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调整军镇(2 / 2)
如此辽阔的土地,皇帝怎么可能还用九边军镇这样老套的军事体系,现在明朝拥有强大边军战兵的边镇,远远不止九个。
像他陆续將毛文龙的东江镇迁至朝鲜,负责管理朝鲜和鹿岛、库页岛,其实毛帅也就自成一股附属於辽东镇的边军了。
他曾经的魔下陈继盛和刘兴祚,都胜任一镇官军,一个待在云南,一个待在广东,这两个都不算什么,魔下镇兵战力不强,但大明朝现在像李定国和孙可望、白广恩等人也都是要升官的,这些人魔下的要么是宣大战兵,要么是漠南蒙古兵,要么像李定国一样分到了三边系统。
镇的数量太多了,陈奇瑜和孙传庭这样的总督一个人魔下就会安置三到五个镇,各镇官军数量也不同,多的像吴三桂有三万多人,少的像侯世禄这样只带五千人的。
到底是要重新规划军马人数,皇帝就趁著这段安定时期,趁著手中有钱有粮,开始和兵部规划各镇兵的规模和员额数量,以及调整兵卒体系。
九边废不废除,或许要看適宜程度。
但三边肯定是要大改,朱由检和兵部討论的的意思是要保证嘉峪关的安全,以及要控制住寧夏和甘肃,毕竟两地的地理位置关乎明朝腹心,必须分开安置两地的,也就是说甘肃、寧夏是不能动。
而延绥镇要不要改动,看他的需求,是否符合明朝现状的判断,
现在明朝的九边不仅仅是管理长城而已,而是置地设行在所,设军队驻地,设边外来的贸易市场,其实辖地非常大。
而且现在的总兵相当於官职,本来没有级別,现在也成了一种级別,都是辖区太大,调来调去的长期对外作战,变得相当混乱。
皇帝並未第一时间做出调整,而是任命上多开心思,西域必须归到三边系统內,但三镇若是必要的无疑,不妨就是单开边镇。
最后的决定是在西域加设两镇,是叶尔羌所在的叶契镇,和准噶尔地盘的准度镇,两镇都归纳到三边系统,也就是一边五镇。
三边总督这一职务自然也就是成了管理五镇的总督,这个职务文官担任是没有问题的,至少短期看,朱由检在位上是可以从容用人,將来等他打败沙俄,地区再扩大时再分割开,削弱一总督的力量,不至於让他有机会变成唐朝的节度使。
其次就是辽东地区,辽东镇的管理范围现在有点太大了,虽然人口稀疏,只有些一两百万人的汉民和边外楚科奇人之类的,但依旧是太大了。
在边外羈地带的边地,设哨堡和驛堡,主要还是需要辽东镇进行管理,那就只能拆。
边外地带设瀋阳镇,辽东管海西旧地和原来的辽阳及以南地区。
宣大系统也是一样,渐渐的拆回原状这一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而非是一次性做出来,兵部的计划不可能这么一而就,先拆镇的辖地,再拆镇官手中的兵马,毕竟接下去还要打仗,皇帝和兵部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把事情给他办了,
这在现在这种时候,不大合適。
等到崇禎十七年的三月份,一份更加清晰的定案算是发下去了,这一次改动对於明朝而言,算是崇禎在位十七年来,军事意义相当深远的调整。
不仅仅是改动九边军镇那么简单,直接影响到的还有官兵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