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000500(1 / 2)
第196章00:05:00
(卧槽,定时定成明天了,刚发现,抱歉抱歉)
早在氢弹开始发射之前,人们便已经在那颗黑洞出现的空间之中展开了大范围的搜索。
搜索手段则涵盖了人类已知的所有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可见光、X光、伽马射线、红外线、中子辐射、中微子、引力透镜,等等等等。
执行这些搜索的原因很简单:如果那颗黑洞是经由现场制造,或者通过空间通道传送过来的,那么作为现场施工工地或者空间通道的另一端,这里会不会提前有所变化?
探测这些变化,有助于己方实时调整战略。
但很遗憾,这些搜索却未能发现任何异常。
或许是收割者文明基于不同的参考系来投放或者制造黑洞的——己方只知道黑洞会出现在地球上空1.2万公里处,但那只是末日之时的地球,而此刻地球不还没有运转到那个位置么?
再或者以银河系核心为参考系,此刻太阳不也没有运转到末日之时的位置么?
甚至更进一步,以仙女座星系为参考系的话,银河系不也没有运行到未来位置么?
这便是参考系的不同所导致的对于某个地点的坐标判定差异。
又或者……收割者文明的投放或者现场制作,原本就不会引起己方可见的空间变化?
具体是哪种原因,没人知道。
但人们只要知道一点就足够了。
末日之时,那颗黑洞一定会出现在以地球为参考系的,上空1.2万公里处。
己方将氢弹星座布置在这里,一定不会错。
面对顾常山的回答,江阳微微点了点头。
“望远镜方面准备的如何了?”
“听陆兆明教授说,他们已经确定了观测方案,就要准备发射了。”
“竟然真的被他们找到了办法?”
江阳有些诧异:“我去看看。”
一颗直径仅为5厘米左右的,不释放任何辐射却能吸收一切辐射的东西,己方却能在本就漆黑的宇宙空间背景之中将它找出来?
这未免有些太过匪夷所思了。
但人类世界却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如果这颗黑洞的投送方式真的是通过常规航行,而不是空间通道传送和现场制造的话,那么己方唯有在末日发生之前便真正捕捉到它的踪迹,才能真正确定它的轨道,为下一世更精准锁定它的坐标提供参考。
黑洞包膜消失,末日发生之后再确定它的轨道都不行。
因为那时候的它已经受到了地球、月球等星体的引力干扰,轨道必然出现改变。虽然己方也能通过轨道反算来计算原本未受干扰的轨道是什么,但精度终归有限。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精度的略微一点波动,就会导致下一世己方可能根本锁定不了它的坐标。
另一处实验室,穿着白大褂的陆兆明教授正在和一些同事低声讨论着什么。
“有办法探测黑洞了?”
“对。”
江阳饶有兴致:“什么办法?说说看。”
“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掩星法而已。”
陆兆明教授有些疲惫的揉了揉额头,随口解释道:“就像是通过行星遮挡恒星,导致恒星光度出现变化,进而确定系外行星是否存在那样。
这颗黑洞虽然在推测之中的包膜包裹下不与外界发生任何交互,但我们推测,其本身吞噬一切的特性却不会改变。
如此,将氢弹星座同时爆炸的光芒比作太阳,将这颗黑洞比作一只从观测者和太阳之间飞过的蚊子,有了对比,我们就能将它找出来。”
这个办法倒是十分巧妙。
只是……
“我们的精度能达到吗?”
江阳喃喃着:“氢弹星座的截面积高达28.3万平方公里,这颗黑洞的截面积不过24平方厘米而已,两者之间差了……快120亿倍了。”
这样计算,类比起来的话,从人类观测者和太阳盘面之间飞过去的,就不再是一只蚊子,而是一粒比最细小的尘埃还要更小许多倍的东西了。
“光学的话,精度确实达不到。不过我们这次用的是红外望远镜,采取了最先进的温敏观测模式,精度可以满足需求。”
“温敏?”
“氢弹爆炸之时,红外波段携带着热量,作用于温敏材料后,会导致材料升温,引发电阻变化。
而有了那颗黑洞阻挡,对应部位的红外线携带热量必然减少,导致对应部位的温敏材料温度略微低于周边,电阻值也会有细微差异。
通过分析这一点差异,就能锁定那颗黑洞的位置和精确轨道。”
虽然不太清楚具体技术细节,但原理江阳却是听懂了。
“能达到要求就好。”
看着面前满是疲惫的陆兆明教授以及一众科学家,看着大厅之中到处繁忙奔走,看着那些脸上满是油光,却仍旧死死盯着电脑屏幕不动的科研学者,以及一些连白大褂都来不及脱下便直接躺在折叠床上呼呼大睡的人们,江阳知道,完成这些红外望远镜的研发与制造,绝对没有陆兆明教授口中这么轻描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