示:七十余名新官通过考核,李董因赈灾有功升苏州知府,江澈因治水成效卓着升工部郎中,王砚留任户部并加俸一级;三人因怠政贪腐被免职,五人因政绩平平被降职留用。百姓围在照壁前观看,见新官多是实干爱民之人,纷纷称赞:“陛下选贤任能,真是咱们的福气!”沈敬之站在衙署内,望着百姓的笑脸,心中大安。
选贤与整吏治的推行,触动了部分保守老臣的利益。一名历仕三朝的资深御史,捧着弹劾疏在朝堂上高声奏道:“寒门子弟无世家根基,骤登高位恐难服众,李董、江澈等人资历尚浅,不应委以重任!”话音刚落,吏科给事中赵毅立刻出列反驳,声如洪钟:“谢渊大人当年亦是寒门出身,却以血谏护江山、以死明志,难道不是国之栋梁?以出身论人,而非以实绩取人,与魏党何异?”
萧桓将李董的赈灾奏报与江澈的治水图纸掷于案上,纸页翻飞间,满是百姓的签名与地方官的核查印章:“他们到任不足半年,苏州灾民尽数安置,江南水患平息,这些实绩,比十年资历都可贵!若有人再以出身论人、阻挠贤路,便是与朕作对,与天下百姓作对!”周伯衡适时出列补充:“臣已与内阁次辅苏明远拟定《选贤续令》,明确‘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今后选官,只看品行与实绩。”
礼部尚书吴鼎见状,立刻出列奏请修订《科举新则》:“科举是选贤的重要途径,此前‘世族优先’的条款,堵了寒门士子的上升之路。臣请废除该条款,让
广东布政使韩瑾此时送来捷报,他安抚南疆土司,推行“汉化劝学”政策,南疆局势稳定。章明远作为礼部右侍郎,曾协助接待土司使者,闻言奏道:“韩大人功绩卓着,可加衔表彰,以激励地方官员。”萧桓下旨升韩瑾为从二品,赏金银。
魏党残余仍在暗中作乱,内阁大学士魏彦卿通过锦衣卫查获一封密信,信中计划煽动灾民闹事,阻挠选贤。魏彦卿立刻上报,蒙傲派林锐率军戒备,杨启命虞谦抓捕奸细。奸细落网后,郑衡按“阻挠选贤”罪将其斩首,朝野震动,再无人敢妄动。
天德七年秋,江南新麦种大丰收,亩产较旧种增两倍,李董在苏州设粮仓储存余粮,秦仲则组织漕运将粮食运往京城。柳恒在河南的“分段育苗法”推广成功,粮食亩产增三成,百姓为他立“劝农碑”,称颂其功绩。
户部衙署,周霖与秦焕、方泽核算国库:“盐课增五成,漕运通畅,田赋稳定,国库存银已达三百五十万两。”徐英阁老笑道:“这些银钱,可用于边防加固与民生工程。”萧桓得知后,下旨减免灾区半年赋税,百姓欢呼雀跃。
西北烽火台全部建成,鞑靼派使者求和,愿年年朝贡。蒙傲与秦昭商议后,奏请萧桓准其归附:“边关安稳,可省军饷,全力发展民生。”萧桓准奏,派章明远接待使者,确立藩属关系。
太医院院判方明此时已在各地设“惠民药局”,编写《农桑医方》防治作物病害。他在江南巡查时,见百姓安居乐业,感慨道:“为官者若都如李知府、江郎中这般,天下何愁不安?”其事迹被钱溥上疏举荐,萧桓升其为民生司主事。
重阳节,萧桓在御花园举办贤才宴,没有君臣之别,众人围坐畅谈。李董献上苏州新麦,江澈带来水渠图纸,赵烈讲述边关趣闻,蒙傲与五位阁老举杯:“陛下亲贤远佞,大吴复兴指日可待!”萧桓望着众人,笑道:“这都是诸位与天下贤才的功劳。”
早朝之上,新官们争相上奏:李董请求在江南推广纺织技术,江澈奏请修缮黄河大堤,王砚提出盐课再改革方案,林锐请增练京营士兵。萧桓耐心听取,一一批复,周伯衡感慨道:“如今朝堂人才济济,是陛下广开贤路之功。”
杨启呈上《贤才跟踪簿》年终总结:“全年提拔贤才两百三十余人,仅三人因考核不合格被免职,贪腐案较去年减少九成。”虞谦补充:“都察院已整肃御史队伍,如今弹劾精准,无一起冤假错案。”萧桓赞道:“监察有力,吏治自清。”
