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千年一吻 > 第1278章 裂帛无声

第1278章 裂帛无声(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紫宸殿议事后

紫宸殿内,庄严肃穆的朝会气息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百官身上淡淡的檀香与墨锭气味。重要的臣工已退去,殿内只余武媚端坐于凤座之上,李贤则恭敬地立于御阶之下,上官婉儿垂首侍立在武媚身侧稍后的位置,如同一个静默的影子,手中捧着记录要点的素笺。

方才议论的,正是武媚授意北门学士草拟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建言十二条》中科举取士的细则。其中一条,旨在进一步明确和放宽参与科举者的门第限制,言称“广开进贤之路,使野无遗才”,实则意在打破传统世家大族对高级官员铨选的垄断,为北门学士及更多寒门出身、依附于武媚的官员铺路。

李贤听罢详细的条款陈述后,并未立刻附和,而是沉吟片刻,方才出列,向武媚深深一揖,语气恭谨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天后圣虑,广纳贤才,实为国之幸事。儿臣细读此条,钦佩之余,偶有一得之愚见,不知当讲不当讲?”

武媚凤目微抬,掠过李贤年轻而沉稳的面庞,心中那根敏感的弦已被轻轻拨动,面上却依旧雍容平和:“太子但说无妨。集思广益,方能臻于至善。”

“谢天后。”李贤直起身,目光清朗,“放宽门第之限,确能揽才于草泽。然,儿臣以为,取士之关键,不仅在‘入门’之宽窄,更在于‘入门’之后,如何甄别真才,如何考绩实效。若只重其入门之资格,而轻忽其任职后之德行与能力考核,恐有才德不配位者滥竽充数,或善于钻营者投机取巧,反损朝廷清誉,亦辜负天后求才之本意。”

他顿了顿,见武媚面无表情,便继续道:“故此,儿臣愚见,或可在放宽门第之间时,强化两项举措:其一,于科举策论中,增加关乎实务、民生、刑名之考题比重,以察其真实见识与解决实政之能,而非仅凭诗赋华彩或经义记诵;其二,需制定更为严密、常态化的官吏任职后考绩之法,明定赏罚,汰劣存优,使贤者能者得其位,庸者惰者无所遁形。如此,方能使‘广开进贤之路’不致流于形式,真正为国选得栋梁。”

李贤的话语清晰有力,引证合理,完全站在“完善政策”的角度,甚至听起来比原条款更为周全。然而,听在武媚耳中,却字字如针。他这番话,看似补充,实则隐含了对北门学士把持诠选之路、可能借机安插私人的制约!强调“实务”与“考绩”,正是要打破北门学士多以文采、经义见长,而相对缺乏地方治理经验的现状,触动了她最为核心的权力根基之一。

殿内一时寂静。上官婉儿执笔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又流畅地记录下去,只是眼角的余光,已敏锐地捕捉到武媚搁在扶手上那微微蜷缩的手指,以及凤座之上骤然变得深沉的呼吸。

武媚凝视着阶下的儿子,片刻后,脸上缓缓绽开一个堪称温和的笑容,声音也依旧平稳:“太子思虑周详,所虑极是。能于细微处见真章,朕心甚慰。此事,容后再细细商议。”

她的话语听不出丝毫火气,甚至带着赞赏。但侍立一旁的上官婉儿却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骤然弥漫开来。她熟知天后的脾性,这般不动声色的“嘉许”,往往比疾言厉色更为可怕。

李贤似乎并未察觉,或是察觉了亦不以为意,再次躬身:“儿臣浅见,仅供天后参详。”

武媚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李贤行礼后,退出了紫宸殿。

殿门合拢的轻响之后,殿内陷入了更深的沉寂。武媚脸上的笑容一点点敛去,最终化为一片冰封的平静。她并未立刻发作,甚至没有去看上官婉儿记录的内容,只是目光幽深地望着李贤离去的方向,指尖在凤座扶手的蟠龙雕刻上,无意识地、一下下地敲击着。

那敲击声很轻,落在上官婉儿耳中,却如同沉闷的鼓点,敲响在母子之间那已然出现的、细微却清晰的裂帛之痕上。她知道,天后心中那关于太子的警兆,经此一事,已从疑虑,化为了确凿的危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