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74章 师接受和平改编

第174章 师接受和平改编(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四平战事正酣,李锦的第一机动兵团如同精密的战争机器,在多条战线上同时运转。当新三军、新二军与第七军装甲部队对敌38师展开铁壁合围之时,兵团的另一只铁拳——由新四军和新五军组成的攻击集群,也在兵团副总司令梁卫国的统一指挥下,扑向了他们的猎物:国民党军新一军50师。

与此同时,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也在紧张地进行中。李锦深知,大规模的战役不仅消耗弹药,更消耗药品。无数伤员正因为缺医少药而在痛苦中挣扎,甚至失去生命。他召来了装备与技术部部长徐文博。

“文博,前线医院的情况你也看到了。磺胺、青霉素、麻醉剂、手术器械……什么都缺。战士们在前线流血,我们不能让他们因为缺药而在后方丧命!”李锦面色凝重。

徐文博立即领会:“总司令的意思是,动用‘特殊渠道’?”

李锦点头:“不错。你亲自负责,不惜代价,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从敌人内部搞到我们急需的药品和部分精密装备。钱不是问题,我们缴获的美元、金条,都可以动用。但要确保安全,绝对不能暴露我们的意图和渠道。”

“明白!我立即启动‘黄金通道’计划。”徐文博立正敬礼,眼中闪过决然的光芒。

两条战线,一明一暗,同时拉开序幕。

国民党军新一军50师,驻扎在四平以东的郭家店至叶赫一带,构筑了相对完善的防御体系,与四平城区形成犄角之势。师长潘裕昆,是位谨慎持重的将领,他深知自己位置关键,但也相对孤立,因此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然而,他面对的是梁卫国指挥的新四军和新五军。这两支队伍虽然并非兵团最锋利的尖刀,但胜在兵力雄厚,作风顽强,尤其擅长野战和围困作战。

梁卫国的战术明确而凶狠:“不以巧胜,以力压人!用绝对的优势兵力,压缩其活动空间,耗尽其物资弹药,逼其出来决战,或者困死他们!”

新四军(军长刘晓)和新五军(军长梁飞虎)在梁卫国的指挥下,如同两张巨大的磨盘,从南北两个方向,向50师挤压过来。

梁卫国选择的第一个开刀目标,是50师防区西南翼的一个重要支撑点——马家堡子。这里驻扎着50师149团的一个加强连,构筑了明确暗堡和环绕的铁丝网,像一颗钉子楔在合围圈上。

负责主攻的是新四军麾下以攻坚闻名的“钢七团”。团长王山魁将全团的兵力几乎都压在了这个点上:一营主攻,二营侧翼迂回包抄,三营作为预备队并负责阻击可能来自主阵地的援敌。在攻击正面,兵力对比达到了惊人的五比一以上。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钢七团所属的迫击炮连和配属的师属山炮营,对马家堡子进行了为时仅十五分钟却异常猛烈的急袭。炮火并非漫无目的覆盖,而是精准地集中在敌军的机枪工事、连部指挥所和铁丝网的关键节点上。炮击刚一延伸,嘹亮的冲锋号就划破了寂静。

一营的三个连从三个不同方向同时发起了冲锋。爆破手在机枪火力掩护下,迅速用爆破筒和炸药包炸开了残存的铁丝网和障碍物。战士们如同潮水般涌过缺口,手中的波波沙冲锋枪和莫辛-纳甘步枪喷吐着火舌,手榴弹像冰雹一样砸向敌军的战壕。

守军这个加强连虽然拼死抵抗,但在绝对优势兵力的猛扑下,防线迅速被撕碎。战斗很快演变为残酷的壕内近战和逐屋争夺。仅仅四十多分钟,马家堡子的枪声就稀疏下来。守军大部被歼,少数被俘,钢七团成功拔除了这颗钉子。

与此同时,50师师长潘裕昆在师部接到了马家堡子的紧急求援电话。他立刻命令师属警卫营派出一个连,火速增援。

然而,这个增援连刚刚离开主阵地不到两公里,就一头撞上了新五军预先设下的阻击阵地。密集的机枪火力从两侧的高地上泼洒下来,迫击炮弹准确地落在行军队列中。带队连长还没明白怎么回事,部队就已伤亡近半,被迫缩了回去。

潘裕昆在望远镜里看到这一幕,脸色铁青。他意识到,对手的目的非常明确:孤立前沿,逐个击破。他若再派援兵,很可能还会遭遇同样的伏击,徒增伤亡。无奈之下,他只能痛苦地下令:“命令各外围据点……自行坚守,伺机……突围。”这几乎等于放弃了外围。

