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皇明 > 第509章 亲掌吏治,经略四方

第509章 亲掌吏治,经略四方(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半个多时辰后,朱由校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眉心,摆了摆手:

“诸位辛劳,好生办差便是。”

方从哲与叶向高、孙慎行连忙躬身行礼,三人缓缓退出暖阁。

待三人走后,朱由校才舒展了一下腰身,骨节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他并未传旨歇息,而是将案上堆积的奏疏挪到近前。

这当皇帝,召见完臣子之后,该干的活,是不能少的。

现在朱由校一天不批阅一两百本奏疏,那心里就不得劲。

属于是变成完全体牛马了。

他当即开始批阅奏疏。

最上面一本是北直隶巡抚递来的《春耕灾情奏报》,说其他州府春雨尚可,但保定府近日遭了春旱,请求调拨新制的水车与粮种。

朱由校拿起朱笔,在北直隶奏疏上写“命科学院速调五十架水车至保定,粮种从内库拨发,务必不误农时”。

批阅奏疏,时间过得很快。

窗外的金乌渐渐西沉,暖阁内的光线愈发昏暗,太监们悄悄点上烛火,跳动的烛影映在奏疏上,将朱由校的身影拉得颀长。

直到暮色完全笼罩紫禁城,西厂提督王体乾才捧着一个玄色封皮的匣子,轻手轻脚地走进暖阁。

匣子上盖着西厂的鎏金印鉴,边角处还沾着些许风尘。

显然是刚从驿马处取回的密折。

“陛下,江南、澎湖、西南的密折已至。”

王体乾单膝跪地,将匣子举过头顶。

朱由校放下朱笔,接过匣子,打开后取出最上面一份江南密折。

纸上的字迹是袁可立亲笔。

密折中写道,他率军攻破苏州后,并未急着追击遁逃至松江府的王好贤,反而下令暂停进军:

一方面派士兵协助地方清丈田地,将之前被王好贤裹挟的流民登记入册,分发耕牛与粮种。

另一方面则奏请扩大救灾司权限,让救灾司专员进驻苏州各乡,负责赈灾、教化与赋税登记,直接将皇权延伸至乡村基层。

朱由校逐字看完,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浅笑。

他拿起案上的茶盏,抿了一口茶水,心中暖意渐生。

江南本是士绅豪强盘踞之地,王好贤作乱虽搅得地方动荡,却也打破了旧有的利益格局,正好给了他推行新政的契机。

袁可立此举看似缓进,实则是在为后续掌控江南铺路。

清丈田地能查清隐匿的税基,救灾司下乡能削弱士绅的地方控制权,待根基稳固后,别说追剿王好贤,便是江南每年的赋税,也定然能比往日多增数百万两。

他将密折放回匣子,对王体乾吩咐道:

“传旨给袁可立,准其扩大救灾司权限,所需粮饷从江南盐税中划拨。

另命西厂细作密切监视松江府动向,摸清王好贤的党羽分布,待苏州诸事稳妥后,再一举剿灭。”

“奴婢遵旨。”

朱由校放下江南密折,又拿起另外一份密折。

这是秦良玉从西南送来的急报。

他捻过枪纹封蜡,拆开密折。

秦良玉的字迹刚劲利落,墨色浓淡均匀,显然是在行军间隙仓促写就,却字字清晰:

“.臣率三千白杆兵,突袭松坎,贼兵猝不及防,溃逃至川南山林。

臣已遣人封锁松坎东向三道谷口,伐木为障,设弩于崖上,奢崇明若想从东面调粮或突围,必遭伏击。

另,臣查获奢崇明与水西土司安邦彦密信,言及欲借道水西再袭重庆,臣已派人将密信送往熊经略处,谨防其声东击西”

朱由校看着“松坎已破,东路断绝”八字,紧绷的肩线终于放松,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唇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