沈敬之此时奏请设立“贤才学堂”:“臣请由陆文渊主持,培养年轻官员,传授施政经验。”萧桓准奏,命礼部拨款建校。吴鼎道:“臣将在科举中增设‘实务策’,选拔更懂民生的人才。”
蒙傲与秦昭此时正商议西北军制改革,邵峰提出“边防屯田制”:“让士兵战时御敌,闲时耕种,可自给自足。”萧桓听后大喜:“此策甚好,既稳固边防,又节省军饷。”当即命二人推行,裴衍负责调配屯田所需农具种子。
夜深,萧桓在养心殿翻阅百姓送来的感谢信,张伴伴端来温茶:“陛下,如今民心归附,朝局安稳,您也该歇歇了。”萧桓望着窗外星空:“贤才是江山根基,朕要与他们同心同德,让大吴长治久安。”
天德七年冬,选贤与整吏治已推行一年。沈敬之向萧桓呈递《选贤年报》:“全年选拔贤才两百三十余人,其中寒门士子七十余人,民间专才六十余人,旧吏复职八十余人,涵盖朝堂、地方、军事各领域。”
杨璞阁老的《大吴律》修订完成,新增三十余条罪名,完善量刑标准,卫诵与郑衡联名上奏:“新律推行后,刑狱清明,百姓申诉办结率提升七成。”萧桓下旨将新律刻于国子监石碑,供百官研读。
萧桓在早朝时,将那方“致君泽民”的旧砚赠予李董:“这方砚台见证贤才从蒙冤到重用,如今传给你,望你坚守初心。”李董跪地接过:“臣定当不负陛下,不负百姓。”江澈、王砚等人见此,更觉使命在肩。
周伯衡与五位阁老商议后,奏请设立“选贤常制”:“选贤不应是一时之举,需每年考核、每三年选拔,确保贤才不断。”萧桓准奏,命沈敬之与陆文渊制定常制细则,徐英负责保障经费。
散朝后,蒙傲与五位阁老立于太和殿外,望着年轻官员们匆匆离去的身影,相视一笑。萧桓走到他们身边,望着万里晴空:“只要后世君主都能亲贤远佞,大吴基业定会如松柏长青。”
片尾
天德七年岁末,大吴新政成效卓着:全国粮食亩产平均增长三成,国库存银达三百五十万两,较去年翻倍;西北边关无战事,南疆土司归附,四海升平;京城及各州府盗窃案减少九成,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平反魏党冤案四十余起,两百余名忠良恢复名誉。
腊月二十三,京城百姓自发在正阳门挂起“贤才满朝”“吏治清明”的灯笼,江南、西北等地送来的万民伞与感谢信堆满吏部衙署。苏州百姓为李董立“德政碑”,江南灾民为江澈绘“治水图”,边民为赵烈送“戍边铠甲”,皆为称颂贤官功绩。
萧桓在养心殿翻阅《选贤录》,扉页“贤才者,国之根本也”的御笔字迹,在烛火下熠熠生辉。张伴伴轻声道:“陛下,外面下雪了,百姓都在盼着明年的好收成呢。”萧桓抬头望向窗外,雪花正轻轻覆盖太和殿,却盖不住大吴复兴的暖意。
卷尾
魏党之祸,源于“任人唯亲”的吏治昏乱;大吴复兴,始于“唯才是举”的贤路畅通。萧桓以铁腕整肃贪腐,用律法规范言行,靠五位阁老统筹协调,凭蒙傲、沈敬之等重臣各司其职,为贤才搭建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从寒门士子李董到治水能臣江澈,从理财高手王砚到戍边猛将赵烈,这些贤才不分出身、不问资历,以实绩证明自身价值。而沈敬之的识人、杨启的监察、徐英的理财、郑衡的执法,更构成了选贤与吏治的完整体系,确保新政行稳致远。
史载“天德七年,贤才辐辏,朝纲清肃,民安其业”,这十五字背后,是萧桓的雄才大略,是君臣同心的凝聚力,更是民心对清明政治的向往。选贤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唯有将“亲贤远佞、吏治清明”的理念代代传承,方能让江山永固,苍生安康。这,便是大吴新政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