就在钢七团拔除马家堡子的同一天夜晚,一场更加浩大、更令50师官兵感到窒息和恐惧的工程,在夜幕掩护下开始了。

成千上万的新四军、新五军战士,以及大量由当地百姓组成的支前民工,手持工兵锹、十字镐、铁锨,甚至缴获的美式军锹,如同沉默的蚁群,悄然进入预定区域。他们没有点火把,没有大声喧哗,只有金属与泥土摩擦的“沙沙”声,以及泥土被倾倒时轻微的“噗噗”声,汇成了一曲奇特的“暗夜交响曲”。工程组织得井井有条。最前面是侦察兵和警戒分队,防止敌军小股部队偷袭。紧随其后的是测量班,利用简易工具和指北针,确保堑壕挖掘方向的准确。然后是主力作业部队,以班排为单位,分段包干。他们挖掘的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呈“Z”字形的锯齿状交通壕,可以有效防御炮火和直射火力的杀伤。壕沟深度普遍要求达到1.5米至1.8米,确保士兵可以隐蔽行进。最后面是民工队伍,负责将挖掘出的新土运到后方,并进行伪装,避免被敌军空中侦察发现。

一夜之间,一条条深峻的交通壕,就如同拥有生命的黑色巨蟒,向着50师的主阵地匍匐前进了三四百米!第二天清晨,当50师前沿阵地上的哨兵揉着惺忪的睡眼向外观察时,无不吓得魂飞魄散——昨天还是一片开阔地的前方,此刻已经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蜘蛛网”,最近的距离他们的前沿鹿砦已经不足一百五十米!他们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对方士兵在壕沟里走动,听到对方铲土加固工事的声音。

随着堑壕的逼近,守军的噩梦开始了。民主联军的神枪手和特等射手们,依托这些先进的工事,开始了精准的“冷枪冷炮”运动。任何在阵地上暴露目标的国民党军士兵,无论是出来解手、观察还是搬运物资,都可能被不知从哪个方向射来的冷枪撂倒。迫击炮也时不时地打几发冷炮,轰击敌军的厨房、水源和指挥所。50师的士兵们被压得不敢轻易露头,士气在日复一日的恐惧和压抑中不断消磨。

这两套组合拳——以绝对优势兵力迅猛拔点,辅以大规模的土工作业步步紧逼——就像一把铁钳,硬生生地将50师的活动空间越夹越小,将其士气越压越低。潘裕昆和他麾下的官兵们,此刻就像被困在逐渐收紧的牢笼里的野兽,绝望地看着四周的墙壁一天天向自己挤压过来,那种无形的心理压力,远比直接的冲锋更加折磨人。

梁卫国为50师精心编织的囚笼,最致命的一环,便是那条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火力封锁线。这条线并非固定不变的堑壕,而是由炮弹的爆炸半径连接而成的、覆盖关键通道的死亡地带。

梁卫国将他所能调动的炮兵——新四军和新五军的两个军属炮兵团(主要装备日式三八式75野炮、美制2A1105榴弹炮等),以及从李锦那里申请到的兵团直属炮兵一部(包括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1155“长脚汤姆”),进行了科学的梯次配置和任务区分。

前沿游动炮群:由射速较快的75野炮和部分105榴弹炮组成,部署在相对靠前、经过巧妙伪装的阵地。它们负责对付零星的、小规模的运输队或传令兵,反应迅速,如同敏捷的猎犬。

纵深重炮群:由155“长脚汤姆”和部分105榴弹炮组成,部署在更靠后的安全地域。它们射程远,威力大,负责封锁主要的公路交叉口、桥梁、以及任何被发现的后勤节点或大规模部队调动。它们是沉默的巨兽,一击必杀。

炮兵的“眼睛”——前沿观测所,被设置在被占领的外围支撑点制高点上,甚至秘密渗透到更靠近公路的地方。观测员们配备着炮队镜和电话,24小时不间断地监视着几条主要的补给线路:那条连接郭家店与四平的土公路、那条蜿蜒穿过一片小树林的马车道、甚至是一些看似隐蔽的乡间小径。他们像猎人一样,耐心地等待着猎物出现。

一天下午,一支由五辆Gc十轮卡车和一个排护卫队组成的补给车队,满载着弹药和粮食,试图利用天色昏暗的时机冲过封锁线,进入郭家店。

头车刚驶入一片相对开阔的路段,尖锐的呼啸声便破空而至!

“炮击!快散开!”

护卫排长声嘶力竭地呐喊。

但已经晚了。

第一发105榴弹炮弹准确地落在了头车前方不远处,爆炸的气浪和破片瞬间将驾驶室打得千疮百孔,车辆歪斜着停了下来。紧接着,更多的炮弹如同长了眼睛般落下,覆盖了整个车队。

一辆试图倒车的卡车被直接命中,车上装载的弹药发生了恐怖的殉爆,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卡车碎片和未爆炸的子弹被抛洒得到处都是。

护卫队的士兵们惊慌失措地跳下车,寻找掩体,但开阔地上无处可藏。迫击炮弹(来自前沿游动炮群)如同雨点般砸下,将他们成片撂倒。

试图救援和抢运物资的后继人员,也被精准的炮火死死压制,根本无法靠近。

不到二十分钟,这支补给车队就变成了一堆燃烧的废铁和散布在路上的焦黑尸体。只有寥寥几名士兵侥幸逃回了出发地。从此,再也没有国民党军的司机愿意跑这条被诅咒的“死亡公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