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岐仁堂春日救危:附子细辛破沉疴(2 / 2)
他走到案前,拿起笔,一边写处方一边解释:“麻黄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能发散太阳经的表寒,把体表的邪气透出去;熟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是温少阴真阳的要药,能守住阳气的根本,不让它再耗散;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性味温辛,专入少阴经,能帮着麻黄散表寒,又能助附子温里阳,三味药合用,看似发汗,却不伤阳,看似温阳,却不助热,正是温经散寒、表里双解的神剂。”
他写好处方:麻黄6克、细辛6克、熟附子12克,嘱咐道:“附子要先煎一个时辰,去其毒性,再下麻黄、细辛,煎取药汁,分两次温服,服药后盖上被子,让他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
秀兰连忙让人抓药,又按照岐大夫的嘱咐,回家后赶紧熬药。附子先煎了一个时辰,药锅里飘出浓郁的辛温之气,再加入麻黄、细辛,煮了半个时辰,药汁呈深褐色,闻着辛辣中带着暖意。
金鉴意识模糊,秀兰用小勺一点点喂他喝药,一碗药喂了半个时辰。喂完后,她按照嘱咐,给金鉴盖上厚厚的棉被,自己坐在床边守着。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金鉴的额头渐渐冒出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身上的灼热感慢慢减退,不再像之前那样烫手。又过了一会儿,他喉咙里发出轻微的呻吟,手脚微微动弹了一下,原本冰寒的脚底板,竟有了一丝暖意。
秀兰又惊又喜,连忙用毛巾擦干他的汗,不敢挪动他,只是紧紧握着他的手。到了后半夜,金鉴睁开了眼睛,虽然依旧虚弱,却能认出秀兰了,沙哑着嗓子说:“水……”
秀兰连忙倒了杯温水,小心翼翼地喂他喝下。这是二十天来,金鉴第一次主动要水喝,也是第一次清醒地说话!
第二天一早,秀兰就跑到岐仁堂报喜,脸上终于有了久违的笑容。岐大夫听了,点点头:“表邪已散,阳邪渐退,但他胸膛板结、人事虽清却仍乏力,说明里邪未除,阴阳依旧有失调之象,得再用一方,两解在里的阴阳之邪。”
这次,岐大夫开的是附子泻心汤。他解释道:“《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你丈夫现在胸口仍硬,是里有热结;真阳虽有恢复,却仍不足,故需用附子补火回阳,守住根本;大黄泻热除结,清里热;再配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心胃之火。”
他进一步说明:“这方子妙就妙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附子是热药,大黄、黄连、黄芩是寒药,生熟异其性,寒热异其气,看似矛盾,实则各奏其功。附子温阳,不让寒凉药再伤真阳;三黄清热,不让温热药助里热,这是偶方中反佐的奇法,正好解他里层的阴阳之邪。”
处方:熟附子12克(先煎)、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秀兰依旧按照嘱咐熬药,金鉴喝了第一剂,当天下午就觉得胸口松快了许多,不再像之前那样板结发闷;喝了第二剂,胸口彻底柔活了,能顺畅地喘气,意识也完全清醒,能和秀兰说几句话,还主动说“想吃点粥”。
秀兰大喜过望,赶紧熬了小米粥,金鉴慢慢喝了小半碗,胃口竟渐渐开了。
又过了两天,金鉴能自己坐起来了,身上的热完全退了,皮肤也不再枯涩,嘴唇的裂口慢慢愈合,脚也恢复了正常温度,脸上的黑滞之气褪去,渐渐有了血色。他让秀兰扶着,亲自到岐仁堂道谢。
此时的金鉴,虽然依旧清瘦,却精神矍铄,走到岐大夫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岐大夫,您是我的再生父母!若不是您,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岐大夫连忙扶起他,笑着说:“不用谢,治病救人是医者本分。你这病,根源在于春月外感,又误服寒凉,伤了真阳,导致阴阳两感。《温热论》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阳气升发,触动伏邪,自内而发’,你这就是典型的伏邪遇春阳而发,又被寒凉药误治,才酿成危症。”
他又叮嘱道:“以后春月时节,切记‘春捂秋冻’,不可贪凉。《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适当活动,顾护阳气。你之前熬夜劳倦,本就耗伤正气,又吹冷风、喝冷饮,这都是违背春气的做法,以后可要改啊。”
金鉴连连点头:“您说得对,以前总觉得年轻,不在乎,现在才知道,养生要顺应时节,中医的道理真是博大精深。之前那些大夫,只看我高烧,就用寒凉药,哪知道是伤了阳气,多亏您辨证精准,两剂药就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岐大夫摆摆手:“不是我厉害,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医理论厉害。《伤寒论》《温热论》这些经典,都是历代医家的经验结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只要辨证准了,理法方药对应上,再重的病也能治好。你这病,关键就是认清了‘阴阳两感’的本质,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里之邪,再用附子泻心汤解里层之邪,先表后里,寒热并用,才救回了这口气。”
旁边几个候诊的病人,听了金鉴的经历,都啧啧称奇,纷纷称赞岐大夫医术高明。
又过了一个月,金鉴彻底康复,又回到了建材市场开店。他逢人就说岐仁堂的好,说岐大夫的医术神奇,不少人听了,也都愿意去岐仁堂看病。
岐仁堂的药香,依旧在老巷子里飘散,岐大夫依旧每天坐在案前,望闻问切,开方抓药。他常对徒弟说:“中医治病,不在于药多贵,而在于辨证准。《黄帝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平衡。只要抓住了根本,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再疑难的病症,也能找到破解之法。”
那年的暮春,江南小城的栀子花开得格外繁盛,岐仁堂的故事也随着花香传开,成为了城里人口中一段“两剂汤药起死回生”的佳话。而岐大夫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泻心汤救治金鉴的案例,也被徒弟记在医案里,成为岐仁堂济世救人的又一个生动注脚。
岐大夫常说:“医者仁心,药者仁术。只要心里装着病人,手里握着经典,辨证不偏,用药不妄,就能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或许就是岐仁堂历经多年,依旧能在巷子里站稳脚跟,被市民信赖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