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应对日军物资封锁升级(2 / 2)
“成功了!我们成功提取出合格的硫磺了!”攻关小组的成员们激动地欢呼起来。陈婉儿看着手中淡黄色的硫磺晶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接下来,他们开始批量提炼硫磺,每月能提取50公斤,完全满足了火药生产的需求。
解决了硫磺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硝酸的制作。硝酸的制作需要硝石和硫酸,硝石可以从硝土中提炼,之前车间已经有成熟的技术,但硫酸的获取却成了难题。之前的硫酸都是从外面购买或缴获的,现在日军封锁严密,无法获取,只能土法制作。
土法制作硫酸的方法有很多,陈婉儿选择了“铅室法”的简化版。他们用陶瓷缸代替铅室,将硫磺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与硝酸钾和水混合,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
制作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第一次试验时,由于二氧化硫气体的浓度不够,反应不充分,只得到了浓度很低的硫酸,无法与硝石反应制作硝酸。陈婉儿调整了方案,增加了硫磺的燃烧量,同时改进了气体收集装置,提高了二氧化硫的浓度。
第二次试验,他们成功制作出了浓度为30%的硫酸。但用这种硫酸与硝石反应,生成的硝酸浓度太低,纯度也不够。“硫酸的浓度至少要达到60%,才能与硝石充分反应,生成合格的硝酸。”陈婉儿说道。
他们继续改进工艺,将生成的稀硫酸进行蒸馏浓缩。由于没有专业的蒸馏设备,他们用铁锅和陶瓷管制作了简易的蒸馏装置。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将硫酸的浓度提升到了65%。
接下来,就是用硫酸和硝石反应制作硝酸。陈婉儿将硝石粉碎后,放入陶瓷反应釜中,缓慢加入硫酸,同时进行加热。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硝酸蒸汽,通过冷凝管冷却后,就能得到硝酸。
但反应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加热温度控制不当,反应过于剧烈,产生的硝酸蒸汽压力过大,差点导致反应釜爆炸。“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不能超过80c,而且要缓慢加入硫酸,防止反应过于剧烈。”陈婉儿说道。
他们在反应釜上安装了简易的温度计,用小火缓慢加热,同时控制硫酸的加入速度。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制作出了浓度为60%的硝酸,纯度完全符合要求。
“硝酸也成功了!我们彻底打破日军的封锁了!”当第一瓶合格的硝酸制作出来时,车间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李铮看着陈婉儿和攻关小组成员们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沾满污渍的双手,感动地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你们用智慧和汗水,解决了火药生产的原料问题,为抗战立了大功!”
土法提取硫磺和制作硝酸的技术成功后,车间立刻组织批量生产。硫磺的月产量稳定在50公斤,硝酸的月产量达到了30公斤,完全满足了火药生产的需求。烟雾弹、手榴弹、榴弹的生产重新恢复了正常,每月的产量不仅能满足独立团的需求,还能支援其他根据地。
消息传到前线,战士们都非常振奋。三营的一名指导员在给车间的感谢信中写道:“日军的封锁没能困住我们,你们用土办法造出了硫磺和硝酸,让我们有了源源不断的弹药。有了这些精良的武器,我们一定能狠狠地打击日军,早日收复失地!”
日军得知八路军在封锁线下成功解决了硫磺和硝酸的供应问题,感到十分震惊和恼怒。他们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扫荡,试图破坏硫磺矿和硝酸制作车间,但在独立团的严密保卫下,日军的多次偷袭都以失败告终。
陈婉儿站在硝酸制作车间里,看着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土法提取硫磺和制作硝酸的成功,不仅解决了车间的生产危机,更体现了八路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李铮也感慨万千。他看着车间里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弹药,说道:“日军想通过封锁困死我们,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越是封锁,我们的斗志越旺盛,技术越进步。只要我们坚持自力更生、技术创新,就一定能生产出更多更精良的武器,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
初夏的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洒在整齐排列的弹药箱上,泛着耀眼的光芒。这些弹药,凝聚着陈婉儿和攻关小组的智慧和汗水,也承载着抗战胜利的希望。它们将被送往前线,为保卫祖国、抗击侵略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独立团军工车间的工人们,也将继续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为抗战胜利提供更强大的支持。