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诸葛亮:亮此生,无悔矣(1 / 2)
这一次。
诸葛亮即使已经吸取了前面几次北伐失败的教训。
做足了充足的准备。
但最终还是败给了命数!
诸葛亮就算再怎么自信。
再怎么神谋鬼算。
也无法精准算出他的寿数。
所以他在计划五丈原屯田的时候。
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
这也让他的最后一次北伐。
注定落下一个失败的结局……
尤其是当他看到司马懿对自己寿命的推断。
更是断定司马懿从一开始。
就是奔着“耗自己的命”来的。
不然也不会在面对使者的时候什么都不问。
只询问自己的饭量——
【不久,诸葛亮又遣使求战。】
【诸葛亮使者见到司马懿,道:】
【“丞相命我前来请战。”】
【“将军还不敢战吗?”】
【司马懿微微一笑,道:】
【“今日且先不谈战事,聊些私事。”】
【“我对你们丞相闻名久矣。”】
【“不知你们丞相的饮食起居,如何?”】
【使者叹了口气道:】
【“丞相每日所食,不足数升。”】
【司马懿接着问道:】
【“事务繁忙吗?”】
【使者为了彰显诸葛亮的勤勉,说道:】
【“丞相每日早起晚睡。”】
【“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批阅。”】
【待诸葛亮使者离开后,曹军将领问道:】
【“大将军,为何询问这些琐事?”】
【司马懿轻轻一笑,道:】
【“诸葛孔明食少事烦。”】
【“他还能活多久呢?”】
这一段内容很清晰的记载了司马懿的战略目的。
就是想要拖死自己!
毕竟他事必躬耕的行为习惯。
已经天下皆知!
对于司马懿这样的对手来讲。
自己的这个习惯可不仅仅只是值得歌颂和赞美。
更是可以成为自己的弱点!
司马懿在这最后一战中。
就是抓住了自己“事必躬耕”这一点。
然后推测出自己身体不好。
随后便深筑营垒。
闭关不出。
打死都不迎战!
慢慢的消耗着自己的元气。
最后再通过使者之口。
得知自己的饭量不正常。
进而推测出他诸葛孔明命不久矣的结论。
这一桩桩,一件件。
简直是环环相扣!
非有大智慧者。
不能为也!
之所以和使者拉家常。
还不是因为要放松使者的戒备心理。
外加他所询问的这些问题。
又不涉及什么军事机密。
自然也就不是什么不能谈论的话题了……
自己派去求战的使者。
也就这么一步步的掉入司马懿给他挖的陷阱当中。
整个过程,顺其自然。
使者本人更是浑然不知他在不经意间透露给了司马懿一个大秘密……
对于使者的“泄露军机”的行为。
诸葛亮并不责怪他。
毕竟任谁在当时那个位置上。
都不会意识到司马懿那看似拉家常的话语。
其中竟然蕴含着这样隐秘的陷阱!
一个前去传达己方主帅“宣战”意图的使者。
又怎么可能有那个脑子不会中计呢?!
他要是真能识破司马懿的诡计。
也就不可能只是一个使者了……
摇了摇头。
诸葛亮开始为金榜当中的自己有司马懿这样一个防不胜防的对手感到悲哀。
本就是以弱伐强。
强大的一方还有一个劲敌!
简直是不给人活路……
如果双方是在一个同等的平台上进行对峙。
诸葛亮不仅不会觉得悲哀。
反而会斗志满满的跟司马懿对下去!
直到战胜他为止……
毕竟能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对手。
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但关键问题在于。
他和司马懿的对决。
本就不在同一个平台!
司马懿在面对自己的时候。
只要保证不败。
就行了……
而他却要想尽办法的获得胜利!
而且一场、两场的胜利还不够。
需要无数场胜利。
才能勉强弥补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
这样的对决。
从先天上来说。
本就是不公平的!
但是诸葛亮也不想怨天尤人。
那是愚者之行为。
像他这种自诩“管仲乐毅”的当世顶级智者。
自然会将问题放在自己身上。
只有审视自己。
不断地反省。
想尽办法的提升自己。
才有可能找到破局之策!
但是很遗憾……
他想要这么做,都不行。
因为天命不在他这一边。
时间不允许他这么做!
他的寿命就这么没有任何预示的走向了终点。
诸葛亮终究不过一凡夫俗子。
焉能违背天数?!
除了不甘和遗憾外。
又有何法?!
随后诸葛亮看向了后面那他并不想仔细观摩的内容——
【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
【但不久之后,诸葛亮却因过于操劳而病重。】
【八月,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
【诸葛亮病重之际,蜀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军前问候。】
【同时询问国家大事。】
【李福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
【几天之后,李福又重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