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0章 璇玑初现(1 / 1)
延英殿议事后
延英殿内的檀香尚未散尽,方才一场关于如何平衡勋贵元老利益与持续推进《建言十二条》新政的小范围议论,留下了几分无形的滞重。几位参与议事的重臣已躬身退出,殿内只余武媚独自立于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背影在烛光下显得既威仪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孤峭。
勋贵们以“祖制不可轻废”、“恐伤国本”为由,对新政中涉及考课、税赋的条目多有抵触;而新政的推行又势在必行。这其中的拉锯,耗费心神。
“婉儿。”武媚并未转身,声音在空旷的殿中回荡。
侍立在珠帘阴影处的上官婉儿闻声,立刻趋步上前,在武媚身后五步处跪伏下来:“臣女在。”
“方才所议,你都听到了。”武媚缓缓转过身,凤目落在婉儿低垂的头顶,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剖开这谦卑的表象,直探内里乾坤,“起来回话。说说你的见解,此处无人,但说无妨。”
这是第一次,在天后与重臣议政之后,单独垂询她的看法。婉儿心知,这已不再是寻常考校,而是真正的咨询政见。她依言起身,却依旧微躬着身子,目光垂落在地面的金砖缝线上,沉吟了足足三息时间,方才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
“天后圣虑,臣女岂敢妄测。然则,臣女愚见,诸位相公所虑,在于‘稳’;新政所求,在于‘进’。二者并非全然对立,或可寻一并行不悖之径。”
她微微抬起眼帘,快速扫了一眼武媚的神色,见其并无不悦,才继续道:“勋贵元老,乃国之柱石,其体面与尊荣,确需维护。朝廷可明诏嘉奖其过往功勋,赐予虚衔封赏,甚至允其子弟恩荫入仕之优容,此谓‘明赏’,以安其心,全其颜面。”
话锋微转,她的声音依旧平和,却透出几分冷静的剖析:“然则,于实利之处,却需‘暗削’。譬如,考课之法,可对勋贵子弟与其他官员一视同仁,严格循《建言十二条》新规执行,无功不升,有过必罚,堵塞以往凭祖荫轻易晋升之途。税赋之政,可明晰田亩、商产,严禁其凭借权势隐没户籍、偷漏国税,朝廷派干员暗查,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却不必张扬于天下,只令其知晓朝廷法度之严明即可。”
她稍稍停顿,让武媚消化此言,最后总结道:“如此,表面尊崇依旧,勋贵们得了面子,或可稍减对新政的明面阻挠。而朝廷则悄然收回、或遏制了其部分过于膨胀的实利,新政精髓得以贯彻。此或可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关键在于,执行需隐秘而坚定,赏要赏得风光,削要削得无声。”
婉儿全程未直接指责任何一方,也未激进地要求彻底打压勋贵,而是剖析了双方的核心诉求与底线——勋贵要面子与特权,武媚要推行新政与实质权力——并提出了一条看似折中,实则步步为营,既维护了表面和谐,又实质推进了改革的思路。尤其是“明赏暗削”四字,精准地概括了这种政治平衡术的精髓。
武媚静静地听着,面上无喜无怒,唯有眼底深处,仿佛有幽潭被投入一颗石子,漾开层层涟漪。这策略,并非一味刚猛,也非全然退让,正合她既要推进改革、又需稳定局面的心意,甚至比她心中几个模糊的方案更为清晰、更具操作性。
她看着眼前这个低眉顺目、言语谦恭的少女,那纤细的身躯里,竟藏着如此缜密的思虑与对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其眼光之老辣,谋划之周详,已远超寻常谋士。
良久,武媚缓缓吁出一口气,声音里听不出情绪,却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明晰:“‘明赏暗削’……你倒是看得透彻。”
她没有说采纳,也没有说赞赏,但这句话本身,已然是一种最高程度的认可。她清晰地意识到,此女之才,远不止于过目不忘的文翰之能,亦不止于梳理文书的机敏,其胸中所蕴藏的政略璇玑,审时度势的智慧,实乃可遇不可求的瑰宝。
这一刻,上官婉儿在武媚心中的定位,彻底从一个聪慧得用的女官,跃升为了一个值得倾听、甚至可以倚重的潜在智囊。凤阙深处,一颗属于婉儿的政治星辰,正悄然升起,初现璇玑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