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岐仁堂一剂通腑方:逆经吐血半月停,妙手调衡救沉疴(1 / 2)
暮春的江南小城,晨雾还没散尽,临街的岐仁堂就飘出了淡淡的药香。朱红色的木门虚掩着,门楣上“岐仁堂”三个鎏金大字被晨露润得发亮,堂内案几上的青花瓷瓶插着两枝新摘的艾草,绿意盎然。岐大夫正坐在窗边,指尖捻着一枚甘草,细细端详——他年过五旬,鬓角染着些微霜白,眼神却清亮如秋水,身上的藏青色长衫洗得有些发白,却浆洗得平整挺括,举手投足间满是沉稳温润的气度。
“吱呀”一声,木门被轻轻推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女子的轻咳传来。岐大夫抬头,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扶着位面色苍白的妇人走进来,妇人捂着胸口,眉头拧成一团,嘴角还沾着淡淡的血迹,气息虚弱得像风中残烛。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家内人!”男子声音带着哭腔,正是城里五金铺的老板王掌柜,身旁的妇人是他的妻子张氏,向来身子康健,最近却得了怪病。
岐大夫连忙起身让座,伸手搭在张氏腕上,指尖轻按寸关尺三部,目光微凝。片刻后,他又抬手翻看张氏的眼睑,只见眼结膜淡白无华,再看她舌苔,舌红少苔,舌尖微微发赤。
“王掌柜,尊夫人这病得多久了?”岐大夫收回手,声音温和。
王掌柜叹了口气,絮絮说道:“快半个月了!原本每月初三准来的月信,这回迟迟不见来,反倒从十天前开始,每天清晨起来就咳血,一开始只是痰中带血,后来竟大口吐鲜血,一天比一天重。请了好几个大夫,开了些止血的汤药,喝了也不见效,反而越吐越多,人都快脱了形,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稳,您说这可怎么办啊!”
张氏喘了口气,接过话头,声音细弱:“岐大夫,我这胸口总觉得烘热,像揣了个小火炉,口干得厉害,喝多少水都不管用,浑身没力气,连说话都费劲……”
岐大夫点点头,又问:“发病前可有劳累、生气,或是饮食不当?”
王掌柜想了想:“前阵子我店里进货忙,她帮着对账,天天熬夜到后半夜,饭也顾不上好好吃,有时候就啃块干粮对付。大概半个月前,她跟隔壁婶子拌了几句嘴,回来就说胸闷,没过两天就开始吐血了。”
岐大夫沉吟片刻,缓缓说道:“王掌柜,尊夫人这病,在中医里叫‘逆经’,也叫‘倒经’,本该往下走的经血,反倒逆着往上,从口鼻而出。《黄帝内经》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正常情况下,气血顺着冲任二脉下注胞宫,月信就按时来了。可尊夫人熬夜伤阴,生气动火,又饮食不调,导致阴血亏虚,虚火内生,就像干涸的池塘,水少了,火就旺了,这虚火往上窜,灼伤了肺络,血就从嘴里吐出来;同时冲任二脉被火扰动,气血没法正常下注,月信自然就停了。”
王掌柜听得一头雾水:“岐大夫,您说的阴血、虚火,到底是啥意思?她这病,不是简单的上火吗?”
岐大夫笑了笑,拿起案上的茶壶,往两个茶杯里倒了水,一个倒得满满当当,一个只倒了半杯:“您看,这满杯的水,就算加点柴火,也不容易烧开;这半杯的水,火一烧就沸腾,甚至会溢出来。人身上的阴血,就像这杯子里的水,尊夫人熬夜、劳累,把‘水’耗少了,‘火’就控制不住了,这就是虚火。《难经》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少了,气就没了依托,跟着虚火往上跑,带着血逆行,就成了吐血。”
张氏似懂非懂:“那岐大夫,我这脉相怎么样?之前有大夫说我脉有力,是实火,可吃了清热的药,怎么更重了?”
岐大夫解释道:“方才我摸您的脉,六脉微涩,初按似有劲儿,久按却空虚。《濒湖脉学》说涩脉‘细如流水,往来艰涩’,主精血亏虚、气滞血瘀。您这脉看着有力,其实是虚火在体内游走,就像快燃尽的油灯,临死前会迸出一阵火星,不是真的火旺,而是阴液快耗干了,这叫‘虚中夹实’。寸口脉涩,是肺阴不足,所以吐血;关脉涩,是脾胃运化不好,气血生不出来;尺脉涩,是肾精亏损,月事失调。这是多脏腑都亏了,得标本兼顾才行。”
王掌柜急道:“那您快给开个方子,只要能治好她的病,多少钱我们都出!”
岐大夫摆摆手:“治病不分贵贱,对症才是关键。尊夫人的病,血虚是本,火盛是标,得先把虚火降下去,再补阴血,同时疏通气血,让经血能正常下来。《素问》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她体内失衡的阴阳调回来。”
说着,岐大夫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药方:“生地一两,当归三钱,白芍三钱,川芎一钱,酒蒸大黄一两,童便为引。”
写完,他递给王掌柜:“抓两剂,水煎服,第一剂服下后,若血止了,再服第二剂,应该就能通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