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诸葛亮:亮此生,无悔矣(2 / 2)
【诸葛亮看着李福,说道:】
【“我知道您回来的意图,近来你虽然整天与我交谈,但有些事还没有对你交待,所以你又回来听取。”】
【“你所要问的事蒋琬最适合。”】
【李福连忙道歉说:】
【“日前确实不曾询问,等到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国家重任,所以就又返回。”】
【“丞相既然说蒋琬,蒋琬必然最合适。”】
【“臣再请问丞相,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
【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
【李福又问道:“费祎之后谁可接任?”】
【诸葛亮没有回答。】
这一段内容很简单……
就是他在临死之际。
向别人托付后事。
为自家主公的儿子、当时的蜀汉之主铺路。
通过天道金榜的记载。
他已经知道当时的自己。
实际上就是一个权臣!
当时的蜀汉君主刘禅。
并没有实权。
所以他必须要为这位称呼自己为“相父”的孩子。
铺好接下来的路。
以此让他能够继续坐稳皇位。
使蜀汉政权能够继续平稳的过渡下去……
对于自己权臣的身份。
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毕竟自古以来。
凡是托孤重臣。
又有哪个不是权臣呢?!
只要他能够坚守本心。
做好一个臣子该做的事情。
绝不僭越分毫……
就无惧流言蜚语!
哪怕当世人或者后世对自己的“权臣”行为感到不满并予以批判。
他也无所畏惧!
因为他要报答自家主公的知遇之恩!
三顾茅庐。
他,永不敢忘!
虽然这个时空并没有三顾茅庐。
而是自己主动来投靠自家主公的。
但在看完天道金榜当中自己与刘备之间所发生的事情后。
诸葛亮感同身受。
对于自己这个主公。
也是更加忠心、更加认可!
他能够理解金榜当中的自己。
在托付后事之际的心理活动。
绝对是毫无保留的为刘禅着想!
为蜀汉基业着想!
他相信自己的为人。
绝对做不出任何篡逆之事!
而后面的内容也证实了这一点——
【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
【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
【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在后来刘禅派人查明后,发现诸葛亮直至死时确实如此。】
【甚至在临死前,诸葛亮也吩咐了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
【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须要其他配葬物。】
忠武侯!
天知道诸葛亮在看到这个谥号后。
心里有多么激动和感慨。
自己谥号的第一个字,就是“忠”。
由此可见。
他的付出。
至少得到了一定的回报!
自己效忠的君主。
是信任自己的。
自己并没有像霍光那样遭到死后清算。
反而被蜀汉各地百姓自发的祭拜。
甚至最后还被自己的禅儿打破礼制。
立了庙!
【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
【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
【直至景耀六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看到这几句话的时候。
诸葛亮内心直呼:
“此生不悔矣!”
“亮,愿来生继续报效陛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别怪诸葛亮如此激动。
不符合他“高人、智士”的形象。
实在是刘禅为自己立庙的行为。
简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前所未有!
毕竟自古以来。
只有君王才能被立庙。
哪儿有臣子立庙的说法?!
这简直是有违礼制!
但是到了自己这里。
就被君王打破了礼制。
进行了立庙。
而且朝堂上下还是非常认可的。
朝臣提议之后。
刘禅才予以同意。
虽然并不排除这是刘禅的意思。
习隆和向宠只是帮刘禅提出这个建议罢了……
但不管怎么说。
刘禅这个君王是愿意的。
这就够了……
自己这个相父没白当!
而且自己死后第一时间就被蜀汉各地上书请求立庙。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他诸葛某人。
在蜀汉民间的声望。
还是非常大的!
他执政的十几年时间。
极得民心!
不然也不至于那么多百姓在他死后自发的祭拜自己。
他,诸葛亮,也算是一种另类圆满了……
这说明他诸葛某人治国理政的能力。
还是得到了朝堂百官、民间百姓的认可的……
不同于世家子弟。
普通百姓的思想还是非常质朴的。
只要能够给他们一口饭吃。
给他们一条活路。
他们就会奉承你。
认为你是一个好官!
就这么简单……
金榜当中的自己能够在死后的第一时间就被民间百姓自发祭拜。
说明他在掌权期间。
治国方面做的不错!
百姓崇拜他。
官员尊敬他。
君王信任他。
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圆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