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594章 满门忠烈

第594章 满门忠烈(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齐邦媛说完看向刘一民,见他微微皱了一下眉头,齐邦媛又说道:“一民,我刚才的意思你可能有点错意,我的意思是看到整体总比什么都看不到要好。

你的作品在岛上深受欢迎,读者都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作品。如果因为审查造成无法出版,对于你和读者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随着众人越来越熟,彼此之间的称呼也变了。岛上代表团很少有人再称呼刘一民为“刘先生”,都是称呼“一民”或者“刘教授”。

李敖替齐邦媛解释道:“齐大姐的意思被删改后的作品也能够对读者起到教育作用。”

“我明白,我会考虑一下。”刘一民笑着说道。

李敖厚着脸皮说道:“要是《上帝的签证》在岛上出版,可一定给我个作序的机会啊。”

“好啊,老李,到时候就交给你。”刘一民点头道。

白先勇开玩笑道:“这本书到时候销量一定很高,老李啊,你可得多写一些字,让一民带着你挣点钱。”

“哈哈哈,挣的钱我全部捐给需要返乡的老兵。”李敖无所谓地说道。

岛上出版的话《序言》也是按照正文字数算钱的,这笔钱是直接交给写《序》的人。汪曾祺前阵子还说岛上的记者来采访他时,要求以采访内容当做出版的《序》,后来才知道记者可以通过这样赚钱。

汪曾祺认为这名岛上的记者很“精”,看似玩笑的话里也带着一丝不满。

汪曾祺之所以告诉刘一民这件事情,是因为两人在岛上出版的香江籍代理人都是同一人——古剑。而汪曾祺认为古剑这个人太书生气,应该多学点资本主义的“花招”赚钱。

汪曾祺不知道的是刘一民在岛上出版跟他不一样,各种分成是本人跟出版社谈的,古剑只是一个吉祥物。

李敖并不在意做《序》挣的这点稿费,更在乎的是和《上帝的签证》这本一起和读者见面。

听到李敖的话,陈映真也打起了自己的主意:“一民,这本现在我们《人间》杂志发表如何?在大陆和岛上一起发表!”

见刘一民没有说话,陈映真以为是刘一民觉得同时发表不妥,再次劝道:“其实没什么不妥,大陆和岛上的读者不是同一个读者群。”

“老陈,如果加上岛上的话,那就是大陆、岛上、美国三个地方同时发表喽。”刘一民向他解释,这篇正在由美国《巴黎评论》翻译,不日即将发表。

陈映真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那更没有关系,《巴黎评论》根本就进不了岛上市场。”

“那行!”刘一民见陈映真都觉得有问题,也就不再说话了。

陈映真又顺便邀请汪曾祺给《人间杂志》写几篇文章,哪怕是大陆发表过的也行。

汪曾祺最近开始写《聊斋新义》,这是对《聊斋志异》进行的现代化改编,陈映真对这文章比较感兴趣。

汪曾祺笑着答应了下来:“没问题,到时候我寄到岛上。”

在沪市的最后一天晚上,大家一起游览了黄浦江。此时的黄浦江边,东方明珠还没有开始建造,黄浦江里也没豪华游轮,有的只是来回奔忙的轮渡。

“太拥挤了!”刘一民感叹道。

张乐平说道:“这还只是其中一条轮渡,浦东和浦西现在往来都是通过轮渡线,浦西工作,浦东安家。”

“浦西已经没多少发展空间了,沪市要想发展起来,得拓宽发展空间才行。”刘一民说道。

“这两边发展差距太大,大家都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张乐平无奈地摇了摇头。

沪市目前市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太小了,不管是商业区还是住宅区都是如此,市区的弄堂一间房里有可能挤着几个人。

“扯淡,我看浦东就不错,房子有多少买多少。”刘一民乐呵呵地说道。

李敖看了看黄浦江两岸,又看了看手上的沪市地图:“要我看,沪市要是能发展起来的话,浦东肯定会值钱。”

“老李,你说的没错。真正的大都市土地都是寸土寸金,只不过现在的沪市还不行。不过我想,有政策支持,沪市会很快发展起来。老张啊,你要是有钱,就买点房产,到时候啊,保准你赔不了。”刘一民看向旁边的张乐平。

张乐平苦笑道:“钱是有一些,但也刚好够家用。”

浦东和浦西发展差距大,浦西人口接近饱和,住房紧缺,大部分人只能住在浦东,上下班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轮渡。

浦东陆家嘴是关键的交通节点,陆家嘴到对面的渡口设计客流量为七万多人,实际上目前单日客流量最高达到十八万,最低也有十万。

后来因为大雾,轮渡延误。等雾气初散,一群人为了争先上船,最终引发了惨剧。

随行的沪市记者对岛上作家代表团进行采访,询问他们来到沪市的感受。

齐邦媛讲了讲自己以前认识的沪市,告诉记者希望沪市能够发展的更快。

轮到李敖的时候,李敖表示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鹏城看看:“沪市和鹏城都是大陆对外改革的主要城市,听说鹏城现在发展的比沪市还快,我想去看看。”

记者有点尴尬,随后将话筒对准了其他人。

八十年代鹏城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沪市,后来通过浦东开发,实现了加速发展。

轮到刘一民发言时,刘一民在夸赞沪市成就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黄浦江两岸交通的担忧。

“记者同志,希望你能将我的原话刊登上去。这么多人通过轮渡上下,安全问题一定要重视。”刘一民说道。

“好的,刘一民同志,我记住了。”记者笑着说道。

晚上回到酒店,刘一民接到了《花城》主编李士非打来的电话,希望岛上作家代表团能到《花城》坐客,双方举办一次交流会。

“李主编,您这是?”

对于李士非突然横插一杠子,刘一民略带不满。交流会有条不紊的进行,要是到《花城》编辑部开一次交流会,整个行程都得改动。

“一民老弟,都要到粤省了,我们《花城》不跟岛上作家见一面,那是遗憾。得知代表团马上要来,编辑部和南方作家都很高兴,非要我打电话。我要是不打电话,老兄我这主编的位置估计要坐不稳了。

你体谅体谅我,我们《花城》一定办好这次交流会。”李士非大吐苦水,诉说自己的难处。

“老李啊,你这是绑架我,我要是不答应,我就是不近人情。先别说去不去,你们想交流什么?”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刘一民跟李士非并不熟悉,以前召开文代会的时候见过一面,后来联系主要是约稿。但是刘一民除了一篇报告文学在徐驰的建议下发表在《花城》外,再也没有发过。

后来李士非觉得没戏,也就没再联系过。

李士非一听觉得有戏,赶紧说道:“一民同志,我们想探索一下纯文学的在商业化时代的坚守,另一方面谈论一下先锋文学。”

“我知道了,老李啊,我看看时间,另外再征询一下代表团的意见,要是时间足够的话,可以去你们那边转一转。”

刘一民对《纯文学在商业化时代的坚守》这一内容还挺感兴趣,如今《花城》杂志价格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入不敷出。

《花城》这一全国“四大名旦”之一的杂志都是如此,其余杂志更不必说。

《花城》的价格从79年的几毛钱到如今已经长到了一块五,现在又在酝酿着涨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