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50章 岐仁堂一剂通腑方:逆经吐血半月停,妙手调衡救沉疴

第450章 岐仁堂一剂通腑方:逆经吐血半月停,妙手调衡救沉疴(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王掌柜接过药方,看着上面的药名,疑惑道:“岐大夫,这里面有大黄?我听说大黄是泻药,她身子这么虚,能吃吗?还有这童便,怎么能用这个当药引?”

岐大夫耐心解释:“您别急,这方子的妙处,就在这几味药上。生地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它既能补阴血,又能清虚火,就像给干涸的池塘补水,同时浇灭火苗,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妙药。我没用熟地,因为熟地性质偏温,滋腻碍胃,尊夫人虚火正旺,用熟地反而会‘关门留寇’,加重内热;而生地轻灵透达,苦寒适度,既能养阴,又能清热,更适合她的情况。”

“再说说这酒蒸大黄,”岐大夫继续道,“大黄本身苦寒,能泻热通便、凉血止血,《本草纲目》说它‘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用酒蒸过之后,寒性稍减,更能引药上行,既能破体内的瘀滞,又能收缩血管止血,就像给乱窜的虚火找个出口,让它顺着肠道排出去,不再往上灼伤肺络。”

至于童便,岐大夫笑着说:“童便咸寒,能润燥降火、引火归元,《本草纲目》记载它‘主治寒热头痛,温气’,用它当药引,能把往上跑的虚火拉回下焦,同时软化体内的瘀血,让气血能顺畅运行。这三味药搭配起来,生地补阴,大黄泻热,童便引火,标本兼顾,既能止血,又能通经,缺一不可。”

张氏还是有些犹豫:“岐大夫,这大黄毕竟是泻药,我本来就没力气,吃了会不会更虚啊?”

岐大夫安抚道:“放心,这方子是‘峻下虚火,滋养精血’,大黄虽然泻,但有生地补阴血,童便调和,不会伤正气。就像家里着火了,先得把火灭了,才能慢慢修补房子,要是只想着补,火不灭,房子只会烧得更厉害。您这虚火不除,血就止不住,阴血也补不进去,必须先泻后补,通中求止。”

王掌柜连忙点头:“好,好,我们听您的!这就去抓药。”

岐大夫叮嘱道:“抓药回来,先把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酒蒸大黄放锅里,加三碗水,煎成一碗,然后兑入半盏童便,温服。服药后可能会拉肚子,别害怕,那是虚火往下排,正常现象。服药期间,别吃辛辣、油腻的东西,多喝些小米粥,好好休息,别生气,保持心情舒畅。”

王掌柜夫妻俩千恩万谢地走了。当天下午,王掌柜就急匆匆地跑回岐仁堂,脸上带着喜色:“岐大夫!神了!内人上午服了药,中午就没再吐血了,下午拉了两次大便,胸口也不那么烘热了,居然还能吃小半碗粥了!”

岐大夫笑道:“这就对了,虚火排出去了,血就止了。让她按时服第二剂,应该明天就能来月信了。”

第二天一早,张氏在王掌柜的陪同下,又来到岐仁堂,这次她面色红润了不少,精神也好多了。“岐大夫,昨天晚上服了第二剂药,后半夜月信就来了,量虽然不多,但很顺畅,今天早上起来,一点也不吐血了,胸口也舒服了!”张氏感激地说。

岐大夫再次为她诊脉,脉象已经平和了许多,不再涩而无力。他点点头:“很好,虚火已清,气血渐顺。不过你阴血亏虚的底子还在,得慢慢调理。我再给你开个方子,巩固一下:生地五钱,熟地三钱,当归四钱,白芍三钱,川芎一钱,麦冬三钱,沙参三钱,炙甘草二钱。水煎服,连服七剂,补养阴血,调理冲任,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他又叮嘱道:“以后千万别再熬夜了,《脾胃论》说‘人以胃气为本’,饮食要规律,三餐定时定量,多吃些滋阴养血的食物,比如红枣、枸杞、银耳。情绪也很重要,《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生气最伤气血,遇事多忍让,保持心平气和,才能少生病。”

王掌柜夫妻俩连连道谢,王掌柜拿出银子,岐大夫却只收了药本钱。“治病救人是本分,只要人好了,比什么都强。”岐大夫笑着说。

过了半个月,张氏彻底痊愈,特地带着一篮新鲜的蔬果来到岐仁堂,非要送给岐大夫。“岐大夫,多亏了您,我这病才好得这么快,您真是活神仙!”

岐大夫接过蔬果,笑着说:“我不是神仙,只是懂些医理罢了。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再普通的药也能治病。就像你这逆经,看似是吐血,根源却是阴血亏虚、虚火内生,只要把阴阳调平衡了,病自然就好了。”

旁边候诊的几位病人,听了张氏的经历,都纷纷称赞岐大夫医术高明。岐大夫却摆摆手:“不是我高明,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医智慧厉害。《伤寒论》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只要仔细辨证,抓住本质,再用精妙的药方调和阴阳,再难治的病,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岐仁堂的药香,伴着晨钟暮鼓,在江南小城的街巷里弥漫了一年又一年。岐大夫用他的妙手仁心,救治了无数病患,而这逆经吐血的故事,也像一粒种子,在人们口中流传开来,让更多人懂得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阴阳平衡,便是健康之本;对症用药,方能药到病除。这古老的中医智慧,就像岐仁堂里的药香,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绵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