松坎地处黔北要冲,是奢崇明连接永宁与重庆的东线命脉,此路一断,奢崇明困守永宁,既得不到粮草补给,又无法与外围土司汇合,已成瓮中之鳖。

“历史上的奢安之乱,终究是不一样了。”

他低声呢喃。

记忆中,前世史书里的奢崇明能席卷西南,很大程度是因辽东战事吃紧,朝廷两面受敌,才给了他壮大的空隙。

可如今,自己提前两年布局,派熊廷弼镇西南,秦良玉守南坪关,又暗中扶持忠于朝廷的土司,奢崇明刚举旗便失了重庆,折了主力,连最后的退路都被堵死,哪里还有作乱的资本

“西南之乱,平矣。”

朱由校将秦良玉的密折迭好,归入“已办”的卷宗,心中却也清楚,战事易平,新政难推。

改土归流牵扯土司百年根基,丈量田亩、设官驻兵、推广教化,每一步都需小心谨慎,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思绪刚落,他目光又落在另一份密折上,封皮落款是“天津水师总兵毛文龙”。

朱由校拆开密折。

“.天津水师于澎湖外海大破荷兰夷船,焚毁其三艘,俘获两艘,荷兰夷首雷约兹及随从百余人皆被生擒。

臣已命人将夷首、俘虏及缴获战船押往京师,另,葡萄牙使者安杰丽卡随船同来,言愿为大明仿制夷船提供技艺,只求通商之利。”

密折后半段,毛文龙的笔锋陡然沉重:

“臣观荷兰夷船,船体坚固,多桅多帆,所载加农炮射程逾三里,远超我大明福船、广船。

我军虽胜,却也折损战船众多,伤亡将士数千,皆因船炮不如夷人。

若仅守近海,现有水师尚可支撑;若想远渡重洋,经略吕宋、震慑倭国,非仿制夷船、改良火炮不可,否则海疆永无宁日!”

朱由校看着“船炮不如夷人”六字,眉头缓缓蹙起。

他早知道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战船优势,却没料到差距竟如此悬殊。

天津水师是大明最精锐的水师之一,尚且付出如此代价,若换成其他水师,面对荷兰舰队恐怕只会更狼狈。

“造新船,已是刻不容缓。”

他站起身,在殿内踱了两步。

脑海中闪过蒸汽机的图纸,那些穿越前熟记的原理。

气缸、活塞、飞轮,他都详细画给了科学院的工匠,可半年过去,工匠们连最基础的气缸密封性都没能解决,更别提造出能驱动战船的蒸汽机。

“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终究是纸上谈兵。”

朱由校苦笑一声。

前世若不是沉迷文科,而是学了理科,或许此刻早已能造出蒸汽机,让大明拥有铁船舰队,碾压西方夷船。

可转念一想,若真学了理科,穿越而来面对朝堂党争、地方乱象,恐怕也难以应对。

毕竟治理天下,靠的不是公式定理,而是权谋与民心。

“罢了,有利有弊,强求不得。”

希望,那些工匠里面,能出几个‘理工科’人才罢。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案前,拿起朱笔在毛文龙的密折上批复:

“荷兰俘虏押至京师后,交刑部审讯,详查其海外据点与通商意图。

葡萄牙使者由礼部接待,许其通商之请,但需提供夷船图纸与火炮技艺。

科学院即刻选派工匠前往天津,拆解缴获夷船,务必仿制出更优战船。

另,拨内帑十万两,专款用于水师改良,不得延误。”

朱笔落下,墨色晕开,朱由校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已有了盘算。

蒸汽机虽难造,但仿制西方战船却是眼下可行之路,待水师强盛,再逐步推进技术革新,总有一天,大明的战船能大洋,让四方夷狄皆俯首称臣。

思及此,朱由校摇了摇头。

当明君,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西南平叛、江南治乱、海疆防御,每一步都需稳扎稳打,大明的中兴之路,还长着呢。

他这个大明皇帝的好日子,可还没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