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74章 师接受和平改编

第174章 师接受和平改编(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郭家店,50师师部。师长潘裕昆面对着后勤处长几乎要哭出来的报告:“师座……最后一批粮食,只够维持三天了。药品……特别是消炎药,已经用完了。伤员们……情况很不好。”

潘裕昆的脸色在昏暗的马灯下显得异常憔悴。他走到电台前,亲自口述电文,语气几乎带着恳求:

“兵团郑长官钧鉴:我部被围已达旬日,外援断绝,内无粮弹,伤亡日增,士气低落。官兵携守之志虽坚,然腹背受敌,孤悬于外,若再无援兵解围,恐难久持。恳请长官速发援兵,打通交通,救我全师官兵于倒悬!职潘裕昆叩首。”

电波发出,指挥部里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竖着耳朵,期盼着回音。

几个小时后,电台终于传来了信号。译电员紧张地翻译着,脸色却越来越白。他将译好的电文递给潘裕昆,手微微颤抖。

电文极其简短,冰冷得如同腊月的寒风:

“潘师长:电悉。你部牵制敌主力之功,上峰已知。望你部克服困难,继续固守待援,吸引更多敌军于你部周围,以利全局。援兵正在筹措中。郑洞国。”

“固守待援……吸引敌军……以利全局……”潘裕昆喃喃地重复着这几个字,突然,他猛地将电文揉成一团,狠狠摔在地上,胸膛剧烈起伏,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指挥部里的其他军官也都沉默了,绝望的气氛如同冰冷的潮水,淹没了每一个人。他们彻底明白了,自己已经被高层无情地当成了弃子。所谓的“全局”,就是要用他们50师全体官兵的鲜血和生命,去消耗李锦兵团的兵力,为根本不确定的“反击”创造虚无缥缈的机会。

潘裕昆颓然坐回椅子上,仿佛一瞬间老了十岁。他看着地图上那被红色箭头紧紧包围的、代表郭家店的那个小点,又看了看外面阴沉沉的天空,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和愤怒交织在他心头。他知道,最后的抉择时刻,正在不可避免地逼近。是坐以待毙,还是……寻求一条真正的生路?

完成初步合围后,梁卫国并不急于发动总攻。他命令部队轮番上阵,日夜不停地进行骚扰和消耗。

小股部队每晚都会对50师阵地进行袭扰。冷枪、冷炮、摸哨、偷袭……让国民党军官兵无法安心休息,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大量的传单被射入或撒入50师阵地。“你们已被包围!”

“援军不会来了!”

“潘裕昆在拿你们的命换他的前程!”这些宣传品像毒菌一样,在士兵中滋生着恐慌和不满情绪。

梁卫国甚至命令部队,用重炮轰击50师阵地内的水源地和厨房区域。虽然残酷,但极大地加剧了守军的生存困难。

潘裕昆组织了几次团级规模的反击,试图打破包围圈。但在新四军和新五军严密的防御和优势兵力面前,这些反击如同石沉大海,除了增加伤亡,毫无效果。50师的活动空间被越压越小,物资日益匮乏,士气急剧低落。

就在东线战火纷飞的同时,徐文博领导的“黄金通道”计划也在秘密进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危机四伏的战斗。

徐文博动用了李锦兵团多年经营的地下关系网,目标直指国民党控制区,特别是沈阳、长春等大城市里那些有权有势、唯利是图的官僚和军需官。

通过内线,徐文博很快锁定了几条“大鱼”。其中最关键的一位,是国民党东北“剿总”后勤部门的一位实权处长,姓贾。此人贪财好色,手眼通天,而且胆子极大,只要钱到位,没有他不敢卖的物资。

徐文博没有直接接触贾处长,而是通过一个看似与共产党毫无关联、专门做“跨线生意”的上海商人作为中间人。双方在沈阳一家高级饭店的包房里进行了首次接触。

徐文博派出的代表,扮成关内某大资本家的代理人,声称需要大量药品和部分无线电零部件,用于“生意”。为了取信对方,首次见面就奉上了十根金条作为“定金”。金光闪闪的诱惑,瞬间就打动了贾处长。

交易过程充满了风险。药品,尤其是盘尼西林(青霉素),是严格的管制物资。贾处长一方面贪图巨利(徐文博开出的价格是黑市价格的三倍),另一方面也担心事情败露。他动用自己的权力,以“损耗”、“报废”、“调拨给地方医院”等名义,从军用仓库里分批套取药品。而徐文博的人,则像蚂蚁搬家一样,通过各种秘密渠道——伪装成商队的卡车、贿赂的国民党军运输车队、甚至利用教会医院的救护车,将这些宝贵的物资一点点运出封锁线。

在交易过程中,贾处长为了显示自己的“能量”,甚至主动提出可以搞到一些“更硬”的货色——比如崭新的美制ScR-300步话机、军用望远镜、甚至还有一批未开封的军用手术器械。徐文博得知后,毫不犹豫地追加了款项,指示“照单全收”!

这笔用黄金和美元铺就的交易,虽然耗费了兵团大量经费,但其成效是巨大的。一批批珍贵的盘尼西林、磺胺嘧啶、麻醉剂、血浆、手术器械以及精密通讯装备,被秘密运抵第一机动兵团的后方医院和装备部。许多原本可能因感染而牺牲的伤员,因为这些药品而得救。前线部队的通讯能力,也因为得到了补充而更加顺畅。

时间进入五月,被围困近半个月的50师,已经到了极限。粮食告罄,弹药不足,伤员缺医少药,士兵怨声载道。潘裕昆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是执行上峰“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命令,还是为全师官兵寻找一条生路?

就在这时,李锦亲自指示政治部主任林风眠,加强对50师的政治攻势,特别是对师长潘裕昆的争取工作。

林风眠派人将一封李锦的亲笔信,秘密送入了潘裕昆手中。信中,李锦没有盛气凌人,而是言辞恳切:

“潘师长钧鉴:贵部身处绝境,非战之罪,实乃蒋氏独裁、内战政策之恶果。我部兵临城下,非为屠戮,实为救赎。阁下身为抗日名将,何必为独夫民贼殉葬?若能幡然醒悟,率部归来,则官兵幸甚,国家幸甚!弟李锦,顿首。”

这封信,成了压垮潘裕昆内心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召集了麾下主要军官,经过激烈争论和痛苦权衡,最终决定:为保全全师官兵性命,接受和平改编。

五月七日,国民党军新一军50师师长潘裕昆,在郭家店宣布起义,所部八千余人放下武器,接受东北民主联军的改编。

消息传来,举世震惊。这意味着国民党军对四平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其东线支柱已然崩塌。郑洞国的整个作战计划被彻底打乱。

当东线胜利和“黄金通道”成功的消息同时传到李锦的指挥部时,这位一向沉稳的总司令,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梁卫国不负所托,以最小的代价解决了50师,大善!”

“文博居功至伟!他弄回来的药品,比一个军的援兵还有用!”

参谋长陈瑜感慨道:“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明线暗线相互配合,总司令,这一局,我们赢的漂亮!”

李锦走到地图前,目光投向四平城方向:“50师解决,38师被歼,四平之围已解大半。接下来,该是我们转入全面反攻的时候了!”

白家沟的硝烟与郭家店的义旗,沈阳城内的秘密交易与前线医院的救命药品,共同构成了四平会战波澜壮阔图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一机动兵团在李锦的指挥下,不仅在正面战场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更在隐蔽战线和后勤保障上,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远见与执行力。这场胜利,是军事的,也是政治的,更是综合实力的体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