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地质结构与空间布局论证(2 / 2)
她指着方案中的分层设计,继续说出了自己的可行性计划。
“每个集群的垂直结构,分为八层,从下到上,依次是地下200米的核心控制层。”
“地下180-200米的能源供应层;”
“地下160-180米的医疗保障层;”
“地下140-160米的养殖培育层;”
“地下120-140米的农业生产层;”
“地下100-120米的食品加工与物资储备层;”
“地下80-100米的居住生活层;”
“地下60-80米的交通枢纽层;”
“地下40-60米的入口伪装层。”
“每个楼层之间,设置10部垂直电梯和2条应急楼梯,电梯采用防爆设计,能在断电情况下,依靠备用电源运行。”
列维对这个分层设计,也表示了认可,点了点头之后,继续开口讨论。
“核心控制层必须位于最深处,这里是整个地下方舟的大脑,负责监控所有系统的运行。”
“包括地质稳定性、生态循环、能源供应等。”
“控制层的墙体厚度,要达到10米,采用铅合金和碳纤维复合结构,能抵御电磁脉冲和核辐射。”
“能源供应层紧邻控制层,方便能源输送,同时远离居住层,避免噪音干扰。”
听到他们两个人的讨论,瓦列里再次强调。
“前期准备阶段,我们需要先完成每个集群的核心控制层和能源供应层建设。”
“这两个层级,是整个地下方舟的基础。”
“然后再逐步向上建设其他楼层,这样可以边建设边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
“根据初步估算,每个集群的前期勘探和核心层建设,理论上需要18个月,10个集群同步推进,总工期最少需要2年。”
“这还是上面全力以赴支持我们,在不缺乏任何原材料,以及技术支撑的情况下,才能够完成。”
三人围绕地质结构和空间布局,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从加固桩的材料选择,到电梯的承载能力。
从集群的分布密度,到隧道的挖掘技术。
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列维提出,在前期勘探中,需要使用超声波成像技术,确保准确掌握岩层的具体情况。
伊娃建议在每个楼层之间,设置缓冲层,防止火灾或毒气泄漏时快速扩散。
瓦列里则强调入口伪装的重要性,建议将入口与废弃工厂、仓库或地下停车场结合,配备红外伪装设备,避免被卫星侦察发现。
经过三个小时的论证,三人在地质安全和空间布局方面达成了共识。
200米深度的花岗岩层,完全具备建设地下方舟的条件。
框架式支护结构,能有效避免地面沉降。
八层垂直布局和10个集群的分布设计,能满足5100万人口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接下来,他们需要重点论证生态循环系统的可行性。
这是地下方舟,能否实现自给自足的关键。
高凯他们在另一个会议室里面,听着他们的讨论,脑海当中缓缓已经有了一个地下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