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一生走到老 > 第三百四十一章 学习在进步

第三百四十一章 学习在进步(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发送成功的瞬间,他抬头看向后厨里并肩休息的同事们,心里满是温暖。入职这一个月,从陌生到熟悉,从孤军奋战到团队协作,这里不仅有忙碌的工作,更有家人般的温暖。他知道,只要好好努力,团聚的日子,就不会太远。

阳光透过餐厅的玻璃窗洒进来,落在每个人脸上,温暖而明亮。新的团队,新的开始,京味烤鸭店的后厨,正因为这一群热爱美食、认真生活的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邢成义站在蒸箱前,看着王霞熟练的动作,心里忽然动了念头。他从小就爱吃家里蒸的白面馒头,母亲做的馒头松软香甜,底部还带着一层金黄的锅巴,是刻在记忆里的味道。如今自己天天和蒸箱打交道,倒想试试亲手做一次,尤其是想到以后能给女儿蒸着吃,看着她大口大口地啃馒头的样子,这份念头就愈发强烈。“王师傅,您这和面的手法真讲究,我从小就爱吃馒头,就是没自己做过,您以后能不能教教我?”

王霞闻言抬起头,笑了笑说:“当然可以!蒸馒头看着简单,其实和面、发酵、醒发、火候都有门道,等晚上收工不忙了,我教你!”

邢成义心里一阵欢喜,连声道谢。从那天起,每天晚上收工后,后厨里总能看到他跟着王霞学做馒头的身影。王霞手把手地教他:“和面的时候水温要控制好,现在天热,用凉水就行,冬天得用温水,30度左右最好,这样酵母才能保持足够的活性;面粉和水的比例也很关键,一般是100克面粉加50克水,还要加2克酵母、1克盐,盐能增加筋度,让馒头更有嚼劲;揉面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揉,力气要匀,得揉到面团表面光滑,摸起来不粘手、有弹性,这样馒头的组织才会细腻。”

邢成义学得格外认真,怕记不住,就用手机把王霞说的步骤一条条记下来,还拍了和面的视频,晚上回到宿舍再反复琢磨。第一次动手和面时,他按照比例称好了面粉和水,可刚把水倒进去,面团就变得黏糊糊的,粘得满手都是面粉,怎么揉都不成形。张可在一旁收拾台面,看到他手忙脚乱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邢师傅,您这面团怎么跟‘烂泥’似的?是不是水放多了?”

邢成义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手上还沾着面粉:“可能是吧,我看着王师傅倒的水挺多,就跟着倒了。”

“别急,水多了就加点干面粉,少量多次加,边加边揉。”王霞走过来,手把手地教他调整面团的软硬,“你看,这样揉的时候,面团能成团,又不会粘手,就差不多了。”邢成义跟着王霞的动作,一点点加面粉,慢慢揉着,胳膊酸了就歇会儿,手上磨出了薄茧也毫不在意。

好不容易把面团揉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发酵。王霞告诉他:“发酵的时候要盖好保鲜膜,放在温暖的地方,现在天热,放在灶台旁边就行,大概要发一个小时,等面团涨到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按下去不回弹、不塌陷,就发好了。”邢成义按照她说的做,把面团放进一个大盆里,盖上保鲜膜,小心翼翼地放在灶台旁边,还时不时凑过去看看,生怕发酵过度。

一个小时后,他兴奋地揭开保鲜膜,却发现面团只涨大了一点点,用手指一按就塌了下去。“王师傅,这怎么回事啊?”他有些沮丧地问道。

王霞看了看面团,笑着说:“可能是酵母放少了,或者水温太高,把酵母烫死了。没关系,第一次做都这样,咱们重新来。”说着,她重新称了面粉、酵母和水,陪着邢成义一起和面,一边揉一边讲解:“揉面的时候不仅要力气匀,还要有耐心,至少要揉十分钟,把面粉里的面筋都揉出来,这样发酵的时候面团才能涨得起来。”

第二次发酵,邢成义特意把酵母的量加到了3克,还特意用凉水和面,又把盆放在了更温暖的蒸箱旁边。这一次,面团终于顺利地涨到了原来的两倍大,用手指按下去,留下的坑慢慢回弹,不塌陷也不回缩。“成功了!”邢成义高兴地喊了一声,眼里满是喜悦。

接下来是整形,王霞教他把发好的面团放在撒了干粉的台面上,反复揉搓排气,然后分成大小均匀的面剂,用手掌把面剂揉成圆形的馒头胚。“揉馒头胚的时候,要让面团的收口朝下,这样蒸出来的馒头表面才光滑。”邢成义学着王霞的样子,把面剂放在手心,双手轻轻转动,可揉出来的馒头胚不是歪歪扭扭,就是表面坑坑洼洼,和王霞揉的圆润饱满的馒头胚比起来,差了一大截。

“别急,慢慢来,力度要轻柔,转动的时候要均匀。”王霞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你想象一下,手里捧着的是一团棉花,要轻轻把它揉圆,不能太用力,不然会把里面的气孔都揉没了。”邢成义点点头,拿起一个面剂,重新开始揉,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揉出的馒头胚终于有了点样子。

把馒头胚放进蒸屉后,还需要醒发十分钟。王霞说:“醒发很关键,醒发不够,馒头蒸出来会发硬;醒发过度,馒头会变形。醒发好的馒头胚,用手轻轻一按,会感觉很轻盈,能慢慢回弹。”邢成义蹲在蒸屉旁边,耐心地等待着,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十分钟后,他小心翼翼地把蒸屉放进蒸箱,定好时间,然后就站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蒸箱的玻璃门。二十分钟后,蒸箱发出“叮”的一声,邢成义深吸一口气,慢慢打开蒸箱门。瞬间,热气裹挟着浓郁的麦香扑面而来,他看着蒸屉里的馒头,个个饱满圆润,白胖白胖的,用手轻轻一按,还能慢慢回弹,心里满是成就感。

他拿起一个馒头,轻轻掰开,里面的组织细腻均匀,没有大的气孔,咬上一口,松软香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竟有几分母亲做的味道。“王师傅,小可,你们快尝尝!”他兴奋地把馒头递到王霞和张可面前。

张可凑过来尝了一口,眼睛一亮,忍不住赞叹道:“好吃!邢师傅,您这馒头蒸得真不错,比外面卖的还地道!”

