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3章 初试锋芒(1 / 1)
链州政务厅
链州政务厅内,气氛不同于前日的接风宴,显得格外肃穆。李弘端坐于主位,身着巡察使深蓝礼服,神色平静,目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审视。云霜依旧立于其侧后方,如同沉默的磐石,唯有那双清冷的眸子,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位官员的面容。
周崇山率领链州主要属官分坐两侧,脸上虽维持着镇定,但细微处可见紧绷。尤其是那位掌管钱粮的主事赵德明,以及负责军械仓储的武官孙彪,眼神都有些闪烁不定。
“周镇守使,诸位同僚,”李弘开门见山,声音清晰而平稳,“李某查阅链州近年文书,见防务巩固,民生诸事亦有序推进,此皆诸位辛劳之功。”他先是肯定,随即话锋一转,“然,为求精益求精,尚有几处细微之处,想与诸位核实一番。”
他拿起手边一份卷宗,目光转向孙彪:“孙武官,据军械库半年前盘点副册,制式三型弩机,报损待废者,计一百三十七具。然同期日常损耗汇总记录中,此型号弩机报损数量却为一百五十二具。其间十五具之差,作何解释?是盘点遗漏,还是记录有误?”
孙彪脸色微变,下意识地看向周崇山,随即强自镇定道:“回巡察使,想必…想必是文书归档时混淆了批次,或是…或是后续又有零星损坏未来得及并入盘点。此类微末之差,在所难免。”他试图轻描淡写。
“微末之差?”李弘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冷意,“华胥律,《军械管制例》第七条明载:凡军械损耗,须账、物、册三方核验,分毫必究。十五具制式弩机,非是微末。若记录可随意混淆,则军械流向、库存虚实,如何保证?若战时因此差池,贻误军机,该当何罪?”他引述律法,条理分明,直接将问题提升到了军纪与国家安全的高度。
孙彪额头见汗,嗫嚅着说不出完整话来。
李弘不再逼问,转而看向赵德明:“赵主事,墨城去岁下拨港区修缮专款,计银元五千,记录显示已全数拨付工曹。然本官昨日巡视港区主道,未见大规模动工迹象。工曹支出明细中,此项款项用途多为‘人工’、‘物料’,却无具体施工地段、用料清单及验收文书。此款究竟用于何处?工程进度因何迟滞?”
赵德明比孙彪更为老练,拱手道:“巡察使明鉴,款项确已拨付。只因近来海防工事用料紧张,部分石料、水泥优先保障了炮台维护,港区修缮故而略有延迟。至于明细…确是下官疏忽,未能及时整理归档,稍后便命人补齐。”
“优先保障防务,情理之中。”李弘微微颔首,似乎接受了他的解释,但下一刻,问题更为尖锐,“然,据本官所知,同期工曹另有数笔款项,支付对象多为‘丰源号’、‘海昌记’等商号,亦无详单。而这些商号,似乎与港区修缮并无直接关联?赵主事可能解释,这些款项具体所购何物,用于何项?”
赵德明脸上的从容终于维持不住,眼神慌乱地瞟向周崇山,嘴唇动了动,一时语塞。
周崇山见状,知道不能再让李弘追问下去,连忙起身打圆场:“巡察使洞若观火,关心细致,实乃链州之福!孙彪、赵德明,尔等办事如此粗疏,竟有这许多纰漏,实在该罚!还不速去将账目文书重新厘清,缺失者补齐,误差者更正,限三日内呈报巡察使复核!”他语气严厉,看似斥责下属,实则是想将事情控制在“办事不力”的层面,避免深入追究。
李弘看着周崇山,目光深邃,并未立刻表态。他心知肚明,此刻若强行深挖,恐打草惊蛇,且缺乏更直接的证据。他今日之举,目的已然达到——彰显了巡察使的权威,点明了问题所在,敲山震虎。
“周镇守使既如此说,那便依此办理。”李弘缓缓开口,语气不容置疑,“三日后,李某要见到清晰无误的账目与合理的解释。链州乃海疆重镇,上承元首信赖,下系军民福祉,吏治清明,方是固本之基。望诸位同僚,共勉之。”
他没有疾言厉色,但字字千钧,敲打在每一位官员心上。初次正式交锋,李弘凭借对律法的熟稔、对细节的把握以及恰到好处的分寸感,稳稳地占据了上风,展露了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与锋芒。
云霜将周崇山瞬间的紧张、赵德明与孙彪的仓皇尽收眼底,心中对李弘此番处置的评价,悄然调高了几分。这位年轻巡察使,并非只知理论的雏鸟,其初试锋芒,已显露出成为真正利器的潜质。而水面下的暗流,经此一事,恐怕只会涌动得更加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