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火锻山河 > 第253章 李铮协调物资调配

第253章 李铮协调物资调配(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春末的太行山区草木葱茏,山间的小路上行人络绎不绝。独立团军工车间的大门口,最近更是热闹非凡,每天都有来自不同根据地的通讯员、军工代表背着行囊匆匆赶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向独立团申请钢材和零件支援。

自从《根据地军工生产手册》下发后,晋察冀、冀鲁豫等多个根据地的军工车间都按照手册上的技术开展生产,土法炼钢炉、模块化生产线纷纷建立起来。但新的问题很快出现:这些新组建的军工车间缺乏熟练技工和优质钢材,尤其是精密零件的加工能力不足,只能依赖独立团军工车间的支援。

这天一早,车间办公室的门槛就快被踏破了。冀鲁豫根据地的军工代表王连长带着两名战士,风尘仆仆地走进来,一见到李铮就紧紧握住他的手:“李主任,可算找到你了!我们按照手册建了三座炼钢炉,也搞了模块化生产,但炼出的钢质量不行,加工不了轻机枪的枪管,战士们等着武器打仗,你可得给我们支援一批钢材和枪管零件啊!”

话音刚落,晋察冀根据地的通讯员小张也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李主任,我们车间的手榴弹生产线已经开起来了,但缺少引信弹簧和发火管,你这儿能不能匀给我们一批?前线急需手榴弹,再没有补给,战士们就要扛着空枪上战场了!”

短短一上午,就有五个根据地的代表前来申请支援,需求清单堆了满满一桌子:钢材3000公斤、枪管零件50套、引信弹簧200个、发火管150个、枪机闭锁件30个……而独立团车间每月的钢材产量只有4000多公斤,除去自身生产需要,能调配的余量不过1000多公斤,零件产量也有限,根本无法满足所有根据地的需求。

“李主任,这么多根据地来要物资,咱们这点家底根本不够分啊!”负责物资管理的老陈愁眉苦脸地说,“昨天库房盘点,钢材只剩800公斤了,枪管零件也只有35套,要是都答应下来,咱们自己的生产都得停了。”

李铮看着桌上的需求清单,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知道,每个根据地的需求都很紧急,前线战士们都在等着武器补给,但物资有限,必须合理调配,不能顾此失彼。“老陈,你先把所有需求分类统计一下,按根据地的作战情况、生产基础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前线战事吃紧、生产刚起步的,优先保障;第二类是战事相对缓和、有一定生产能力的,适量支援,同时指导他们自主生产;第三类是生产基础较好、能自主解决部分问题的,只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物资上尽量让他们自给自足。”

老陈立刻按照李铮的要求,对需求清单进行分类。经过统计,冀鲁豫和晋察冀根据地属于第一类,他们地处抗日前线,日军扫荡频繁,生产刚起步,急需物资支援;冀中、太行二分区属于第二类,已经能炼出部分钢材,只是精密零件加工不了;冀南根据地属于第三类,炼钢和零件加工都有一定基础,只是在复杂零件上需要指导。

分类完成后,李铮召集所有根据地代表开了一个协调会。会议室里挤满了人,大家都眼神迫切地看着李铮,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援。

“同志们,大家的需求我都清楚,前线的战士们等着武器打仗,你们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李铮站起身,语气诚恳地说,“但我们车间的产能有限,每月能调配的钢材和零件就这么多,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全部需求。所以,我们制定了‘按需调配、优先前线、技术帮扶、逐步自给’的原则,希望大家能理解。”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冀鲁豫和晋察冀根据地,你们地处前线,战事最紧,我们优先支援:给冀鲁豫根据地调拨钢材1000公斤、枪管零件20套、引信弹簧50个;给晋察冀根据地调拨钢材800公斤、发火管100个、枪机闭锁件15个。这些物资今天下午就装车发货,确保你们能尽快投入生产。”

冀鲁豫的王连长和晋察冀的小张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笑容,连忙站起身道谢:“谢谢李主任!谢谢独立团的支援,我们一定尽快把武器生产出来,送到前线战士手中!”

“大家先别急着谢。”李铮摆了摆手,“我还有一个要求,我们给你们调拨物资的同时,会派出技术骨干跟着一起去,指导你们改进炼钢工艺、提升零件加工精度。你们要尽快培养自己的技工,建立完善的生产流程,争取在三个月内实现钢材自给、半年内实现简单零件自主生产,不能一直依赖我们的支援。”

“没问题!我们一定配合技术骨干的工作,尽快提升生产能力!”王连长和小张齐声答应。

接着,李铮又对其他根据地的代表说:“冀中、太行二分区的同志们,你们已经能炼出部分钢材,我们给你们各调拨钢材500公斤、关键零件10套,同时派出技术人员指导你们优化炼钢炉结构、制作精密加工工具,帮助你们提升零件加工能力。冀南根据地,你们的生产基础最好,我们不调拨物资,专门派出两名技工师傅,指导你们加工复杂零件,帮助你们建立完整的生产体系。”

这个调配方案虽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考虑到前线的紧急情况和各根据地的实际能力,大家也都表示理解。冀中根据地的代表说道:“李主任,这个方案很合理,我们愿意接受。只要能得到技术指导,我们一定尽快实现自主生产,不给独立团添麻烦。”

协调会结束后,李铮立刻组织人员准备物资。库房里,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打包钢材、零件,每一件物资都贴上了标签,注明了型号和数量。同时,李铮挑选了10名技术骨干,分成五个小组,分别派往各个根据地。徐小眼亲自带队前往冀鲁豫根据地,指导他们加工枪管和枪机闭锁件;王大山则带领一组前往晋察冀根据地,帮助他们解决炼钢和设备维护问题。

“徐师傅,你们这次去,不仅要指导他们加工零件,还要把咱们的技工培训方法教给他们,让他们尽快培养出自己的技术人才。”李铮拍着徐小眼的肩膀叮嘱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