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72章 白家沟

第172章 白家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四平城外的战火如同瘟疫般蔓延,当新一军30师在海丰屯、鸭湖泡一线与民主联军守军杀得难分难解之际,其左翼的新一军38师,在师长李鸣的指挥下,也向着他们的预定目标——白家沟,发起了凶猛的进攻。

白家沟,位于四平以西约二十里,并非什么战略要冲,却因其独特的地形而成为四平西部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它是一片典型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树林茂密,一条蜿蜒的土路穿沟而过,是通往四平西郊的必经之路之一。守住这里,就能有效阻滞敌军从西面向四平城区的迂回和夹击。

奉命防守白家沟地区的,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下属的一个加强团,团长周大海,是个从关内老八路出身、以善打硬仗和机动防御闻名的指挥员。他深知,面对全副美械、气势正盛的38师,死守硬拼绝非上策。

“白家沟这地方,沟多林密,正好跟38师捉迷藏。”周大海在战前部署会上,指着粗糙的沙盘对麾下营连长们说,“咱们不跟他摆开阵势打,要把这里变成他38师的迷宫和坟场!”

根据上级指示和周大海的部署,守军采取了弹性防御、节节抵抗、伺机反击的战术。他们将主力隐蔽在白家沟纵深的山林和反斜面阵地,只在前沿几个关键高地布置了少量兵力,配备了完善的障碍和火力配系,意图很明显:消耗、迟滞、诱敌深入。

四月二十日,清晨。

38师师长李鸣,站在师指挥所前,用望远镜观察着白家沟方向。他年富力强,是黄埔系少壮派军官,对美式战术推崇备至,渴望在此战中证明自己部队的实力。

“命令112团,按预定计划,向白家沟正面发起攻击!炮兵进行三十分钟火力准备!”李鸣放下望远镜,信心十足地下令。

霎时间,38师炮兵团的美制105毫米榴弹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咆哮,炮弹呼啸着砸向白家沟前沿的守军阵地——主要是地图上标注的101、102等几个高地。火光冲天,烟尘弥漫,看似要将一切阻碍夷为平地。

炮火延伸后,112团第一营在数辆“谢尔曼”坦克的引导下,向101高地发起了进攻。士兵们端着加兰德步枪,以散兵线推进,动作标准而迅猛。

38师112团一营的士兵们,在经历了近半小时令人窒息的炮火准备后,眼看着那片被称为101高地的山坡被炸得烟尘滚滚、火光四起,原本茂密的植被几乎被剃光,只剩下些焦黑的树桩和裸露的、被翻搅过的新土。他们按照标准的进攻流程,在连排长的哨音和手势催促下,从进攻出发阵地跃出,以疏开队形,跟在几辆小心翼翼前行的“谢尔曼”坦克后面,开始向高地顶端推进。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和泥土气味,士兵们的心跳因紧张和未知而加速。他们预想着,在接近山顶时,会遭遇如昨天30师在海丰屯那样猛烈的、劈头盖脸的火力阻击。

然而,随着他们越爬越高,预料中的密集枪声并未出现。高地上方死一般寂静,只有风吹过焦土卷起烟尘的呜咽声,以及坦克履带碾压地面的铿锵声。这种寂静,比枪炮齐鸣更让人心悸。

“注意警戒!搜索前进!”

经验丰富的老兵班长们压低声音提醒着身边的新兵,手指紧紧搭在加兰德步枪的扳机护圈上。士兵们更加弯低了腰,枪口警惕地指向每一个可能隐藏敌人的弹坑和残存的地堡废墟。

就在先头排距离山顶棱线不足五十米时,预料中的打击终于来了,但形式却与预想大相径庭。

“砰!”

一声清脆而孤零零的步枪射击声,从高地侧翼一片未被炮火完全摧毁的灌木丛残骸中传来。一名冲在最前面的112团尖兵班班长,应声倒地,手中的汤姆逊冲锋枪脱手飞出。这一枪极其精准,直接命中了头部。

“狙击手!三点钟方向!”

士兵们惊呼着,纷纷卧倒,紧张地朝着枪声大概来的方向胡乱射击,子弹打得那片灌木丛枝叶乱飞,却再无动静。

“轰!”

一声不大的爆炸在一辆“谢尔曼”坦克侧前方响起,不是炮弹,而是绊发雷。爆炸没有对坦克造成实质性损害,却炸伤了一名跟随坦克太近的步兵,惨叫声顿时响起。这提醒了所有人,脚下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同样危机四伏。

棱线后方,一挺隐蔽极佳的轻机枪突然打了一个短促精准的三发点射,目标是那名正在试图用无线电呼叫的112团一线连长。子弹“嗖嗖”地从连长头顶掠过,吓得他立刻缩回一块巨石后面,通讯一时中断。

这些抵抗,虽然造成了一些伤亡和混乱,但强度很低,断断续续,完全无法形成有效的阻击火网。更像是几只恼人的马蜂在叮咬一头巨兽,疼痛,却无法阻止其前进。

112团一营营长在后方观察所,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这一切。他判断,守军主力要么已在炮火中损失惨重,要么已经主动撤离,只留下了少量阻击部队进行迟滞作战。

“命令各连,加快速度,占领表面阵地,肃清残敌!”

