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贪心不足蛇吞象(2 / 2)
方冬升掛断电话,拍了拍手,对著正在排练的眾人道:“大家抓紧时间进入状態,最多再过两个月我们就开机!”
少了一个李联杰,票房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但是他省下来的那部分费用,方冬升可以全部用来提升拍摄上面。
尤其是特效部分,这就是个无底洞和吞金兽!
说不定后期还需要哥伦比亚和中影集团再追投资金。
2005年5月1日,劳动节。
经过將近三个月的筹备,电影所需的道具与场地终於全部准备就绪。
一切妥当后,《火星救援》选择在这天於京城宣布开机拍摄。
方冬升原本没打算搞开机发布会。
以前做这事是为了给电影宣传、吸引关注,如今却早已不需要这种形式的宣传了。
毕竟他本人和“一亿投资”这种话题,自《火星救援》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消停过。
但韩山平觉得,这么大投资的合拍片此前从未有过,总归得宣传一下。
至少得让外界知道项目已经开机,於是便办了场声势与规模都异常宏大的发布会。
作为製片人之一,韩总很自然地坐在方冬升旁边。
另一边则是哥伦比亚的李则楷。
记者们也很有意思,被主持人点到名提问的,除了方冬升,大半都衝著韩总提问。
“韩总,跨国合拍片必然面临中外团队在创作理念、流程標准上的差异。
您在推动双方达成创作共识、建立高效协作机制方面,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实践经验”
“从製片人视角出发,这部高投资合拍片在內容层面既要兼顾不同市场的接受度。
您在挖掘兼具文化独特性与普世情感的故事內核上,做了哪些探索”
“您认为中外团队在製片管理、技术应用、市场研判等环节的碰撞。
能为完善国產影视工业体系带来哪些具体的改进方向”
这些问题的最终导向,都是“韩总您在主导”!
看来看,一个个的车马费都没少捞。
当然了,韩总也需要政绩。
这年头,能和好莱坞巨星、好莱坞六大之一的电影公司合作,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韩总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
像这种对外宣称投资一亿美元的合拍片。
只要结果不算太差,他的地位必定能更上一层楼。
要知道现阶段,中影集团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发掘、拓宽电影市场。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火星救援》就算票房小扑,但在韩山平的层面,这就是功劳!
毕竟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发布会一结束,电影便正式开机拍摄。
在北影厂拍摄的戏份,大多是棚拍內容。
比如指挥室、实验室,还有部分会议场景。
这就需要用到不少的外籍群演,毕竟北美市场的票房才是重中之重。
这事儿也不算难。
京城有那么多大学,想找些外籍学生来客串群演。
只要酬劳给到位,人家都愿意来。
说起来,这些外籍群演的酬劳就算比普通群演高不少。
可跟好莱坞比起来,还是便宜太多了。
在好莱坞,就算是找群演也得通过工会。
群演酬劳有明確的最低標准。
按小时计算,每小时8美金。
通常一天固定算8小时酬劳,哪怕有时候只拍1小时就收工,也得按8小时给钱。
没错,就是这么“人性化”!
北影厂,棚內。
伊万饰演男主角马克沃特尼正在火星上的空间仓內栽种土豆。
“哇哦!”
站在实验装置旁边,看到水滴落下,他兴奋的呼喊一声。
结果,下一秒悲催了。
实验装置发生爆炸,他整个人立刻被炸飞了出去!
而这一切的事情都要从两个月前说起————
突如其来的超级风暴终止了火星探索小队的任务。
紧急撤离时,队员马克不幸被沙尘暴里一大块残骸狠狠击中。
系统当即警报,马克的太空衣已破损,一分钟內必死无疑。
指挥官路易斯本想前去查看,可飞船正严重倾斜。
情急之下,她只能下令带著倖存队员火速离开。
直到安全后,大家才真正意识到,他们永远失去了一位好朋友。
很快,地球宇航局便宣布了噩耗:
马克已被判定死亡。
可所有人都没料到,火星上的马克竟被埋在了土里。
他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当时,他的腹部被铁枪刺伤,这正是太空衣破损的原因。
所幸基地完好无损,腹部的伤也没伤到內臟。
然而不幸的是,通讯设备已完全损坏,队友们正在返回地球,没人知道他还活著。
此刻,马克成了火星上唯一的人类。
起初,他的自救计划是“等待”。
可下一班火星探索小队抵达要等到4年后。
他计算了现有食物储备,发现只够维持一年多,显然远远不够。
马克突然醍醐灌顶,想到了解决食物的办法。
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他要在火星上种土豆,为自己创造未来三年的口粮。
接著,他把工作室改造成了“大棚”。
在地面铺上一层厚厚的火星土壤,剩下的工作就简单了:
施肥、播种。
可还有一个核心难题:水源。
不过,马克已经有了造水的办法。
他取来一桶飞船备用燃料,联氨。
接著用稀有金属作为催化剂,成功分离出了氮和氢。
然后,他用电线点燃木屑当火源,只要燃烧氢气就能產生水。
可第一次尝试时,马克忽略了自己的呼吸会改变氧气含量,最终引发了爆炸。
於是就有了刚才的那一幕————
当伊万被高空中的威亚给吊起来甩出去第四次后,站在片场外面无表情的方冬升喊了一声“咔”!
“过!第二场戏准备!”
终於过了,这场戏拍摄的实在是太艰难了!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