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且隋 > 第292章 厥归

第292章 厥归(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突厥大军,终于开拔。

队伍庞大而冗长,前面是精锐的骑兵开道,中间是装载着金银细软、粮食盐铁的辎重车队,后面则是被绳索串联、步履蹒跚的数千中原民众,男女老少皆有,眼神麻木,如同牲畜。

队伍的两侧和后方,是负责押送的狼骑,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他们选择的路线,是向北,先朝着潼关方向,但并非去叩关,而是沿着隋军“刻意”留出的、位于包围圈边缘的一条通道北行。

这条通道,连接着河东地区,突厥大将军素鼎方雄(苏定方)的大军正在那里“接应”。

延兴朝廷派出了以李建成为首的“送行”队伍,一直送到金光门外。

场面极其诡异,一方是即将逃出生天、满载而归的“盟友”,一方是困守死城、前途未卜的“主人”。

李建成站在萧瑟的秋风中,看着络绎不绝北去的突厥队伍,脸色苍白,嘴唇翕动,却最终什么也说不出来。

任何的客套话,在此刻都显得无比讽刺和苍白。

古思汉骑在马上,对着李建成随意地拱了拱手:

“世子,留步吧!但愿他日,还能在草原上与你共饮马奶酒!”

这话听着像是祝愿,实则充满了漠不关心的敷衍。

阿史那辛明则显得稍微“客气”一些,他对李建成道:

“世子,保重。中原之事,非我突厥所能久留。希望延兴朝廷能渡过此劫。”

语气平淡,听不出丝毫真诚。

随着最后一辆辎重车和押送的狼骑消失在官道的拐弯处,金光门外,只剩下李建成和寥寥无几的随从,以及身后那座死寂而绝望的巨城。

城门,在李建成身后缓缓合拢,发出沉重而刺耳的摩擦声,仿佛为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反王联盟,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突厥队伍的北归之路,出乎意料的“顺利”。

沿途的隋军据点,似乎接到了严令,对这支庞大的队伍视若无睹,任由其通过预设的通道。

没有拦截,没有骚扰,甚至连象征性的监视都保持在最低限度。

这种“默契”,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传统突厥将领在庆幸之余,也不禁对那位“三大罗失钵屈阿策”的权势更加敬畏。

此人对于全局的掌控力,对于各方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令人心惊的地步。

数日后,突厥大军抵达黄河渡口。

早已等候在此的素鼎方雄(苏定方),率领着精锐的隋军骑兵,列阵相迎。

场面并非剑拔弩张,反而带着一种程式化的交接意味。

苏定方策马而出,与古思汉、阿史那辛明等突厥将领会见。

“古思汉将军,一路辛苦。”

苏定方满面堆笑,道:

“奉三大罗和可汗之命,在此接应。渡船已备妥,众健儿可由此渡河北上,返回草原。”

古思汉看着对岸远处严整的隋军阵势,又看看苏定方身后自家那些眼神锐利、装备精良的突厥狼骑,心中最后一点担心也消散了。

他笑着抱拳,说着场面话:

“有劳素鼎将军。请转告神使,古思汉部,奉命北归。”

阿史那辛明则上前,与苏定方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一切,尽在不言中。

人口、物资的交接清单,早已通过灰影渠道传递完毕。

接下来的渡河过程,井然有序。

隋军没有阻碍,放任北归的突厥人马、车辆、物资以及那些被“招募”的人口,安全渡过黄河天险。

当最后一拨突厥骑兵踏上北岸的土地,苏定方立即下令,自己所属狼骑,退归太原盆地。

设下的布防缺口,自然让渡口沿线的隋军迅速控制。

北上的线路,彻底切断。

站在站在黄河南岸高处之地,古思汉回头,望了一眼南方那片曾经让他的家族充满爱恨情仇和梦魂萦绕的土地,如今只剩下长长的唏嘘。

作为大汉朝李陵的后人,中原长安那可是天下中心啊!

可,现在呢?

怯魅了!

长安虽好,但人心过于复杂!

结合在大兴城的所见所闻,在遥想家族中关于太太祖爷爷当年在大汉朝堂的情况,以及后来战斗到最后被俘的种种遭遇……这位李陵的后代,不觉神思翻飞、热泪盈眶。

古思汉,古思汉,这祖辈要求的的起名规则,可是多能表达远祖忠于大汉、心向故国的深情。

可是,值得吗?

到了他这一代,终于能踏足故土,又能怎样呢?又会怎样?

那些道貌岸然、满嘴黎民天下的家伙,哪一个不是干着口腹蜜剑、杀人越货、祸害天下的恶事?

如果洛阳朝廷会不同,但想象一下又能好到哪儿去呢?

当每一句话里,都是千般的算计,文绉绉的杀人于无形,那这种生活难道就是人生的高级轨道?!

“去球!”

“草原,才是我等的天下,真的不服,就在马上见个真章,人这一辈子不就活个痛快?!”

“驾!”

古寺恩最后看了一眼黄河南岸的景象,然后调转马头,挥鞭疾驰,一路向北而去。

这一次南下,突厥援军获得了远超盟约预期的财富和人口,但也深刻见识到了中原乱局的残酷与可怕。

“走吧。”

阿史那辛明也道:

“草原,才是我们接下来的战场。”

他意指的,是回去后如何消化此次收获,以及如何进一步巩固杨子灿在突厥体系内的影响力。

突厥大军,如同退潮的海水,向着广袤的草原深处迤逦而去,将大兴城的惨剧和中原的纷争,彻底抛在了身后。

而对杨子灿而言,送走“突厥”人,便意味着摘除了大兴城危局中最后一个最大的变量。

现在,他可以专心致志,等待着收割那颗已然熟透、甚至开始腐烂的果实。

北风卷地,百草摧折。

南岸困兽,瓮中之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