他下达了命令。

得到明确指令后,112团的士兵们鼓起勇气,发起了最后几十米的冲刺。他们几乎没有再遭遇像样的射击,就顺利地冲上了101高地的棱线,脚踏上了那片被炮火反复耕耘过的焦土。

阵地上空空荡荡。只有被炸塌、烧毁的交通壕和掩体,散落着少许空弹药箱、破碎的军用水壶和几顶被遗弃的军帽。几处机枪工事里,只剩下被炸变形的枪架和空弹链箱,武器早已被转移。他们“俘虏”了几个因伤重无法撤离的民主联军战士,这些战士沉默地看着他们,眼神中却没有恐惧,只有冷漠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嘲讽。

一营长踏上山头,环顾四周,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涌上心头。胜利来得太“轻松”了。

然而,他和他的士兵们并不知道,他们正站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舞台中央。在他们视线之外,四周的山林和反斜面阵地上,无数双眼睛正透过望远镜和步枪准星,冷冷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守军的迫击炮阵地已经重新测定了101高地的坐标,机枪火力点也调整了射界,就等着他们放松警惕,开始挖掘工事、集结休整的那一刻。

这看似顺利的占领,并非胜利的终点,而是更残酷消耗战的开始。38师112团一营,已经一脚踏入了民主联军为他们准备的“弹性防御”陷阱之中,真正的考验,此刻才刚刚拉开序幕。

“报告师座,我已占领101高地,共军抵抗微弱,似已溃退。”

112团团长在电台中报告,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松。

李鸣微微皱眉,他觉得这胜利来得似乎太容易了些。“不要大意,肃清残敌,巩固阵地,向纵深搜索!”

但就在国民党军士兵开始挖掘工事、试图巩固阵地时,来自侧翼山林和后方谷地的迫击炮弹却像长了眼睛一样精准地砸了下来。同时,刚才还寂静无声的密林中,突然射出密集的子弹,专门瞄准军官、机枪手和通讯兵。占领阵地的112团一营还没喘过气,就陷入了四面挨打的窘境,伤亡迅速增加。

这正是周大海的“蘑菇战术”——让你占点地方,但让你占不安生,用冷枪冷炮和不断的袭扰,一点点放你的血。

初战受挫,李鸣意识到对手并非易与之辈。他立即调整部署,命令113团投入战斗,集中兵力火力,主攻白家沟防线中相对突出、地势也最为险要的黑松岭。

黑松岭,海拔不高,但坡度陡峭,树林密布,控制着进入白家沟腹地的通道。防守这里的是周大海团麾下最能打的一营,营长是个外号“铁锤”的关东大汉,名叫张虎。

这一次,38师不再留手。更长时间的炮火准备,几乎将黑松岭的山头削低了一尺。飞机也前来助战,扫射投弹。炮火过后,113团以两个营的兵力,从正面向黑松岭发起了轮番猛攻。

战斗瞬间进入了白热化。

“同志们!节约弹药,放近了打!让国民党白狗子尝尝咱们‘铁锤营’的厉害!”张虎营长在弥漫的硝烟中大声呼喊,他的声音如同炸雷,激励着全营官兵。

守军依托被炸得残破不堪的工事和天然的石缝、树根,用步枪、机枪、手榴弹顽强阻击。38师士兵同样悍勇,在军官的督战下,冒着枪林弹雨向上冲。加兰德步枪的半自动火力和bAR自动步枪的持续性,给守军造成了很大压力。

黑松岭的半山腰,一处利用天然岩缝稍加改造的机枪工事,成了卡住38师113团进攻路线的毒刺。一挺美制1919A4重机枪架设在这里,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射手操纵,喷吐着致命的火舌。它居高临下,死死地压制着下方“铁锤营”一段至关重要的战壕,将试图抬头射击或移动的守军战士压得抬不起头来,那段战壕几乎成了死亡地带。不拔掉这颗钉子,整个黑松岭的防线都可能被从这里撕开。

“营长!二连三排被那挺重机枪压住了!冲了两次,伤亡太大,根本靠不近!”

一个满脸烟尘的通信兵连滚带爬地冲进营指挥所,对张虎喊道。

张虎一拳砸在旁边的弹药箱上,木屑纷飞。“他娘的!不能让它再叫了!谁去给老子敲了它?!”

“营长!我去!”

一个身影从角落站起。是李大力,一营二连的战士,才十九岁,平时话不多,但眼神里总有一股倔强的狠劲。他迅速将七八颗木柄手榴弹插在腰间皮带上,又抓起两颗拧开后盖,握在手里。

张虎看着他年轻却坚毅的脸,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注意隐蔽!全营的火力掩护你!”

瞬间,黑松岭守军所有能开火的武器——步枪、机枪、甚至掷弹筒,都朝着敌军重机枪的大致方向猛烈开火,试图吸引和干扰对方的注意力。

李大力如同猎豹般跃出战壕,身体压得极低,利用每一个弹坑、每一块岩石、每一段残存的树桩作为掩护,时而快速冲刺,时而匍匐前进。子弹“嗖嗖”地从他身边掠过,打在周围的泥土里,溅起朵朵烟尘。

他能清晰地听到那挺重机枪“哒哒哒、哒哒哒”有节奏的点射声,如同死神的催命符。距离在一点点拉近,八十米、五十米、三十米……他已经能隐约看到机枪工事喷射的火焰和后面晃动的身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