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千年一吻 > 第1230章 条陈中的机锋

第1230章 条陈中的机锋(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晨曦微露,透过窗棂洒入书房,驱散了长夜的烛火气息,却驱不散空气中那份凝滞的、混合着墨香与沉重思虑的味道。李贤终于搁下了笔,指尖因长时间紧握而微微发麻,眼底带着一丝疲惫的血丝,但眼神却异常清亮,仿佛经过一夜的淬炼,变得更加坚定。

案头上,摊开着他刚刚完成的、厚厚一叠回复条陈。墨迹已干,字迹依旧是他那特有的、锋芒内蕴的骨力,但细看之下,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了精心的斟酌,力求在恭敬的框架内,传递出最核心的意图。

他轻轻吹了吹纸上并不存在的浮尘,开始最后一遍审阅。这不仅仅是一份回复,更是一份宣言,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一场以文字为武器的无声弈局。

关于“清查隐没田亩,抑制豪强”:

他首先肯定了此举于“充盈国库,均平赋役”的重大意义,称颂母后“明见万里”。随即笔锋一转,引经据典:“然《管子》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今闻州县为求速效,手段或有操切,以致地方乡绅,惶恐不安,甚有举家远徙者。此虽惩不法,然恐伤及良善,动摇地方根基。”他提出具体建议,“可否仿汉之‘度田’,区别对待?对确有欺隐、鱼肉乡里者,严惩不贷,籍没其产;然于安分守己,仅因祖产略丰者,可否予以限期自首,补缴赋税,暂缓清丈?如此,既可示朝廷宽仁,亦可使新政推行,少些窒碍,多得民心。”此议看似妥协,实则为那些并非武媚主要打击目标的中小地主、以及部分并非核心敌人的旧勋贵,留下了一道喘息之缝,也限制了酷吏借机扩大打击面的空间。

关于“改革科举,广纳寒俊”:

他盛赞此乃“破千载门阀之弊,开天下英才之门”的德政。但紧接着,他以担忧的口吻写道:“然则,取士之道,贵在公允。若全然以新政言论为准绳,恐失之偏颇,反使投机者进,朴拙者退。且士族子弟,虽或有纨绔,然其中亦不乏熟谙典章、明于吏治之辈。”他的建议是,“可否新旧兼收,渐进替代?于科考之中,既考时务策论,亦不偏废经义文章。于授官之初,寒门士子与士族子弟,量才并用,使之相互砥砺,共佐明时。待寒门根基渐固,士族积习渐改,再行全盘之策,则水到渠成,朝堂亦不致骤然撕裂。”这既安抚了因科举改革而利益受损的旧士族,也为朝廷保留了大量有实际政务经验的官员,避免了人才断层,本质上是在延缓武媚通过科举彻底重塑官僚体系的步伐。

关于“整顿吏治,惩贪肃纪”:

他对此条最为赞同,称“吏治不清,则万政皆空”。然而,他着重强调了手段:“《唐律》乃国之准绳,赏罚黜陟,当一断以律。闻有司为求震慑,或有罗织周纳、滥用严刑之举,虽收效于一时,然恐伤陛下仁德之名,亦使百官股栗,不敢任事。”他明确提出,“可否严令御史台、刑部,凡劾奏官员,必证据确凿,依律定罪,严禁风闻奏事,锻炼成狱。另,可强化常规考课,明定升黜标准,使贤者进阶有路,庸者汰黜有据。如此,则吏治可清,而朝堂亦安。”这直接针对了武媚倚重的酷吏政治,试图将吏治整顿重新拉回到法制和常规考核的轨道上来。

通篇条陈,措辞极其恭谨,处处体现着为母后新政“拾遗补缺”、“使之尽善尽美”的孝心与臣道。他没有否定任何一条建言,反而都先予以高度肯定,再将问题归结于“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或“需要考虑的更周全之处”,最后提出看似更具操作性、也更温和的替代方案或补充细则。

李贤放下条陈,长长吁出一口气。他知道,母后必然能看出他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意图。这份条陈,如同一把包裹着锦缎的匕首,恭敬地奉上,刀刃却指向了新政中最具破坏性的部分,以及母后那不容置疑的权威。

他能做的,已经做了。剩下的,便是等待长安那边的反应。是雷霆震怒?是冷眼搁置?还是……某种更深思熟虑的应对?

他将条陈仔细封好,唤来心腹内侍:“即刻以六百里加急,直送长安大明宫,面呈天后。”

内侍领命而去。李贤走到窗前,望着东方渐白的天空,心中并无轻松,反而更加沉重。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他与母后之间,那场关乎理念、权力与亲情的漫长博弈,随着这份条陈的送出,正式拉开了序幕。而东宫这片看似尊荣的天地,从此,将再无宁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