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48章 热痢昏沉三日险,岐仁堂附子起沉疴

第448章 热痢昏沉三日险,岐仁堂附子起沉疴(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半个时辰后,药煎好了,浓浓的药香飘满诊室。小仁端着药碗进来,岐大夫亲自扶起陈汝明,让他半靠在榻上,慢慢将药汁喂了进去。药汁温热,带着麻黄的辛香和附子的醇厚,陈汝明虽然昏沉,但本能地咽了下去,一碗药喂完,额头上渐渐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别擦,让汗自然出。”岐大夫按住想要擦汗的女人,“这汗是邪气外排的征兆,等汗出透了,热就会退下去。”

众人守在榻边,目不转睛地看着陈汝明。过了大约一个时辰,陈汝明的呼吸渐渐平稳了,脸上的潮红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血色,身上的热度也明显降了下来,不再像之前那样烫手。他眼皮动了动,竟然缓缓睁开了眼睛,虚弱地看了看周围,声音沙哑地说:“水……我要水……”

“哎!有水有水!”女人喜极而泣,赶紧倒了杯温水,小心翼翼地喂给他喝。

岐大夫松了口气,对她们说:“好了,邪气已经散了大半,暂时没事了。但他阳虚已久,脾胃功能也弱,接下来要温补阳气,调理脾胃,才能彻底痊愈。”

第二天一早,陈汝明精神好了不少,虽然还是有些虚弱,但已经能坐起来,也想吃点东西了。女人扶着他再次来到岐仁堂,岐大夫复诊后,脉象已经平稳了许多,浮大空虚之象减轻,尺脉的洪盛也收敛了。

“现在外邪已解,但中阳不足,脾胃虚寒,得用附子理中汤来温补脾胃阳气。”岐大夫一边开方,一边解释,“《脾胃论》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他之前又拉又烧,脾胃阳气耗损严重,中宫虚寒,运化失常,所以还是乏力、食欲不振。附子理中汤里,附子温补肾阳,干姜温中散寒,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五味合用,能温补脾胃,恢复中阳,中阳足了,运化功能恢复,身体才能慢慢好起来。”

这次开的方子是:附子一枚(炮,去皮脐),干姜三两,人参二两,白术三两,炙甘草三两。岐大夫叮嘱道:“这药要温服,一天一剂,分两次喝,喝完后可以喝点稀粥,帮着运化。”

女人拿着药方,千恩万谢地去抓药。接下来的两天,陈汝明每天都喝附子理中汤,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能自己走路了,食欲也渐渐恢复,痢疾也止住了,只是偶尔还有点腹胀,大便还有些黏腻。

第三天复诊时,陈汝明已经能笑着跟岐大夫打招呼了:“岐大夫,真是谢谢您,我现在感觉浑身轻快多了,昨天还吃了一碗米饭呢!”

岐大夫诊脉后,笑着说:“脉象已经平和了,阳气也恢复得不错,但肠中还有些湿热余邪,不能大意,得用点药清除余邪,巩固疗效。”

说着,他开了个黄连理中丸的方子,解释道:“之前用的都是温阳药,现在阳气恢复了,剩下的湿热余邪得清一清,不然容易复发。黄连理中丸是理中汤加黄连,理中汤继续温补脾胃,黄连清热燥湿,正好清除肠中余湿,标本兼顾,这样才能彻底痊愈。”

方子是:黄连一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炙甘草三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每日两次。

岐大夫又叮嘱道:“这丸药要坚持吃十天,期间饮食要清淡,多吃点小米粥、山药、南瓜这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别吃生冷、辛辣、油腻的东西,注意休息,别熬夜,更不能再受凉行房,养护好阳气,才能避免复发。”

陈汝明连连点头:“您放心,我一定听您的,以后再也不敢逞强了,身体才是本钱啊!”

老太太也跟着说:“是啊是啊,多亏了岐大夫,不然我们家就垮了!等他好了,我们一定给您送块锦旗!”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不用客气,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你们回去好好养护,有什么情况随时来。”

接下来的十天,陈汝明按时服用黄连理中丸,饮食清淡,作息规律,身体一天天痊愈,不仅精神饱满,大便也恢复了正常,之前的乏力、腹胀等症状都消失了。

十天后,陈汝明带着妻子和母亲,提着一面写着“妙手仁心,起死回生”的锦旗,高高兴兴地来到岐仁堂,郑重地送给岐大夫:“岐大夫,真是太感谢您了,您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岐大夫接过锦旗,笑着说:“不用这么客气,只要你身体好了,比什么都强。以后一定要注意养生,《黄帝内经》说‘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你之前就是因为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房事不忌,才让邪气有机可乘,以后可得记住这个教训啊!”

陈汝明连连点头:“您说得对,我以后一定改,好好养护身体,再也不拿健康开玩笑了。”

一旁的小仁看着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对岐大夫说:“师父,您这次治病真是太厉害了,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普通的湿热痢,没想到是少阴两感,要是误用药,真的就麻烦了。”

岐大夫笑着说:“中医治病,关键在辨证论治。《伤寒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能只看表面症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陈汝明表面是痢疾发热,实则是阳虚外感,两病相兼,若只治痢疾,用寒凉药,只会加重病情,只有抓住温阳解表、温补脾胃的核心,才能起死回生。这就是中医的理、法、方、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啊!”

小仁认真地记在心里,看着岐仁堂里挂着的《伤寒论》名句,越发觉得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跟着师父好好学医的决心。

夏末的阳光渐渐柔和了些,清溪镇的湿热气也慢慢消退,岐仁堂的药香依旧袅袅,岐大夫又回到了案前,继续给病人诊病抓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就在这药香中,慢慢流淌开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