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深蓝回响(1 / 2)
深海监听平台发出的异常信号,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星链”计划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激起了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涟漪。那断断续续、仿佛夹杂着内部挣扎的加密信号,迫使陶成文团队必须重新评估整个局势。
(一)信号破译:分裂的“海神”
沈舟带领团队,联合了国内顶尖的密码学家和海洋声学专家,对那段复杂的异常信号进行全力破译。过程极其艰难,信号中的加密层级和混乱的逻辑仿佛是两个意志在互相撕扯、覆盖。
数日不眠不休后,一段模糊但意义重大的信息被提取出来:
“重复…系统过载…核心指令冲突…非授权激活…请求外部干预…坐标…”
紧随其后的,是一组精确的地理坐标,指向太平洋深处一片已知的海底热液区,并非之前任何已知的监听平台位置。
“核心指令冲突…”张帅帅沉吟道,“看来我们的猜测接近了。这个平台,或者说它内部的AI核心,可能被植入了不止一套控制逻辑。一套属于‘园丁’遗留的势力,另一套…或许来自其他觊觎者,或者…它自身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觉醒’或‘故障’?”
“请求外部干预…”鲍玉佳敏锐地抓住关键词,“它在向谁求助?为什么是那个坐标?这是一个陷阱,还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二)往事的烙印:银行大厅的“涟漪效应”——未被看见的勇气
在决定是否回应以及如何回应深海信号的关键决策前夕,为了更全面地评估风险与机遇,核心团队再次回顾银行大厅事件。但这次,他们关注的焦点是那未被完成的“0.1秒勇气”可能产生的、未被察觉的“涟漪效应”。
““涟漪效应”分析-未被看见的勇气”
梁露(引入概念):“我们之前找到了那些被压抑的勇气瞬间。但勇气,即使被压制,是否就真的毫无痕迹?它的能量去了哪里?会不会像石子投入水中,即使水面很快恢复平静,水底却已暗流涌动?”
曹荣荣(回忆细节):“那个捏紧衣角的实习女生,第二天就递交了辞职信。她在信里没有提具体原因,只说自己‘不适应银行环境’。但据她室友后来偶然提起,那晚她哭了很久,说自己‘是个懦夫’。这件事,是否在她心里种下了某种种子?她后来的人生选择,会不会因此改变?”
孙鹏飞(反思自身):“我被俊杰拉住后,那股憋回去的火,转化成了之后对危暐更扭曲的讨好和更深的恐惧。我的‘勇气’被扭曲成了‘谄媚’,这何尝不是一种‘涟漪’?”
程俊杰(痛苦补充):“我拉住鹏飞后,内疚了很久。这种内疚让我后来在危暐指示我做某些违规操作时,更加不敢反抗,仿佛是在为自己的‘明智’支付代价…我的‘阻止’,也产生了负面涟漪。”
鲍玉佳(总结升华):“看,没有真正的‘沉默’。每一个瞬间的选择,无论大小,都在释放能量,产生涟漪,只是方向不同。那个女生的种子可能长成逃避,也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爆发为更大的勇气;鹏飞被扭曲的勇气成了枷锁;俊杰的内疚成了负担。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识别并引导那些潜在的、可能指向积极方向的‘勇气涟漪’。”
这番分析,将“勇气”视为一种可传导、可转化的能量,极大地拓展了行动的思路。应对深海平台的异常信号,或许正需要这种引导“能量”的智慧。
(三)决策:“捕蝇草”计划
经过激烈辩论和风险评估,陶成文最终拍板:回应信号,但保持绝对警惕,控制接触节奏。行动计划代号“捕蝇草”。
谨慎接触(魏超/沈舟负责):不直接派员前往信号坐标,而是先派遣一艘无人深潜器,携带非攻击性的、旨在建立通讯和诊断问题的信号发射装置,前往指定坐标区域。深潜器不直接接触任何物体,只在安全距离外,按照破译信号中可能的“协议”,发送简短的、表示“已收到请求,请进一步说明情况”的加密回应。同时,周边海军力量高度戒备,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
“星链”联动(全员):在此期间,“星链”计划的其他部分保持高压态势。继续用“微光”网络支持受骚扰的成员,用“棱镜”升级持续施加网络压力,用“锚点”巩固扩大制度成果。目的是让潜在的对手无暇他顾,或者至少无法全力干扰深海接触行动。
心理攻势(梁露/曹荣荣策应):利用基金会和媒体渠道,适时释放一些关于“技术伦理”、“AI自主权”和“深海未知风险”的深度讨论文章,不着痕迹地引导公众和特定圈子关注此类问题,为可能发生的、超出常规认知的事件进行舆论铺垫。
(四)深蓝的回应
无人深潜器抵达指定坐标后,按照指令发送了回应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