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埃及(1 / 1)
在所有大型项目中,铁路网、电报网以及海峡大桥项目将会优先上马。因此银行决定先对这三个项目进行投资。
英法参股的奥斯曼银行也想插手这些项目,但根据通行法令,有敌国参与的各个经济实体不得进行投资行为,因此很快就被打了回去。
同时,在奥斯曼和伊朗两国内部,开始出现统一的呼声。战争是最好的催化剂,报纸不遗余力地宣传共御外侮的理念。纳赛尔丁沙阿兼苏丹的身份被塑造成连接两个古老文明的天然纽带。
上面充斥着波斯狮与奥斯曼新月,共铸帝国不朽之盾、从尼尼微到君士坦丁堡,我们同属一个伟大国度之类的宣传口号。
而且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财政、统一的物资调配体系,其效率远高于过去各自为政的状态。商人和工厂主们发现,打破旧有的壁垒,让货物、资本和劳动力在更广阔的帝国疆域内自由流动,能带来更大的利润和发展空间。他们开始成为推动经济一体化的有力支持者。
尽管还有一些死硬的知识分子和地方势力企图阻止,但这些在面对俄国时都是不值一提的。伊朗给奥斯曼带来的还有严格的警察制度和情报机构,任何在战争期间反抗政府的都会以通敌罪名关进监狱。
埃及的首府开罗也出现了合并的声音,伊斯梅尔帕夏对此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根据之前和巴格达方面达成的协议:埃及将并入帝国,伊斯梅尔本人将获得世袭的爵位,并进入帝国上议院;阿里家族的私人财产和领地得到完全承认和保护;但埃及的国防、外交、关税及主要法律体系需与帝国统一
此外,伊朗也会给埃及提供拨款和税收豁免,不过这些的前提是他们必须听话。
对伊斯梅尔而言,这已是他在巨大压力下能争取到的最好条件。沉重的债务、虎视眈眈的英法、以及北方那个新兴巨兽的兵锋,早已让他明白,埃及独立自主的时代已经结束。与其被英法殖民或是在战争中毁灭,不如体面地加入这个同教的强大帝国,至少能保住家族的地位和大部分利益。
但在埃及的本土贵族却不这么想,特别是欧姆迪亚,这是阿里时代将大量国有土地授予或出售给他们的家族成员、亲信、高级官员和部落谢赫所组成的贵族。
这些大地主构成了新兴贵族阶级的核心。他们不仅是政治精英,也是经济精英。其中最富有的阶层拥有数千甚至数万费丹的土地。
在埃及的乡村和边疆地区,传统的权力结构依然存在。谢赫就是村庄的头人、部落的首领或贝都因人的领袖。他们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征税,并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民众之间充当桥梁。其中一些有势力的谢赫通过获得土地和头衔,融入了全国性的贵族体系。
此外还有一些古老的家族垄断了爱资哈尔大学和全国主要清真寺的高级宗教职位,如大穆夫提和爱资哈尔大清真寺的长老。他们在司法、教育和公共舆论方面拥有巨大影响力。
这些人遇到伊朗就马上起反应,这二十年伊朗的各种手段他们也知道。地主担心土地改革后自己的财产缩水、宗教人士担心他们的权威不复存在、那些谢赫则更是觉得伊朗崭新的政治体制会将他们彻底打倒。
新事物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害怕,哪怕是从麦加传出来的要求他们遵从伊朗沙阿的统治都不听。比起自己的财产和利益,圣地的话就显得没啥用了。
当伊斯梅尔让那些大臣们进来时,他们鱼贯而入,想要阻止赫迪夫前往巴格达。
“这是背叛!是对穆罕默德·阿里伟业的亵渎!”艾哈迈德帕夏首先发难,他肥胖的手指几乎要戳到伊斯梅尔的脸上,“我们将土地、税收、军队拱手让人?就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亲王头衔?伊斯梅尔,你忘了是谁给了你统治埃及的权力?是我们这些家族的支持!”
艾哈迈德·帕夏拥有尼罗河三角洲数万费丹最肥沃的土地,是埃及最大的地主之一,他的家族与阿里王朝关系盘根错节,影响力巨大。
伊斯梅尔帕夏并没有动怒,他只是冷冷地扫视着众人,缓缓开口:“背叛?亵渎?那么,请问诸位,当英国人的战舰封锁亚历山大港,当法国人的领事指着我的鼻子要求偿还债务利息时,你们在哪里?当北方的帝国大军在巴尔干和高加索接连取胜,兵锋随时可能南指时,你们又有何退敌良策?”
另一位大臣说道:“波斯人来了,我们的规矩怎么办?我们的长老会议还有什么用?难道要我们像那些安纳托利亚的农民一样,去听命于德黑兰或者君士坦丁堡的官僚吗?我们绝不接受!”
大穆夫提的语气相对平和,但内容却更为致命:“帕夏阁下,宗教的律法高于世俗的权柄。我们并非不承认纳赛尔丁沙阿的权威,但埃及的司法、教育,必须由我们依据经训和教法来主导。伊朗的那一套世俗法典,恕我们无法遵从。这是原则问题。”
伊斯梅尔转向大穆夫提,语气稍缓:“尊敬的穆夫提,我同样尊重教法。但您应该清楚,即便是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也已经发出了支持的声音。在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庇护下,信仰或许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保护,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成为欧洲传教士和殖民者觊觎、分化我们的工具。”
他站起身,做出了最后的总结,也是最后的警告:“诸位,时代已经变了。抗拒潮流者,必将被潮流淹没。帝国给出的条件,是我们在当前形势下能争取到的最优解。接受它,我们还能保有地位和部分权力,体面地融入新的秩序。拒绝它……”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冰冷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会议不欢而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