王霞也拿起一个尝了尝,笑着点头:“进步很快!这馒头的口感很细腻,火候也掌握得好,再练几次,就能赶上我了。”

邢成义捧着自己蒸的馒头,心里暖暖的。他立刻拍了张照片发给王红梅,附上一句:“红梅,我学会蒸馒头了,等你们来BJ,我天天给你和女儿蒸着吃,还能给女儿做小米蔬菜馒头,营养又健康!”

很快,王红梅就回复了,还发了一个开心的表情:“真厉害!我就知道你能行!女儿以后有口福了,我还等着尝尝你的手艺呢!对了,她今天看到邻居家的小朋友吃馒头,眼睛都看直了,等你回来,肯定要抢着吃你做的。”

看着妻子的回复,邢成义的心里甜甜的,更有动力了。从那以后,他每天晚上都会留在后厨练习做馒头,有时候还会跟着王霞学做花卷、豆沙包。为了让馒头更适合小宝宝吃,他还特意请教王霞,学会了做小米蔬菜馒头,把小米打成粉和面粉混合,再加入切碎的胡萝卜碎和菠菜碎,蒸出来的馒头五颜六色,既好看又有营养。

休息的时候,他会把自己做的面点分给同事们吃,大家尝了都赞不绝口。杨建军咬了一口豆沙包,笑着说:“邢师傅,你这是要从蒸菜师傅转型面点大师啊!这豆沙包的馅料甜度刚好,面皮又软又糯,比外面点心铺卖的还好吃。”

庄传鹏也凑过来尝了一个花卷,点头称赞:“可以啊邢哥,这花卷卷得有模有样,层次分明,还带着淡淡的葱花香味,以后咱们店里的面点都能让你负责了!”

邢成义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是觉得自己做的特别有感觉,尤其是想到以后能给女儿做,就更有动力了。以前总觉得蒸馒头是件很简单的事,自己做了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

王霞看着他认真的样子,笑着说:“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这样,看似简单,想要做好却需要耐心和细心。你对家人的这份心意,都融在馒头里了,所以才会这么好吃。”

日子一天天过去,邢成义的面点手艺越来越熟练,蒸出来的馒头不仅外形美观,口感也越来越好。有时候店里忙不过来,他还会主动帮忙做些面点,客人点单时,看到菜单上新增的“手工馒头”,都愿意点一份尝尝,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还有客人专门问这馒头是不是从外面老字号买的。

上午十点,第一批旅游团的客人准时到店。大厅里瞬间热闹起来,游客们举着相机四处拍照,操着各地口音的交谈声此起彼伏,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正指着菜单给孩子介绍菜品;还有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讨论着要吃什么。杨晶晶和其他服务员穿梭其间,引座、点单、上菜,动作麻利又周到,她清脆的声音时不时传来:“邢师傅,1号桌要两份蒸蛋羹,3号桌要一份蒸南瓜,还有5号桌点了四个手工馒头!”

“好嘞,马上就好!”邢成义应了一声,立刻将蒸好的南瓜装盘,又把刚出锅的蒸蛋羹撒上葱花,淋上少许香油,然后从蒸箱里拿出四个白胖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放在盘子里,递到杨晶晶手中。

“邢师傅,您这蒸蛋羹做得也太滑嫩了!刚才有个小朋友吃完,拉着我问能不能再点一份呢!还有这馒头,客人说看着就好吃。”杨晶晶接过菜品,笑着反馈。

邢成义心里暖暖的,能得到客人的认可固然开心,但他更想的是,等女儿再大一点,也能给她做这样滑嫩的蒸蛋羹,还有自己亲手蒸的馒头,看着她大口大口地吃,那该是多么幸福的场景。

忙碌中,张可端着一碗刚做好的荞麦油泼面走了过来:“邢师傅,您快尝尝!这是我和师傅一起做的,看看味道怎么样!”碗里的面条筋道爽滑,上面铺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撒着葱花和蒜末,浓郁的香味直勾人食欲。

邢成义接过碗,尝了一口,辛辣鲜香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好吃!太地道了!王师傅,您这手艺真绝了!”

王霞正在擀面条,听到夸奖,笑着说:“邢师傅过奖了,你要是喜欢,以后经常给你做。对了,你女儿现在能吃辅食了吧?我教你做些适合小宝宝的面点,比如南瓜泥软饼、山药小馒头,营养又好消化,红梅在家带孩子也能轻松点。”

“真的吗?那太谢谢王师傅了!”邢成义眼睛一亮,“红梅正愁不知道给孩子做什么辅食呢,我晚上就把配方记下来发给她!”

“客气什么,都是同事,互相帮忙应该的。”王霞笑着说,手里的动作却丝毫没停。

中午时分,店里迎来了客流高峰,三个旅游团的客人同时用餐,订单像雪花一样飘进后厨。庄传鹏站在灶台前,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邢师傅,再蒸五只烤鸭,客人都等着呢!王师傅,麻烦做三十碗油泼面,二十个肉夹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