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洪督师的计策(1 / 2)
第351章洪督师的计策
'
..今闻将士用命,连战皆捷,足见卿忠勇可嘉。」
「文灿既总理中原剿务,卿当专意西北,固守边陲,勿令事权纷更。」
「川中巨寇窥伺汉南,亦不可不防,故特调曹变蛟、贺人龙二部暂归文灿节制,以专责成。」
「卿则宜亲率余部移镇商洛,严扼武关,兼顾川陕,以为万全之策。」
「钦此。」
当皇帝的旨意送到洪承畴手中时,这位向来以沉稳著称的督师气得是七窍生烟。
他强忍著怒火,恭恭敬敬的送走宣旨太监后,终于忍不住,狠狠将圣旨拍在了桌案上。
「岂有此理!」
一旁的副将见此情形,连忙上前护住圣旨:「军门,这可使不得!」
「要是毁了圣旨,罪过可就大了!」
但洪承畴却是充耳不闻,只见他呼吸急促,胸膛剧烈起伏,额角还能看见青筋隐隐跳动。
「好你个杨文若!」
「安敢如此欺我!」
虽然是气急败坏,但洪承畴还没那个胆子对著朱由检开喷,只能把帐算在杨嗣昌头上。
他看得很清楚,这事儿肯定是杨嗣昌在使坏。
要是皇帝不同意自己的动作,大可以下旨让他止步不前,没必要再将他麾下的两路秦兵调给熊文灿节制。
这分明是杨嗣昌在背后捣鬼,给自己玩了一手釜底抽薪。
「抚、抚、抚,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逃不过一个抚字!」
「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当年杨鹤当三边总督就一门心思想招抚,如今他儿子当了兵部尚书还要抚,简直是一脉相承!」
洪承畴想起了当年在陕西剿匪的经历,不由得将杨家父子一并给骂上了。
但他这次倒是错怪了杨嗣昌,不是杨嗣昌想抚,而是皇帝心中已经有了倾向,所以杨嗣昌才硬著头皮同意了熊文灿招抚群贼。
地方和中枢,总归是信息不通畅。
不过洪承畴倒也没骂错,这调兵的主意是杨嗣昌想出来的,就是为了给他添堵。
一旁的副将拿起圣旨看了又看,长叹道:「军门,这可如何是好?」
「要是曹总兵和贺总兵的两部人马被调走,咱们手上可就只剩三五千人了。
'
「难不成这中原战事..
'
洪承畴猛地抬手,打断了他的话,冷声道:「哼!我算看出来了!」
「杨文若就是想借此机会将本督排除在外,让熊文灿那厮去捡现成的功劳。」
「明明几路大军合围,顷刻间就能将流寇剿灭,现在反倒畏手畏脚,简直是蠢材!」
洪承畴对于流寇的看法从来没变过,只有一个字,杀。
只要把吃不上饭的刁民杀干净了,才能缓解人口过多造成的粮食压力,进而维持住朝廷的统治。
看看现在的陕西,山西,经过他多年深耕,早已没有了吃不上饭的流民,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流寇了。
也正因为坚信这样一套理论,所以洪承畴才对杨鹤和熊文灿的招抚政策如此不满。
朝廷养兵都已经够困难了,哪来的余粮养这群刁民?
还不如杀光,一了百了。
之前的陈奇瑜在任时,洪承畴虽然心有不忿,但也愿意配合他行动,就是因为陈奇瑜是个主剿派。
而卢象升虽然手段温和些,但人家也是该杀就杀,从不手软。
再说了,论起搞起屯田养兵,卢象升是真的有两把刷子,所以洪承畴也没暗地里使绊子。
如今他越过熊文灿指挥剿匪,并非是单纯的想加官进爵,而是他从根本上就不赞同熊文灿招抚的政策。
这是路线之争,就跟当年的杨鹤一样。
在他看来,主抚派不过只是空谈而已。
没了粮食,招抚的流寇迟早都要反。
熊文灿还以为谁都像东南福建的郑家一样,只要挂上个总兵参将的名头,就能乖乖受朝廷节制。
他也不动脑仔细想想,人家那是靠著大海,背后有一张巨大无比的贸易网。
有钱有粮,日子过得比朝中大员还滋润,自然不会反。
削足适履,何其愚蠢!
洪承畴绝对不允许这种蠢材上位,否则朝廷花了这么多钱粮组织的大围剿,就将付之东流。
他快步走到舆图前,对著副将分析道:「你看。」
「如今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三股流寇,已经被朝廷大军围在南阳府周边,尤其是高迎祥,其主力就盘踞在邓州一带。」
「他们现在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可如今中枢的意思,还是想以招抚为主,完全没考虑到贼人降而复叛的后果。」
「依我看,咱们干脆将计就计,让出一条通道来。」
一旁的副将听闻此言,惊得差点说不出话来:「军门,您的意思——?」
「难不成是要放水,眼睁睁看著流寇逃出去?」
「万万使不得啊,往轻了说这是纵贼逃遁,往重了说这是养寇自重!」
「万一被朝廷知道了,恐怕性命难保!」
「糊涂!」
洪承畴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谁告诉你咱要纵容流寇了?」
「本督胆子还没那么大,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我这是要诱敌深入,继而将其一举歼灭!」
洪承畴虽然想夺权,可他还是万万不敢放走流寇。
当初在宁夏时,就是因为放跑了那姓江的贼子,才导致其成了盘踞西南的心腹大患。
虽然锅都扣在了殉国的宁夏总兵马世龙头上,但洪承畴也被皇帝下旨申饬了一番。
如今要是再放跑了流寇,那就不是一顿申饬能解决的了。
听了洪承畴的计划,他的副将却面露难色,吞吞吐吐地回道:「可是——军门,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曹总兵和贺总兵两部即将被调走,咱们拿什么去诱敌深入,剿灭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