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52章 岐仁堂暖冬救危:附子细辛挽沉疴

第452章 岐仁堂暖冬救危:附子细辛挽沉疴(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岐大夫,太神了!”王建国激动地说,“我爸喝了药没多久,就出了一身汗,汗一出,喘气就顺多了,刚才还吃了小半碗粥呢!”

岐大夫再次搭脉,左脉弦细,右脉弦滑,舌苔薄了许多,黄白相间,裂痕仍在,便笑道:“脉象较前有力,舌苔渐退,上闭下脱之象已除,外邪渐散,阳气渐复,这是好转之兆。只是肺中仍有痰浊未清,脾胃运化尚弱,不宜再用重剂,需改用轻剂宣肺化痰、纳气培本。”

他思索片刻,提笔拟方:“用魏老经验方三子贞元饮加减吧。熟地黄、当归、炙甘草继续滋肾培本;紫苏子降气化痰,白芥子温肺豁痰,莱菔子消食化痰,三者合用,能宣肺化痰、降气平喘;加地骷髅利水消肿、宣肺化痰,空沙参养阴清肺、益气健脾,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助脾胃运化,固肾气之虚。”

处方写罢,递与王建国:“此药服三剂,每日一剂,煎服方法同前,服药期间,让老人家清淡饮食,忌生冷油腻。”

王建国小心翼翼收好处方,带着父亲道谢离去。

三日后,王建国陪着父亲第三次来复诊。老者已然能自己行走,面色红润了不少,眼神明亮,说话也有力气了。他笑着对岐大夫说:“岐大夫,这药真管用,我现在不怎么咳嗽了,喘气也顺,吃饭香得很,大便也正常了。”

岐大夫诊脉,两手脉象虽仍软弱,但已较前平和有力,舌苔完全退尽,只留下淡淡的裂痕。他点头道:“痰浊已清,阳气渐充,脾胃功能恢复,只是元气尚未完全复原,需进一步培本纳气,巩固疗效。前方去白芥子、莱菔子,此二药消导之力稍强,久用恐耗伤正气;加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刀豆温肾助阳、降气止呃,二者合用,能增强培本纳气之功,固护元气。”

随即开方:熟地黄15克,当归9克,炙甘草3克,紫苏子6克,地骷髅10克,空沙参10克,芡实10克,五味子6克,刀豆6克。嘱咐道:“此药服五剂,服完后再过来看看,若无不妥,便可停药调理,日常多吃些山药、薏米、红枣之类,健脾益肾,慢慢恢复元气。”

又过了五日,王建国带着父亲登门道谢,老者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完全看不出曾是危症在身。他握着岐大夫的手说:“岐大夫,真是多亏了您,不然我这条老命恐怕就没了!您的医术真是太高明了!”

岐大夫笑着摆手:“不是我医术高明,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道理玄妙。你父亲之病,看似复杂,实则抓住‘元阳不足、风寒外束’的核心,辨清上闭下脱之症,用经方与时方合用,标本兼顾,循序渐进,方能转危为安。《黄帝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只要找准病因病机,对症用药,自然能药到病除。”

王建国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中医慢,没想到危急关头,中医也能救命!以后我可得多向身边人说说中医的好,让更多人了解岐仁堂,了解您这样的好大夫!”

岐大夫哈哈一笑,指着案上的药草:“医者悬壶,只求济世救人。这些草木金石,皆是天地所赐,只要用得得当,便能护人安康。岐仁堂的门,永远为需要的人敞开着。”

窗外的寒风依旧,岐仁堂内却暖意融融,药香袅袅。岐大夫看着老者父子离去的背影,拿起案上的《伤寒论》,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心中默念:医道漫漫,唯有坚守辨证之本,方能不负医者初心,不负苍生所托。暖阳透过窗棂,洒在书页上,也洒在岐大夫执着的身影上,在这冬日里,晕开一片医者仁心的光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