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追与逃(1 / 2)
第553章追与逃
等待的过程略显煎熬,於邓羌而言,尤其如此。打了这么多年仗,大大小小的战事经歷了十数场,还从没有哪一次,如这秋风渡口般让他纠结无力、患得患失。
邓羌当然是个大心臟的人,但此时此境却有些控制不住心头的紧张,当然还有一丝烦躁,那是一种无法掌控局面的不安。
尤其在已经提前预判到战局变化、敌情的情况下,就越发加重那种不適感,他邓大將军,何曾如此憋屈过
敌军那边也就罢了,桓温老谋深算,晋军也並非无人,偏偏是自己的友军(陈晃军),也没有多少把握,如欲追歼敌军,只能寄託陈晃能够把握战机、主动出击。
这样有心无力、被动等待的局面,让他倍感不適。说到底,还是手中实力不足,而秦国需要兼顾的点又太多。
六个营的秦军中军精锐,固然是一股战略级力量,但想要凭此包打天下,显然也不现实。
鑑於面临的困境,邓羌甚至生出一丝怨艾之情来,若是秦王把潼关守军的指挥权也一併也交给他......
当然,这也就想想了,即便苟政真把东线秦军都交给邓羌统帅,在方圆数百里的战场范围內,想要对各路秦军做到有效统筹,也不是那么容易了,首先一个交通联络手段,就是最大的制约。
而秦军的那些將师们,哪怕温和谦恭如陈晃,也是有自己作战思路的,岂能像提线木偶一般听邓羌指挥。
率军南下奔行数百里,面对一条大河,却是有船难渡,这样的局面,实在让邓羌鬱闷之极。
他甚至难得地有几分气短,军中將士,早就因为几经周折的疲惫,而胸怀怨气,若南下作战,再度以这种虎头蛇尾的方式结束,那可就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交待过去的了。
即便,他邓羌並不需要多解释什么,面上总是不好看,於他声望也是一份打击。
旁人不说,至少弓蚝那匹夫,是不会沉默的,二人合作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对其脾性邓羌也清醒得很。
还有这氐戎连英杰,凭著秦王的宠信,安邑分兵之时就敢质疑,若是对晋作战毫无建树,还不得跳脚
十一日,就在邓羌苦等难耐,有心豁出去搏一把,强渡大河时,陕城以西,招展的秦旗引领下,潼关秦军终至。
陈晃虽然十分谨慎,终究没有一缩到底,在確认桓温果真撤军之后,自潼关亲率八千步骑东出.....
潼关秦军的抵达,也意味著邓遐再难把守茅津南渡,而邓遐也没有丝毫犹豫,果断率军向东急撤。
於邓遐而言,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虽然没有经歷多少血战、苦战,但他驻守茅津的战术意义重大,至少拖延了秦军四天的时间。
见邓遐急走,陈晃果断遣属將陈铁率秦骑追击,邓遐虽勇,但这种战况下,根本扭转不了局面,最终陈铁斩获四百余晋卒而归。
然而,与被邓遐消耗的时间相比,这点斩获,实在微不足道。
邓遐既撤,北岸这边,早已准备停当的秦军,在邓羌的指挥下,立刻进行渡河,一万三千余秦军步骑,耗费了半日时间,方才连人带马加装备,跨越大河,与陈晃军会师。
事实上,对於陈晃的行动,邓羌虽然感激,但打心里认为,他的动作慢了。若依邓羌,陈晃至少可以提前两日,而耽搁的这两日,很可能就错过了一场对晋大捷。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看书网超贴心,.等你寻】
当然,即便以邓羌的骄傲,这种考虑也就心里想想,並不会宣之於口,他的情商还不至於那么低。否则,得罪陈晃事小,耽误了歼敌事大。
而陈晃这边,或许动作確实迟缓了些,但他也有自己的理由。谨慎对待,顾虑晋军阴谋是一方面,万一桓温就来个诱敌之计呢
更为重要的,陈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秦王给他的任务是什么,潼关安危始终是他最先考量的事情,他的任何军事决策,都建立在此基础上。
秦王的命令都那般明確了,以陈晃的沉稳,又岂能莽撞大意
虽然各怀心思,但会面之时,邓陈二將,都是面带笑容,礼节也都十分到位。
“陈都督此来,可是解我於困顿啊!”邓羌拱手笑道。
陈晃还是八风不动的模样,回礼道:“惮於晋军阴谋,有所迟误,还望征东將军见谅!”
“都督言重了!”邓羌严肃道:“晋军虽已走远,犹可破之!其以步军为主,以我秦骑马力,费些时日,仍能追上!”
大河南畔,万马齐暗,渡河的秦军各营幢,正在迅速重整队伍,忙碌紧张,却井然有序。
邓、陈会师之后,秦军总兵力也再度突破两万人,並且其中大半都是骑兵,还包括一支一人三马的玄甲重骑,这是邓羌敢於追击的最大底气所在。
呼啸秋风之中,邓羌在与陈晃“对过帐”后,果断提出他的想法:“请陈都督將麾下骑卒,尽数交予我,我將率领所有骑军,先行东进追敌!
都督可率中垒、归德、陷阵三营將士,为我后继,你我两军合力,共击桓温!”
面对邓羌的提议,陈晃只稍加思索,即頷首正色道:“晋军犹有余力,邓將军一切当心!”
邓羌再拜,而后翻身上马,迎著秋风跑到军前。隨著一声令下,上万秦军精骑,在邓羌统率下,呼啸东去,动如雷霆,势若奔雷...
就如邓羌所预料的那般,以步军为主的晋军,大队人马撤军,速度根本快不起来,尤其是,桓温自觉时间充裕,捨不得隨军輜需那些罈罈罐罐。
在大量辐重的拖累下,哪怕桓温已经儘量提快速度,前面两日,每天行军也不过四十里。平心而论,若以正常大队行军来看,这不算太慢了。
但桓温这是退军,虽无阻截,但屁股后边隨时可能有追兵啊!真正让桓温警觉起来的,是邓遐派人急报,说有大量秦军屯於茅津北岸,渡河意图明显。
虽然带著些不解,河东秦军动作怎能如此之快燕军是干什么吃的但桓温与他的幕僚们,迅速做出判断,这是秦军要追来了。
紧迫感立时上来了,不敢掉以轻心,桓温立刻做出了反应,一方面回信邓遐,让他务必守住渡口,不惜一切代价,迟滯秦军渡河,为大军安全撤离创造条件...
此时,桓温大军五万兵民眾,连新安都没抵达。
事实上,桓温是有些慌了神的,大抵是联想到两年前,在中原被燕军追击的场景,那场仗,几乎被撑著跑,然后被拖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