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李铮协调物资调配(2 / 2)
“放心吧,李主任!我一定把咱们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下去,保证三个月内让他们能自主加工简单零件。”徐小眼坚定地说。
然而,物资调配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就在给冀鲁豫根据地的物资准备装车时,老陈匆匆跑了过来:“李主任,不好了!三营的通讯员刚发来急电,他们在反扫荡战斗中,有10挺轻机枪的枪管损坏,急需更换,让咱们立刻送去10套枪管零件!”
李铮心中一紧。三营是独立团的主力部队,正在前线与日军激战,枪管零件事关重大,不能耽误。但给冀鲁豫根据地调拨的20套枪管零件已经打包好了,要是从中抽出10套,冀鲁豫根据地的生产就会受到影响。
“这可怎么办?三营那边急需,冀鲁豫根据地也等着零件生产武器,两边都不能耽误啊!”老陈焦急地说。
李铮沉思片刻,做出了决定:“把给冀鲁豫根据地的枪管零件抽出10套,先给三营送过去!然后让车间的技工们加班加点,再赶制10套枪管零件,明天一早给冀鲁豫根据地补上。”
“可是,车间的工人们已经连续加班好几天了,再加班怕是顶不住了。”老陈担忧地说。
“现在是特殊时期,只能辛苦大家了。”李铮说道,“我去车间动员,让大家再加把劲,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
他立刻来到车间,向工人们说明了情况。工人们听说是前线三营急需零件,都纷纷表示愿意加班:“李主任,没问题!前线战士们在流血打仗,我们加点班算什么!”“就是,我们今晚不睡觉,也要把10套枪管零件赶制出来!”
当天晚上,车间里的灯光彻夜未熄。工人们分成两班,轮流上阵,徐小眼亲自指导,每一个加工步骤都严格把关。李铮也留在车间里,给工人们端茶送水,和大家一起奋战。经过一夜的努力,10套枪管零件终于赶制完成,第二天一早,就和给冀鲁豫根据地的其他物资一起装车发货。
与此同时,派往各根据地的技术骨干也开始了工作。在冀鲁豫根据地,徐小眼带领当地技工改进了炼钢炉的炉膛结构,指导他们用精选矿石炼钢,炼出的钢材质量大幅提升;又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精密工具,加工枪管和枪机闭锁件。当地的技工们学习热情很高,每天跟着徐小眼钻研技术,进步很快。
在晋察冀根据地,王大山帮助他们修复了柴油机,解决了发电问题,又指导他们制作了简易的精密加工工具,提升了零件加工精度。当地的军工车间很快就恢复了生产,手榴弹的日产量从之前的50枚提升到了100枚。
半个月后,各根据地都传来了好消息:冀鲁豫根据地已经能自主炼出合格的钢材,简单零件的加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晋察冀根据地的手榴弹生产线完全走上正轨,还培养出了5名熟练技工;冀中根据地的零件加工精度大幅提高,已经能自主生产引信弹簧等简单零件。
李铮收到消息后,心中十分欣慰。他知道,“按需调配、技术帮扶”的方案起到了效果,各根据地的军工生产正在逐步走上自主化的道路。
这天,冀南根据地的代表给李铮发来一封感谢信,信中说:“在独立团技术骨干的指导下,我们已经能自主加工轻机枪的大部分零件,炼钢效率也提升了40%。现在我们不仅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还能支援周边的小根据地。感谢独立团的无私帮助,你们的经验和技术,是我们抗战胜利的宝贵财富!”
李铮把感谢信读给车间的工人们听,大家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老陈感慨地说:“李主任,还是你有远见,当初要是把物资都分光了,咱们自己的生产受影响不说,其他根据地也学不会技术,永远只能依赖咱们。现在好了,大家都能自主生产,整个根据地的军工实力都提升了!”
李铮点了点头:“没错,团结就是力量。咱们独立团的车间就像一个种子,把技术和经验传播出去,让各根据地都长出军工生产的大树,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
夕阳西下,车间里的工人们还在忙碌着。远处的山路上,又有一支运输队出发了,车上装满了支援其他根据地的技术资料和关键零件。李铮站在门口,看着运输队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只要各根据地团结一心、互相帮扶,不断提升军工生产能力,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早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