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桓公撤军(1 / 2)
第562章桓公撤军
人有时候是真不经念叨,又或许那一夜父子夜谈让老儿放下了心中最后一丝牵掛与寄託,没两日的功夫,柳耆病情快速恶化,然后便在一个普通的秋夜溘然长逝。
不过,临死前后,秦王携柳夫人及四子苟叡出宫,亲登柳府探事,尽一份情谊,让弥留时分的柳耆,感慨了一句“死而无憾”.....
在秋日逐渐逝去之际,这场波及三国、持续半载的北方大战,也正式走向尾声。
各条战线消息,纷纷匯聚长安,苟政最没底的武关一路战场,也平安落地。
桓冲虽然受阻於武关,但消耗是双方的,军力、士气保持得不错,警惕性也够,撤军安排也井井有条,还亲自带领精锐殿后。
不过四日的时间,便率军退抵均水西岸,並成功渡河,进入东岸的析县。
至於追击的王泰、贾虎二將,连半渡而击的机会都没爭取到,只在沿途的纠缠追击中,取得一些微不足道的斩获,自身还有损失。
虽然有些憋屈,王、贾二人,终究无功而返,他们也不敢出关太久,否则被缓过劲儿的晋军,调头来一场反击,恐怕也吃不住劲儿。
不管怎样,武关一路,秦军的总体实力,远远逊色於晋军,若非受到桓温兵败的影响,王泰、贾虎又岂敢出关追击。
武关一路,秦晋各自收兵,汉中方向,函谷大捷、桓温惨败的消息,也被秦军友情地通报与周抚,並在汉中及周边地区散播。
得悉其情,周抚也是惊骇万分,秦军的厉害他自有所耳闻,但桓温与荆州军如何,当年平蜀之时,他可是亲身经歷、亲眼见识。
桓温既败,周抚也不敢妄动了,几乎紧急叫停收復汉中的计划,这本就是临时起意,各项准备並不充足,二则桓温这北伐主力都失败了,他益州出头,也只是个独木难支的局面,还不如冷静下来,保存实力,另觅战机。
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在得知桓温兵败后,周抚做出了和桓温一样的判断:
苟逆大势已成,如欲收復关中,消灭苟贼,还需从长计议,缓缓图之,急躁不得。
理智的思考,清醒的决定,就是显得势短气弱!
就晋国目下的情况,就是想硬气,也硬不起来了!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边患解决,各路秦军陆续回撤,內部的纷扰与混乱,也在长安总体统筹下,逐渐平復。
善后问题,千头万绪,十分复杂,也极耗精力,但城市郊野,官军民生,苟秦治下的一切,都开始朝著原本的秩序恢復。
可以肯定,即將到来的一个冬季,秦国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那將是一个涉及数百万人的生计考验,一场与天时的斗爭。
但更不好过的,一定是晋国,一定是桓太尉!
老天爷就像泌尿功能出现了障碍一般,渐渐沥沥,尿个不停,但断断续续,不得通畅,看得人都著急。
但这丝毫不影响每一场秋雨带来的寒意,侵肌刺骨,足以將败归晋军仅剩的一点意志消磨掉。
也不重要了,在洛阳周边徘徊了三日的秦军,终是主动撤去了。倒悬之危已解,对晋军將士们来说,这场战爭总算结束了,他们也活了下来。
秦国那边已然开始进行全面的战后总结了,晋军这边,关於战场得失,也基本有个数了。
斩获羞於启齿,其余细枝末节也暂时不提,损失却是显著而深刻的,可谓鲜血淋漓,触目惊心。
最直观的军力损伤,从自洛阳西进伊始,加上后续不断西调增持的晋国军民,隨桓温进抵弘农的足有六万多人。
然而函谷之战后,最终侥倖逃脱,成功返回洛阳的,也就一万出头,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函谷自发溃逃的晋军辅卒、民夫。
剩下的败军,还要刨除苻生、薛珍这样带有一定独立性的部眾,最后才是荆州集团的骨干幢队,满打满算,也就四千出头。
至於其他,前前后后,仅阵亡在秦军手中的晋军兵眾,就不下两万,再剩下的,或自相践踏,或跌落深谷,或走失山林,要么乾脆投降秦军做了俘虏.....
只能说,大败亏输!
三四万披甲之士啊,能从南方虽其北伐,並一路跋山涉水,下洛阳,克弘农,这样的军队於晋而言,绝不只是简单的精锐。
其中,更凝聚著北伐的精神气质,那是南方那些有志於恢復天下的英雄豪杰一次难得的爆发......
但在秦军的迎头痛击之下,一朝沦丧!
自赵末以来,东晋连年北伐,兴师动眾,劳民伤財。建树寥寥,损失却重,主帅都换了几茬,而今连桓温都败了.....
虽然桓太尉有他的问题与缺陷,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在当前之晋国,你找不到一个比他更具威望,更具实力,也更能调动、凝聚晋国军民物力,进行北伐的人了。
舍桓温,別无他人!
因此,可以说此战之后,东晋的北伐事业又將陷入一段低潮期了。短时间內,就是桓温都难以再翻腾出一些波浪来。
更何况,桓温本人,已经麻烦缠身了,或许今生今世,他都难以如此次这般,投入大半身心到北伐事业上。
一个失败的桓温,威望已然大跌,但还不够致命,但损失了那么多精锐力量,接踵而来的麻烦,就足以让桓太尉焦头烂额了.....
函谷之战,基本打断了桓温半个脊樑!
唯一值得慰藉的,大概是留守洛阳的毛穆之部还有几千精锐,桓冲那边更是一支值得信赖的劲旅,损伤也不严重,再加上留守荆州的亲信部眾.....
这些军事力量的存在与延续,至少保证桓温还有足够的本钱去控制荆州,掌握政权,但要像北伐之前那般,完全把东晋朝廷压制住,儼然是不可能了。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风带著北方固有的豪迈,几乎將城中晋军的神魂吹散。
桓温登临金墉城头,身上裹了足足两层毛皮,但这北方的寒意依旧见缝地往身体里钻,让人不堪忍受。
桓公尚且如此,城中那些普通將士又是何等体验,连续几场秋雨过后,晋军各部將士又冻倒病倒了一批,这无异於雪上加霜。
城中充斥著各种咳嗽声,而能拿出的遏制手段,却极其匱乏,做到基本的隔离,已是普军尽力。
这种局面下,桓太尉连亲慰將士、安抚军心的一些手段都不好使了,毕竟还需顾及自身的安全与健康。
换个角度,这又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若是这阵雨出现在弘农峙时期......那么桓温连同他的大局,就真要全军覆没了,別说洛阳了,新安都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